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756篇 |
免费 | 126篇 |
国内免费 | 163篇 |
专业分类
测绘学 | 87篇 |
大气科学 | 131篇 |
地球物理 | 183篇 |
地质学 | 302篇 |
海洋学 | 143篇 |
天文学 | 49篇 |
综合类 | 82篇 |
自然地理 | 68篇 |
出版年
2024年 | 3篇 |
2023年 | 13篇 |
2022年 | 35篇 |
2021年 | 37篇 |
2020年 | 24篇 |
2019年 | 36篇 |
2018年 | 30篇 |
2017年 | 35篇 |
2016年 | 33篇 |
2015年 | 36篇 |
2014年 | 47篇 |
2013年 | 48篇 |
2012年 | 57篇 |
2011年 | 46篇 |
2010年 | 40篇 |
2009年 | 42篇 |
2008年 | 40篇 |
2007年 | 26篇 |
2006年 | 39篇 |
2005年 | 24篇 |
2004年 | 17篇 |
2003年 | 28篇 |
2002年 | 19篇 |
2001年 | 21篇 |
2000年 | 13篇 |
1999年 | 28篇 |
1998年 | 43篇 |
1997年 | 21篇 |
1996年 | 26篇 |
1995年 | 23篇 |
1994年 | 19篇 |
1993年 | 18篇 |
1992年 | 12篇 |
1991年 | 16篇 |
1990年 | 5篇 |
1989年 | 6篇 |
1988年 | 9篇 |
1987年 | 8篇 |
1986年 | 2篇 |
1985年 | 3篇 |
1982年 | 1篇 |
1981年 | 2篇 |
1980年 | 3篇 |
1979年 | 3篇 |
1978年 | 2篇 |
1977年 | 1篇 |
1976年 | 1篇 |
1975年 | 1篇 |
1965年 | 1篇 |
1958年 | 1篇 |
排序方式: 共有104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61.
西太平洋暖池基本特征及其对气候的影响 总被引:15,自引:0,他引:15
本文在大洋暖区物理气候图集编制以及大洋暖池指数建立的基础上,重点分析研究了西太平洋暖池区的基本特征;大洋暖池指数的建立及暖池气候特征;西太平洋暖池与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的关系;西太平洋暖池与厄尔尼诺的关系。 相似文献
62.
日本鳗鲡早期阶段耳石日生长轮形成的周期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于1990年4月从江苏太湖搜集日本鳗鲡亲鱼暂养在天津滨海虾场8t玻璃钢水槽中,经人工催熟催产后孵出仔鳗,对孵出仔鳗连续取样;于1989年4月在长江口采集白仔鳗,观察和比较二者的耳石生长轮形成。结果表明,(1)人工繁殖仔鳗耳石第一个生长轮是在孵出后第一天形成的,轮纹形成具有24h周期性;仔鳗孵出后生长天数与生长轮数关系的回归方程以y=0.23+0.91x表示,其中,x为孵出后的天数,y为生长轮数;在人工繁殖仔鳗耳石上没有观察到“孵化标记”轮。(2)白仔鳗耳石中心核与“孵化标记”轮之间存在日生长轮。(3)人工繁殖仔鳗与白仔鳗耳石中心核同第一个生长轮比较表明,前者小于后者。 相似文献
63.
针对植被对近景摄影测量自动滑坡监测影响严重的问题,提出了一种基于纹理特征和朴素贝叶斯分类器的滑坡植被区域检测算法。对算法的有效性、影像对比度拉伸以及样本训练通用性对检测植被区域的效果等若干问题进行了实验探讨。通过与基于视觉认知特征的检测方法比较,验证了本算法的实用性和有效性。实验结果表明,本文算法能够很好地检测出近景影像中的植被区域,结果比较满意。 相似文献
64.
地下介质的非弹性吸收衰减效应造成地震资料中深层信号频带窄、能量弱、成像困难,因此需要对地层的非弹性吸收衰减进行补偿。在已有的补偿方法基础上,基于单程波方程,采用与品质因子和频率相关的复速度代替介质真实速度,将粘滞传播算子在频率-空间域采用连分式展开,得到相移项和补偿项,针对连分式的误差,在频率-波数域进行补偿校正,并用逐步累加法解决起伏地表问题。该方法提高了成像精度,有效补偿了由于地层非弹性吸收造成的振幅和频率损失。模型试算和实际资料处理表明,该方法具有一定的适应性和实用性。 相似文献
65.
断层对盖层的破坏主要表现为两个方面:一是减小了盖层的连续封盖面积,二是减小了盖层的厚度。盖层被断层破坏的主要影响因素有断层的断距、倾角和盖层厚度。通过对影响因素研究,提出了盖层有效断接厚度的新概念和计算方法。根据我国部分与断层有关的大-中型气田气柱高度资料,发现了有效断接厚度与所能封闭的最大气柱高度的对数线性关系,并由此提出了评价被断层破坏的盖层封闭能力的新方法。通过对库车坳陷库姆格列木群膏泥岩盖层的应用研究,所得结论与勘探实践完全吻合,证明所提出的评价方法是可行的。 相似文献
66.
城镇防沙是在国家需求推动下产生的新领域,在没有形成自身理论体系的情况下,只能以风沙物理学、治沙工程学、恢复生态学,以及沙漠化防治和可持续发展等相关理论与技术为基础,通过工程实践和理论研究逐步建立城镇防沙理论体系。初步总结出的城镇防沙理论体系包括风沙灾害成因与区域风沙流场特征、城镇周边土地利用空间格局优化、防沙工程体系优化配置、防沙工程效率评估与预测4个分支领域,14项主要研究内容和9个支撑学科;技术体系包括8个分支技术领域和一个总目标(即:城镇防沙技术优化模式)。除青藏高原外的城镇防沙技术模式具有圈层结构特征,第一圈层都是以市(镇)区为核心的绿化景观带。对于地处半湿润风沙区外缘的城镇,第二圈层为高效农牧业生产区,第三圈层为生态涵养圈,第四圈层为封禁保护圈。对于半湿润风沙区内部的城镇,第二圈层为农牧业生产与沙丘封禁区,第三圈层为封禁保护圈。对于半干旱风沙区城镇,第二圈层为沙丘(地)封禁与农牧业生产区,分为近郊设施农业圈、远郊沙丘(地)封禁与农牧户独立生产圈两个次级圈层,第三圈层为沙丘(地)封禁保护圈。对于干旱风沙区城镇,第二圈层为节水灌溉农业区,第三圈层为外围防护带,第四圈层为封禁保护带。对于地处青藏高原山间盆地的城镇,防沙工程一般采取近郊“防护林带+人工草地+灌溉系统”,外层为“沙障+防护林带+人工草地+灌溉系统”,再外层为“防护林带+草地改良+封禁保护”的布局模式。对于地处青藏高原河流宽谷的城镇,防沙工程技术模式在宏观上根据河道走向布局,局部充分考虑防沙治沙与河道整治、水土流失和地质灾害治理有机结合,细节上依据沙尘源地类型和分布地貌位置选择防沙技术。 相似文献
67.
Light Detection and Ranging (LiDAR) waveforms are being increasingly used in many forest and urban applications, especially for ground feature classification. However, most studies relied on either discretizing waveforms to multiple returns or extracting shape metrics from waveforms. The direct use of the full waveform, which contains the most comprehensive and accurate information has been scarcely explored. We proposed to utilize the complete waveform to test its ability to differentiate between objects having distinct vertical structures using curve matching approaches. Two groups of curve matching approaches were developed by extending methods originally designed for pixel-based hyperspectral image classification and object-based high spatial image classification. The first group is based on measuring the curve similarity between an unknown waveform and a reference waveform, including curve root sum squared differential area (CRSSDA), curve angle mapper (CAM), and Kullback–Leibler (KL) divergence. The second group assesses the curve similarity between an unknown and reference cumulative distribution functions (CDFs) of their waveforms, including cumulative curve root sum squared differential area (CCRSSDA), cumulative curve angle mapper (CCAM), and Kolmogorov–Smirnov (KS) distance. When employed to classify open space, trees, and buildings using ICESat waveform data, KL provided the highest average classification accuracy (87%), closely followed by CCRSSDA and CCAM, and they all significantly outperformed KS, CRSSDA, and CAM based on 15 randomized sample sets. 相似文献
68.
69.
Ye Tian Yue-Ping Xu M. J. Booij Shengji Lin Qingqing Zhang Zhanghua Lou 《Theoretical and Applied Climatology》2012,107(1-2):201-210
Extreme weather exerts a huge impact on human beings and it is of vital importance to study the regular pattern of meteorological and hydrological factors. In this paper, a selection of seven extreme indices is used to analyze the trend of precipitation extremes of 18 meteorological stations located in Zhejiang Province, east China using the Mann–Kendall test. Then the precipitation trends in the plum season (from May to July) and typhoon season (from August to October) are studied separately. The results show that the precipitation trend varies from east to west. There is a positive trend in the east and a negative one in the west. The largest part of Zhejiang Province shows a positive trend in heavy precipitation and the most significant upward trend is detected in Dinghai with 3.4?mm/year for precipitation on very wet days. Although the upward trend of extreme precipitation is not prevailing, the range of increase in specific areas is apparent, like Dinghai with 1.3?mm/year. Precipitation intensity exhibits an upward trend in most areas and a typical upward trend can be found in Dachendao, Tianmushan, and Yuhuan with 0.04, 0.02, and 0.05?mm/year respectively. Precipitation intensity in both plum and typhoon seasons has increased too, especially for the coastal stations. 相似文献
70.
针对不同地形环境下存在的飞行安全性低、数据冗余、构建三维模型质量和精度差等问题,本文以单镜头四旋翼小型无人机为试验设备,对平坦地形环境下的复杂单体建筑使用井字形交叉航线和环视航线;对复杂山地地形环境下的泥石流沟谷使用水平航线、井字形交叉航线及视频航线构建三维模型,并结合航线参数、三维模型质量和精度,探讨了不同地形环境下无人机航线规划方案对三维模型构建的影响。经评价分析可知:①使用环视航线能安全、快速地获取平坦地形下的复杂单体建筑影像,构建完整、质量好、精度高的三维模型;②使用井字形交叉航线能构建山地地形下泥石流沟谷的完整、质量好、精度高的三维模型,但飞行安全性、时效性较低;③使用视频航线,影像重叠度高,能构建完整、质量好的三维模型,模型精度并无明显差异。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