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594篇 |
免费 | 175篇 |
国内免费 | 98篇 |
专业分类
测绘学 | 67篇 |
大气科学 | 111篇 |
地球物理 | 147篇 |
地质学 | 268篇 |
海洋学 | 114篇 |
天文学 | 38篇 |
综合类 | 67篇 |
自然地理 | 55篇 |
出版年
2024年 | 13篇 |
2023年 | 13篇 |
2022年 | 33篇 |
2021年 | 34篇 |
2020年 | 22篇 |
2019年 | 29篇 |
2018年 | 23篇 |
2017年 | 26篇 |
2016年 | 26篇 |
2015年 | 29篇 |
2014年 | 36篇 |
2013年 | 38篇 |
2012年 | 50篇 |
2011年 | 42篇 |
2010年 | 33篇 |
2009年 | 34篇 |
2008年 | 32篇 |
2007年 | 23篇 |
2006年 | 34篇 |
2005年 | 16篇 |
2004年 | 13篇 |
2003年 | 23篇 |
2002年 | 12篇 |
2001年 | 17篇 |
2000年 | 11篇 |
1999年 | 24篇 |
1998年 | 37篇 |
1997年 | 18篇 |
1996年 | 21篇 |
1995年 | 22篇 |
1994年 | 15篇 |
1993年 | 14篇 |
1992年 | 10篇 |
1991年 | 14篇 |
1990年 | 2篇 |
1989年 | 2篇 |
1988年 | 8篇 |
1987年 | 6篇 |
1986年 | 3篇 |
1985年 | 2篇 |
1984年 | 1篇 |
1982年 | 1篇 |
1981年 | 1篇 |
1980年 | 2篇 |
1978年 | 1篇 |
1975年 | 1篇 |
排序方式: 共有86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61.
62.
利用热带测雨卫星搭载的测雨雷达10年探测结果,就季尺度亚洲对流降水和层云降水的降水频次和强度及降水垂直结构的特点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春、秋、冬三季东亚季平均降水环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呈带状分布,雨强一般不超过10 mm/d;夏季,沿孟加拉湾、中国西南、中国东部至日本的大片雨区中出现了大于12 mm/d强降水;亚洲陆面对流和层云降水强度均弱于洋面。亚洲山地强迫不但可引起迎风坡上千公里长度的高降水频次和强降水带,而且导致其下风方向降水频次减少。季尺度降水频次分析表明,亚洲大部分地区对流降水频次小于3%;而层云降水频次一般大于3%,最高可超过10%;副热带高压南侧及西南侧的热带地区对流和层云降水频次均高于副热带高压北侧及西北侧的中纬度地区;降水频次的区域分布还表明,春季中南半岛至中国华南及南海南部对流活动多于同期的印度次大陆。季平均对流和层云降水廓线的季节变化主要表现为“雨顶”高度的季节变化,即降水云的厚度变化;两类降水平均廓线季节变化的区域性差异表明,热带外地区较热带地区显著、陆面较同纬度洋面显著、孟加拉湾比南海显著,而南海和西太平洋暖池无明显的季节变化。此外,降水结构的剖面分析还表明对流降水存在4层结构、层云降水存在3层结构。 相似文献
63.
鲁西地区中寒武统张夏组岩石的各种沉积特征表明:①华北地区普遍发育的鲕粒沉积在许多地点和层位是受海平面和水流条件变化影响的异地沉积物,而并非原始的“滩”。不同地点的鲕粒沉积具穿时性,一般由东和南向西和北层位逐步抬高,而并非同一时间的产物,即它们属同性相,而非同时相;②在鲕层中不同结构的鲕粒在一起,是由于沉积过程中不同地方的鲕粒相混合造成的,可称“沉积混合”,有的是在沉积稳定后受差异成岩作用的影响而造成的,可称“成岩混合”;③鲕粒沉积之后普遍为一套藻沉积,基本组分是Eiphyton,它处于潮坪环境,即藻坪。其中潮渠和干裂较发育。藻沉积的类型有藻斑块,藻丘、叠层石,个别地点发育藻礁;④由于海平面和潮流条件的频繁变化,使藻坪外或藻坪间的鲕粒沉积与藻坪沉积相互交替;⑤张夏组上、下段中鲕粒的形成环境不同,前者主要是较弱扰动条件下的产物,后者主要是较强和中等扰动条件下的产物;⑥综合沉积环境分析归纳出主要沉积相带的基本展布状况,由近陆向外海依次是:潮坪相—受局限水域(或泻湖)相—潮汐坝相—开阔浅海相。 相似文献
64.
新场气田是川西的主力产气区,发育深层上三叠统(须家河组二段、须家河组四段)和中浅层中、上侏罗统(上沙溪庙组、蓬莱镇组)含气层系,均不同程度地产出地层水,气水关系复杂,不同层位间气水存在一定的联系.纵向上,深层地层水埋深为3 000~5 500 m,随埋深增加矿化度、盐化系数逐渐增大,呈现高演化地层水特征; 中浅层地层水埋深为500~2 200 m,沟通较频繁,水化学特征差异不大,均呈现低矿化度、低盐化系数和高碳酸氢根离子浓度特点; 两者之间为地层水混合过渡带.平面上,中浅层上沙溪庙组地层水矿化度在断裂发育带附近出现高值,高值范围与深层须家河组地层水矿化度低值区基本相对应.这主要是由局部深层与中浅层地层水沿向下断至深层、向上断至中浅层的断层垂向沟通并发生混合作用导致的.中浅层断裂附近,沿断裂带上涌的深层地层水与中浅层原始沉积地层水发生混合作用,使得砂体富含高矿化度地层水,天然气则沿渗透性砂体侧向运移并在一定距离的圈闭内聚集成藏,这对研究区中浅层天然勘探具有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65.
根据实际应用中统计预报对相关系数的基本要求,利用相关分析探讨了用赤道东太平洋海温预测西太平洋热带气旋年际变化的可行性。同时,利用谱分析方法探讨了这种预报的有效性和局限性。主要结论是:用区域(5°N—5°S,90—150°W)的平均海温预测西太平洋热带气旋的年际变化,效果比使用赤道东太平洋海温好,用前者可预测西太平洋中区各类热带气旋的年际变化,用后者只能预测西太平洋全区及中区热带气旋总体的年际变化,对达到热带风暴或台风的热带气旋的年际变化则分别是勉强能或不能预测;用赤道东太平洋海温无法预测南海热带气旋的年际变化;用赤道东太平洋海温预测西太平洋热带气旋活动实际上只对年际变化中的ENSO(3—5年)周期及准二年周期有效。 相似文献
66.
利用主成分分析法对冲绳海槽南部MD05-2908孔近1000年来沉积物硅藻数据进行研究发现, MD05-2908孔各样品在主成分一上的得分情况与该孔淡水硅藻含量、夏季海水表层盐度变化以及台湾近1000年来的降水异常有良好的相关性, 因此, 各样品在主成分一上的得分可作为台湾东北部台风降雨指标, 用来指示台风强降雨事件对南冲绳海槽海洋环境的影响情况。近1000年来台湾东北部台风强降雨事件波动增加, 在1500~1800A.D. 期间达到峰值; 此外, 5次典型的强台风降雨记录, 分别发生于1040A.D.、1310A.D.、1530A.D.、1690A.D. 和1900A.D., 其平均重现周期为215年(160~270年)。利用MD05-2908孔各样品在主成分一上的得分重建的台风记录与广东、台湾等地已有的台风记录有较好的对应关系, 进一步验证了硅藻作为研究工具重建古台风记录的可行性。 相似文献
67.
68.
一种插值相似方法作温度预测的应用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将插值方法运用到短期气象预测中,其基本原理是按照相似原理将产生相似结果来作预报。对云南昆明等四站温度进行了九年定性和定量预报检验,结果表明:这种方法具有良好的预报能力,可以作要素预报应用。 相似文献
69.
70.
利用高空资料、地面资料和红外卫星云图资料,对发生在浙江中北部的9012台风倒槽暴雨的机制进行分析,揭示了该台风倒槽的结构和暴雨的环境场。并进一步研究了产生暴雨的中尺度暴雨云团及其周围的垂直气流分布与地面降水的对应关系。对暴雨云团所对应的高、中、低(地面)层系统亦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