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6543篇 |
免费 | 3549篇 |
国内免费 | 1847篇 |
专业分类
测绘学 | 1256篇 |
大气科学 | 960篇 |
地球物理 | 1707篇 |
地质学 | 4802篇 |
海洋学 | 1659篇 |
天文学 | 63篇 |
综合类 | 512篇 |
自然地理 | 980篇 |
出版年
2025年 | 14篇 |
2024年 | 291篇 |
2023年 | 304篇 |
2022年 | 510篇 |
2021年 | 570篇 |
2020年 | 494篇 |
2019年 | 506篇 |
2018年 | 489篇 |
2017年 | 401篇 |
2016年 | 428篇 |
2015年 | 512篇 |
2014年 | 454篇 |
2013年 | 589篇 |
2012年 | 686篇 |
2011年 | 621篇 |
2010年 | 644篇 |
2009年 | 602篇 |
2008年 | 641篇 |
2007年 | 608篇 |
2006年 | 539篇 |
2005年 | 458篇 |
2004年 | 335篇 |
2003年 | 209篇 |
2002年 | 261篇 |
2001年 | 254篇 |
2000年 | 196篇 |
1999年 | 93篇 |
1998年 | 24篇 |
1997年 | 23篇 |
1996年 | 18篇 |
1995年 | 16篇 |
1994年 | 9篇 |
1993年 | 4篇 |
1992年 | 19篇 |
1991年 | 5篇 |
1990年 | 14篇 |
1989年 | 5篇 |
1988年 | 10篇 |
1987年 | 9篇 |
1986年 | 4篇 |
1984年 | 11篇 |
1983年 | 4篇 |
1982年 | 6篇 |
1981年 | 10篇 |
1980年 | 6篇 |
1979年 | 4篇 |
1978年 | 6篇 |
1975年 | 2篇 |
1957年 | 2篇 |
1954年 | 11篇 |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991.
利用气象台记录的深度为0.8m,1.6m和3.2m的月平均地温资料,进行Fourier频谱分析,得到定常波和子谐波(变化波)两部分.同时取地表以下为水平分层的均匀双层介质,建立数学模型,根据线性热传导和最优化理论对定常波以及子谐波的振幅谱和相位谱进行联合反演,计算气象台地表附近的定常地温梯度以及地表土壤的热扩散系数等物性参数,并据此计算该地的大地热流值.初步计算结果表明,上述方法得到的某些地区的大地热流值与传统的通过钻孔测量法得到的大地热流值符合得相当好. 相似文献
992.
993.
994.
大别—苏鲁超高压变质带P-T-t轨迹的动力学模拟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综合现有的地质、地球化学资料以及同位素年龄等研究成果,同时结合新西兰南岛北端陆壳俯冲的最新发现,提出了超高压变质岩的形成四阶段演化模式:板片俯冲形成增生楔、板片俯冲驱动角落流、板片拆离浮力抬升至Moho深度和后期上地壳伸展阶段.以此为定量模拟的出发点,利用二维有限元对大别-苏鲁超高压变质带的形成演化进行了动力学和热演化模拟,追踪超高压变质岩形成演化过程中的质点路径以及对应的P-T-t轨迹.计算的P-T-t轨迹及其空间分布特征均能与实测结果较好吻合. 相似文献
995.
996.
997.
低序次断裂是地壳变形的直接产物,具有丰富的构造变形信息,经过转换的低序次构造。形式多样,图案复杂,是构造研究的重要对象,也是地表稳定性研究的重要基础。利用香港地区航空雷达图像资料,提取其中低序次构造的弱信息,建立转换变形模型,以分析区内不稳定地表的构造背景。区内北东向断裂是主要构造,其右行剪切形成一系列低序次R面,P面,R^1面构造,在雷达图像上表现为线性弱信息并且与微地貌发育有关。利用线性构造增强,提取技术和低序次构造组合分析方法,结合野外地质调查,确定马鞍山地区EW向的张性破裂是NE向张剪断裂的转换,是造成马鞍山滑坡的重要地质因素。 相似文献
998.
999.
为研究厦门市弯箱梁自行车桥的地震响应规律,采用SAP2000有限元软件建立自行车高架桥三维壳体模型,在考虑多遇地震和罕遇地震水准作用及不同加载方向的基础上,分别采用反应谱分析法和时程分析法进行该桥的动力响应分析。结果表明:自行车桥z方向位移分量最大,且z方向分量极值均发生在曲线分叉段;相对剪力而言,桥墩竖向支反力相对较小;E1和E2地震水准响应情况随时间的变化趋势基本一致,桥梁结构未进入塑形状态,抗震性能良好,安全性指标较高;反应谱法计算得到的响应包络值相对3条不同的地震时程结果的峰值大,在实际桥梁抗震分析过程中需要综合考虑两者的分析结果。文章研究结果对今后自行车桥设计和抗震性能分析具有指导意义,并可为研究者对该类桥的进一步研究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000.
要长江流域近150a间发生的1870、1931、1935、1954与1998年特大洪水灾害损失严重;长江洪水是我国的心腹之患.1990年以来,长江大洪水高频发生,达6次.长江洪水的发生,除湖泊蓄洪功能减弱等因素外,与全球变暖有关.20世纪90年代为近千年中全球最暖的年代,水循环加快,长江中下游夏季降水量为近120a最多的十年,高出1961-1990平均值112mm;而降雨集中和大暴雨降水事件的增加是洪水增加的主要原因.区域气候模式模拟在CO2倍增时,长江流域温度升高2.2℃,夏季降水增加10%-20%,气溶胶的增加可能使此值降低一些.考虑气候变暖可能促进潜在蒸发增加9%-15%的假定情景,计算在降水增加10%,蒸发增加9%条件下,最大洪峰流量在大通站将会达到8.4×104 m3/s左右,己超过1998年洪峰流量;汉口站7.9×104 m3/s,超过有记录以来所有的洪峰流量;而在宜昌站高达6.94×104 m3/s,超过自有实测记录以来的除1896年和1981年以外所有的洪峰流量.假定情景的最高值出现在降水增加20%,蒸发增加15%时,大通站流量将达到9.45×104 m3/s,超过该站近百年最大值,1954年的9.26×104 m3/s;宜昌站将出现7.82×104 m3/s流量,超过1882年以来所有实测记录值,但比1870年据洪痕推算的10.5×104 m3/s仍有逊色.未来气候若继续变暖,降水量增加将给长江洪水防御带来巨大的压力.但上述估算是粗糙的,有一定的不确定性,需在以后的研究中进一步改进.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