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6714篇 |
免费 | 3281篇 |
国内免费 | 1642篇 |
专业分类
测绘学 | 1178篇 |
大气科学 | 1075篇 |
地球物理 | 1637篇 |
地质学 | 4560篇 |
海洋学 | 1514篇 |
天文学 | 99篇 |
综合类 | 531篇 |
自然地理 | 1043篇 |
出版年
2025年 | 12篇 |
2024年 | 277篇 |
2023年 | 291篇 |
2022年 | 478篇 |
2021年 | 579篇 |
2020年 | 477篇 |
2019年 | 499篇 |
2018年 | 486篇 |
2017年 | 407篇 |
2016年 | 460篇 |
2015年 | 537篇 |
2014年 | 466篇 |
2013年 | 596篇 |
2012年 | 670篇 |
2011年 | 620篇 |
2010年 | 606篇 |
2009年 | 552篇 |
2008年 | 612篇 |
2007年 | 552篇 |
2006年 | 503篇 |
2005年 | 427篇 |
2004年 | 300篇 |
2003年 | 199篇 |
2002年 | 233篇 |
2001年 | 220篇 |
2000年 | 178篇 |
1999年 | 92篇 |
1998年 | 31篇 |
1997年 | 28篇 |
1996年 | 26篇 |
1995年 | 17篇 |
1994年 | 14篇 |
1993年 | 10篇 |
1992年 | 18篇 |
1991年 | 8篇 |
1990年 | 16篇 |
1989年 | 8篇 |
1988年 | 17篇 |
1987年 | 7篇 |
1986年 | 7篇 |
1985年 | 5篇 |
1984年 | 12篇 |
1983年 | 8篇 |
1982年 | 9篇 |
1981年 | 7篇 |
1980年 | 7篇 |
1979年 | 5篇 |
1978年 | 8篇 |
1975年 | 5篇 |
1954年 | 10篇 |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61.
62.
2010年中国西南旱情的时空特征分析——基于MODIS数据归一化干旱指数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近年来,干旱灾害频繁发生,对区域内农业生产和生态环境造成了极大的破坏.为了快速准确地获取大面积地表土壤水分信息用以评估地表受旱程度,本文以2010年年初中国西南大旱为例,运用MODIS可见光-红外波段数据以及像元可信度综合生成了归一化干旱指数(NDDI).同时,结合研究区内地面气象站点实测的土壤湿度数据验证了NDDI对地表土壤湿度的敏感度.结果表明:相比于植被状态指数(VCI)干旱监测模型,NDDI能更加灵敏地对浅层地表干湿变化做出迅速响应.最后,本文利用NDDI分析了2010年年初中国西南大旱旱情发展的时空演变过程,宏观上重现了此次旱情的发展历程,并使用该指数统计了不同时间节点、不同干旱等级下的贵州省土地受旱面积.结果显示:2010年1月- 2010年4月为贵州省旱情最为严重的4个月,平均受旱面积达103 352km2,最大受旱面积达132 257km2,占贵州省总面积的75%以上.同时,旱情等级为重旱的土地面积最大达到88 246km2,占贵州全境土地面积的50%以上. 相似文献
63.
准噶尔盆地西北缘克百地区二叠系沉积特征及沉积模式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准噶尔盆地西北缘二叠系是重要的产油层和储集层,通过岩心观察、薄片分析,结合测井和录井资料,对西北缘克百断裂下盘二叠系砂砾岩的沉积环境和沉积特征进行了深入研究。研究表明,该区砂砾岩既有水上冲积扇沉积环境沉积的,也有水下扇三角洲前缘沉积环境形成的。前者主要为棕褐色、泥质杂基含量高、分选和磨圆差,储层物性相对较差;后者经过了稳定水流的淘洗,杂基含量少,钙质或沸石类胶结发育,分选性和磨圆度也较高,其物性条件也明显较好。并据此建立了研究区冲积扇与扇三角洲有机结合的沉积模式,该模式突出了湖岸线的重要性,同时模糊冲积扇与扇三角洲之间的界限。并对冲积扇与扇三角洲各亚相的岩性特征、沉积结构和沉积序列进行了归纳和总结,为该区寻找二叠系优质储层提供借鉴和思路。 相似文献
64.
根据夏季琼州海峡新海附近15 m处地层潮流谱分析结果可得,无论是f>0 或f<0,全日潮谱峰都高于半日潮谱峰。其中,半日潮周期,约为12 h,12.4 h,日潮存在两个,一个在23.9 h,另一个在25.8 h前后;在半日潮和全日潮分量中,反时针分量是主要的、顺时针的日潮能谱只有反时针的84%;顺时针的半日潮能谱只有反时针的63%;浅水分潮8.3 h,6.2 h和超过24 h的4.2 d,3 d等也很明显,但是未通过显著性检验; 大多数余流流速在5~10 cm/s之间,个别情况超过40 cm/s。受反时针运动涡旋影响,余流主要向偏东北、北、西北方向运动。在这个区间内的流向,占总观测数68%以上;风对余流也有重要影响:东北风将使余流方向偏向西北,偏北向风将使余流方向偏南。 相似文献
65.
Meso-scale circulation at the intermediate-depth east of Mindanao observed by Argo profiling floats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ZHOU Hui YUAN DongLiang GUO PeiFang SHI MaoChong & ZHANG QiLong Key Laboratory of Ocean Circulation Wave Studies Chinese Academy of Sciences Qingdao China Physical Oceanography Laboratory Ocean University of China Qingdao 《中国科学:地球科学(英文版)》2010,(3)
The meso-scale circulation at the intermediate depth east of Mindanao is studied using Argo profiling floats observations. The trajectories and the parking-depth velocities of Argo floats show that the intermediate-depth circulation east of Mindanao contains significant meso-scale features that are highly variable both in space and in time. Both cyclonic and anticyclonic eddies at the intermediate depth (1000–2000 m) are indicated by the trajectories east of Mindanao. The mean tangential velocities of these eddies are about 10 cm/s at 2000 m and over 20 cm/s at 1000 m, which indicates that the geostrophic calculation may contain large errors due to the vigorous eddy activity at the reference levels. The analyses also suggest that these eddies might play an important role in mass and vorticity balances of the intermediate-depth circulation east of Mindanao. 相似文献
66.
南海夏季风对华南夏季降水年代际变化的影响 总被引:14,自引:0,他引:14
华南夏季降水和南海夏季风都具有准两年的变化特征。研究表明:20世纪70年代以后,华南夏季降水年代际变化主要表现在准两年尺度平均方差的变化上,当准两年方差大时,相应的华南夏季降水多,反之亦然。但是在1976年以前南海夏季风对华南夏季降水的影响并不大,这似乎与两者准两年变化关系的年代际变化有关。南海夏季风和华南夏季降水的准两年变化在1953-1976年是弱的反位相变化关系,相反地,这一时段它们的非准两年变化成分有很强的正相关;在1977-2000年这一阶段,南海夏季风和华南夏季降水的准两年变化具有很强的正相关,但是它们的非准两年变化成分的相关性则很差。分析结果还表明,20世纪70年代大气环流的年代际变异使得华南夏季降水准两年变化在最近20多年成为其年际时间演变的主导成分。 相似文献
67.
68.
海洋热流数据是开展海洋地球动力学研究和油气资源评价的基础数据.为深入认识琼东南盆地的地热特征,本文首先利用耦合沉积作用与岩石圈张裂过程的数值模型分析了张裂型盆地主要地热参数的垂向变化特征;并通过钻孔资料的详细分析,获得了琼东南盆地44口钻孔的热流数据;结合海底地热探针获取的热流数据,对琼东南盆地地热特征及其主要影响因素进行了简要分析.结果表明:沉积作用的热披覆效应对表层热流有较明显的抑制作用,由于沉积物生热效应与披覆效应的共同作用,同一钻孔处海底表层热流与钻孔深度3000~4000 m处热流或与海底间的平均热流差异很小,可以一起用于分析琼东南盆地的热流分布特征;莺歌海组、乐东组热导率随深度变化小于黄流组及其下地层热导率的变化,钻孔沉积层平均热导率约为1.7 W·(m·K)-1,钻孔地层生热率一般低于2.5 μW·m-3,平均生热率为1.34 μW·m-3,平均地温梯度主要介于30~45 ℃/km,热流介于50~99 mW·m-2,陆架区热流主要集中于60~70 mW·m-2,深水区钻孔具有较高的地温梯度和热流值;从北部陆架与上陆坡区往中央坳陷带,热流值从50~70 mW·m-2,增高为65~85 mW·m-2,并且往东有升高趋势,在盆地东部宝岛凹陷、长昌凹陷与西沙海槽北部斜坡带构成一条热流值高于85 mW·m-2的高热流带.进一步分析认为,琼东南盆地现今热流分布特征是深部热异常、强烈减薄岩石圈的裂后冷却作用、晚期岩浆热事件、地壳与沉积层的生热贡献以及沉积作用的热披覆效应等多种主要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 相似文献
69.
70.
Dan Schafferman Alex Beharav Ella Shabelsky Zohara Yaniv 《Journal of Arid Environments》1998,40(4):431-439
Citrulus colocynthis(wild gourd) is a desert plant of the Cucurbitaceae, naturally adapted to arid environments. It was known in biblical times as a source of seed oil and its fruits were used as an efficient laxative. Accessions were collected in Israel and evaluated as a potential oil seed crop adapted to arid zones. It was found that its oil composition is similar to safflower oil, with a total of 80-85% unsaturated fatty acids. A potential yield of oil of 250-400 l ha−1was calculated. The best yield was obtained during the first 4 weeks of the 10-week maturation period. Yield potential should be estimated under desert conditions in order to evaluate the plant's economic future as a crop suitable for an arid environment.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