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804篇
  免费   319篇
  国内免费   300篇
测绘学   113篇
大气科学   115篇
地球物理   281篇
地质学   579篇
海洋学   167篇
天文学   11篇
综合类   96篇
自然地理   61篇
  2024年   6篇
  2023年   20篇
  2022年   49篇
  2021年   61篇
  2020年   56篇
  2019年   66篇
  2018年   72篇
  2017年   56篇
  2016年   55篇
  2015年   62篇
  2014年   47篇
  2013年   77篇
  2012年   72篇
  2011年   86篇
  2010年   75篇
  2009年   66篇
  2008年   71篇
  2007年   97篇
  2006年   68篇
  2005年   70篇
  2004年   32篇
  2003年   29篇
  2002年   30篇
  2001年   36篇
  2000年   26篇
  1999年   9篇
  1998年   4篇
  1997年   1篇
  1996年   7篇
  1995年   1篇
  1994年   3篇
  1993年   2篇
  1992年   3篇
  1990年   3篇
  1989年   2篇
  1988年   1篇
  1957年   1篇
  195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42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46 毫秒
121.
基于相化学研究老挝万象钾镁盐矿床形成的机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老挝万象钾镁盐矿床是一个典型的海相碎屑盐缺硫酸盐型钾盐矿床, 该矿床形成于古近纪, 是古海水蒸发浓缩沉积形成。老挝万象钾镁盐矿床中缺乏硫酸盐和碳酸盐沉积物, 因此深入研究该矿床的形成机制很重要。本文研究探讨了该矿床形成时的古海水特点, 根据相化学, 分析成钾原始卤水的物理化学特性, 从矿体形成的化学基础来研究老挝钾镁盐矿床形成的机制。结果表明: 显生宙以来海水组分发生变化, 经海相非骨骼灰岩和钾盐蒸发岩矿物学研究, 发现这两种沉积岩长期以来连续变化, 在“文石海”是MgSO4型蒸发盐, 在“方解石海”是KCl型蒸发盐, 从白垩纪晚期、第三纪早期的底部石盐溴含量及矿物学特征表明, 此时处于“方解石海”, 古海水组分的特点是造成缺硫酸盐型钾盐矿床形成的物化基础; 通过NaCl-KCl-MgCl2-H2O和NaCl-KCl-MgCl2-CaCl2-H2O两个体系相图的分析认为, 当时所形成的成钾原始体系母液是高镁、低钾氯化物型的卤水, 在母液蒸发过程中, 由于原始海侵母液与残余高镁母液的掺杂作用, 致使结晶路线直接从氯化钠区到E点母液或光卤石与氯化钠共饱线上, 而没有通过氯化钠和氯化钾的共饱线, 因而在矿体中氯化钾相很少或几乎不存在, 由于外界CaCl2型水体的掺杂, 使成钾母液进入光卤石相区, 随着蒸发的进行, 最终形成溢晶石矿物。  相似文献   
122.
区域性张性断裂把鲁西地区分割成凸起、凹陷相间排列的构造格局,控制着该区含煤地层及煤炭资源的分布。山东省单县煤田张集井田位于青崮集凸起(潜)北侧,单县断层以南,含煤地层盖层为第四系、新近系和古近系,厚度约500~700 m,沉积基底为奥陶系,含煤地层为石炭-二叠纪月门沟群,其中山西组是该区最重要的含煤地层。石炭-二叠纪是海相到陆相的过渡时期,在古气候、古环境和古构造的共同作用下,形成了煤层;同时,该区所处的特殊构造位置为煤层的保存提供了有利条件。  相似文献   
123.
蒙古国境内的贝尔湖凹陷是新近发现的一个主要勘探可开发区。早白垩世垂向充填演化序列综合研究表明,南屯组早期地层的大规模同生断裂系统组合样式及其分布对断陷湖盆内沉积体系域的发育、分布起着重要的控制作用。凹陷内的充填序列和演化反映了幕式断裂作用及湖盆右旋走滑特征对盆内沉积体系演化模式起着至关重要的控制作用。长期活动的同沉积断裂配合构造的右旋走滑运动严格控制古地貌、断裂坡折及断坡带的形成与分布,从而进一步控制着湖盆内碎屑岩沉积体系发育与沉积展布模式。凹陷内部的东次凹北洼槽内的洼陷边缘断裂坡折带常常控制着粗碎屑沉积体系的沉积、沉降中心,特别是低位域近岸水下扇的发育和分布,是盆内寻找砂岩油气藏的最有利区带。同沉积断裂具有多种组合样式,包括"人"或"之"字形等多种组合的断裂系统等,造就湖盆内复杂多变的构造古地貌及断裂坡折系统,严格控制着凹陷内砂体分散体系的沉积和堆积模式。揭示同沉积断裂(坡折)带的活动和分布,再造各沉积期次构造古地貌、断坡带是进行沉积体系展布模式和砂体分布预测的关键。  相似文献   
124.
山红翠  任立良  周瑜佳 《水文》2014,34(4):28-31
以赣江流域峡山站以上为研究区域,利用栅格型数字高程数据,提取数字流域水系及其空间拓扑关系,在此基础上建立数字水文模型。赣江上游峡山站以上集水区域包含21198个空间分辨率为30s的栅格,采用就近移植法将降水数据及蒸发数据插值到每个栅格上,计算峡山站的径流过程。日模型中选取1978~1985年为参数率定期,1986~1987年为参数验证期,以多年径流量误差最小为目标函数。次洪模型中采用前16场洪水用于参数率定,后6场用于模拟验证,以洪水总量、洪峰流量、峰现时间按许可误差统计合格率最高和确定性系数最大为目标函数。结果显示,率定期16场洪水中14场合格,验证期6场洪水均合格,表明栅格型新安江模型模拟效果良好。  相似文献   
125.
我国未来深部大陆科学钻探计划深度为13000 m,温度梯度按3.0℃/100 m计算,井底温度将达到390℃以上,钻井液将面临超高温高压环境,钻井液技术将面临严峻考验。为此,开展了超高温钻井液的预研究,利用抗盐粘土、抗高温降滤失剂、抗高温解絮凝剂、抗高温保护剂等,研制了可用于230℃高温环境的饱和盐水钻井液配方。室内评价试验表明,用该配方配制的耐高温钻井液经230℃、16 h高温滚动老化后,具有良好的流动性能,高温高压失水量(210℃、3.45 MPa)<35 mL/30 min。  相似文献   
126.
Jiang, S., Liu, X., Sun, J., Yuan, L., Sun, L. & Wang, Y. 2011: A multi‐proxy sediment record of late Holocene and recent climate change from a lake near Ny‐Ålesund, Svalbard. Boreas, Vol. 40, pp. 468–480. 10.1111/j.1502‐3885.2010.00198.x. ISSN 0300‐9483 The Arctic constitutes a unique and important environment with a significant role in the dynamics and evolution of the earth system. Arctic lake sediments, which accumulate slowly over time, contain abundant information about the biological communities that lived within the water body, as well as in the surrounding catchment. In this study, we collected a sediment core from Ny‐Ålesund, Svalbard, performed multi‐proxy analyses on sediment pigments, mineral magnetic susceptibility, various sediment quality (i. e. organic matter content, CaCO3 content, carbon and nitrogen isotope), and diatom composition, and reconstructed the history of ecosystem responses to environmental variations, especially regarding aquatic productivity and lake catchment surface processes. Ny‐Ålesund has undergone distinct ecological and climatic changes. During the Little Ice Age, the cold climate was unfavourable for the growth of lake algae, and therefore the lake primary productivity declined. After about AD 1890 and during the 20th century, the warming climate and reduced ice cover led to rapid lithological change and growth of lake algae, enhanced lake primary productivity, and increased input of nutrients derived from increased chemical weathering into the lake. The lake ecosystem on Ny‐Ålesund has had rapid responses to climatic and environmental changes in the Arctic.  相似文献   
127.
运动目标的轨迹数据是空间信息系统的重要信息源。只有科学、合理、高效地利用运动目标的轨迹数据,才能更好地掌握多维动态变化的空间环境。在介绍运动目标的概念和国内外研究现状之后,重点分析运动目标时空数据模型(Moving Objects Spatio-temporal Data Model)相关的关键技术并提出相应的解决方案。  相似文献   
128.
依据在湖北武汉古姆山志留系浅海红层中新发现的古鱼类化石,确证了兰多维列统特列奇阶下部红层——志留系下红层在鄂东南地区广泛存在,并在前人工作基础上对武汉地区原坟头组进行了重新厘定,将其一分为二,上部仍为坟头组,下部则称清水组。新厘定后的坟头组以黄绿色、灰绿色、灰黄色泥岩、泥质粉砂岩、粉砂岩为主,富含腕足类、双壳类、腹足类、三叶虫和遗迹化石; 清水组下部以紫红色、红褐色泥岩、泥质粉砂岩为主,夹少量石英砂岩,上部以紫红色、黄绿色石英砂岩为主,夹泥岩、泥质粉砂岩、粉砂岩。在清水组上部新发现的鱼类化石包括盔甲鱼类锅顶山汉阳鱼(Hanyangaspis guodingshanensis)、意外洪山鱼(Hongshanaspis inexpectatus)、后棘江夏鱼(Jiangxialepis retrospina)及软骨鱼类中华棘鱼(Sinacanthus)、新中华棘鱼(Neosinacanthus)。这些新发现的古鱼均为张家界脊椎动物群温塘鱼类化石组合中的成员,其中,后棘江夏鱼可以跟产自江西武宁地区下红层清水组中的九江江夏鱼(J. jiujiangensis)直接对比,二者同属于真盔甲鱼目曙鱼科江夏鱼属,而曙鱼科成员则可以作为志留系下红层的标志性分子。根据鱼群面貌和地层层序,武汉地区的志留系下红层可以与皖、苏地区的侯家塘组、浙西北地区的唐家坞组、赣西北地区的清水组、湘西北地区的溶溪组以及新疆塔里木地区的塔塔埃尔塔格组进行很好的对比,其时代为志留纪兰多维列世特列奇期早期。华南板块志留系下红层的分布特征表明, 在特列奇期早期,上、下扬子海之间存在一狭长的浅海区域,这为盔甲鱼类在湖北武汉和江西武宁两地之间的扩散与交流提供了便利条件和可能。  相似文献   
129.
为探究石英闪长玢岩成因及幔源基性岩浆对斑岩铜矿的贡献,本文选取德兴矿床石英闪长玢岩开展了锆石U-Pb定年、Hf同位素和全岩地球化学研究。获得石英闪长玢岩LA-ICP-MS锆石U-Pb年龄为169 Ma,与成矿花岗闪长斑岩侵位时间一致,岩体为中侏罗世岩浆活动的产物。石英闪长玢岩具有低的SiO2(58.41%~63.12%)和K2O(1.68%~2.94%)含量及A/CNK值(0.85~1.04),富集大离子亲石元素和轻稀土元素,亏损高场强元素Nb、Ta、Ti和重稀土元素,属于钙碱性到高钾钙碱性系列岩石。具有相对亏损的锆石Hf同位素组成,εHf(t)=2.20~7.93(最大值7.93),指示其源区为岩石圈地幔。锆石稀土元素配分模式图显示出明显的正Ce异常,岩浆氧逸度(lg fO2)为-20.05~-6.66,达到磁铁矿-赤铁矿氧逸度等级,指示石英闪长玢岩结晶自高氧逸度岩浆。全岩地球化学特征显示,德兴石英闪长玢岩与成矿花岗闪长斑岩及其暗色包体符合岩浆混合的演化趋势,说明成矿花岗闪长斑岩可能是中侏罗世幔源基性岩浆和地壳酸性岩浆大规模混合作用的产物,并且石英闪长玢岩代表了岩浆混合过程中的幔源基性端员。结合前人研究成果,认为在中侏罗世伸展构造背景下,软流圈物质上涌导致新元古代受交代的岩石圈地幔部分熔融形成幔源基性岩浆,基性岩浆的底侵作用诱发下地壳物质熔融并与之发生一定程度的岩浆混合作用,形成了花岗闪长斑岩的母岩浆。高氧逸度幔源岩浆的加入可抑制斑岩体系硫化物的过早饱和,同时为德兴矿床注入了成矿所需的部分挥发分和金属元素。  相似文献   
130.
位于海南岛西南部的抱伦金矿产于尖峰岩体外接触带,与辉绿岩脉密切伴生,这些侵入岩蕴含了金矿成矿作用与岩浆活动-构造演化-成矿体系关系的重要信息。文章报道了对抱伦尖峰花岗岩和辉绿岩开展岩石学、锆石U-Pb年代学、元素和Sm-Nd同位素地球化学研究的成果。本次工作获得了尖峰花岗岩的LA-ICP-MS方法锆石U-Pb年龄为(234.9±2.8)Ma,与辉绿岩构成双峰式侵入杂岩组合。辉绿岩属亚碱性玄武岩系列,相对富集Th、Nb、Ta等强不相容元素,无Nb、Ta、Ti亏损,显示与富集洋中脊玄武岩(E-MORB)相似的地球化学特征,其εNd(t)值为4.11,指示了亏损的源区性质;尖峰花岗岩属高钾钙碱性岩系的铝质A型花岗岩,相对富集K、Rb、Th、Ce等元素,相对亏损Sr、Ba、Nb、Ta、P、Ti等元素,其εNd(t)值为-7.61~-7.80,指示了再循环地壳源区。抱伦辉绿岩为交代型地幔降压熔融的产物,而尖峰花岗岩起源于中元古界泥质和杂砂岩地壳源岩于低压、高温环境下的部分熔融,该双峰式侵入杂岩与金成矿作用形成于造山后伸展-减薄构造背景。双峰式侵入杂岩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