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125篇
  免费   103篇
  国内免费   524篇
测绘学   62篇
大气科学   250篇
地球物理   1079篇
地质学   713篇
海洋学   298篇
天文学   93篇
综合类   99篇
自然地理   158篇
  2023年   18篇
  2022年   18篇
  2021年   29篇
  2020年   18篇
  2019年   19篇
  2018年   25篇
  2017年   7篇
  2016年   33篇
  2015年   24篇
  2014年   49篇
  2013年   46篇
  2012年   120篇
  2011年   164篇
  2010年   41篇
  2009年   60篇
  2008年   141篇
  2007年   142篇
  2006年   143篇
  2005年   145篇
  2004年   136篇
  2003年   89篇
  2002年   100篇
  2001年   80篇
  2000年   96篇
  1999年   44篇
  1998年   36篇
  1997年   44篇
  1996年   57篇
  1995年   61篇
  1994年   45篇
  1993年   81篇
  1992年   66篇
  1991年   88篇
  1990年   80篇
  1989年   56篇
  1988年   58篇
  1987年   42篇
  1986年   35篇
  1985年   30篇
  1984年   24篇
  1983年   15篇
  1982年   14篇
  1981年   13篇
  1980年   22篇
  1978年   5篇
  1976年   6篇
  1974年   8篇
  1948年   8篇
  1947年   8篇
  1943年   4篇
排序方式: 共有275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81.
我们的地震学分析结果表明,2004年12月26日的苏门答腊一安达曼毁灭性地震比最初报告结果大2.5倍,其震级仅次于1960年智利地震。该地震沿1200km长的断层滑动缓慢释放其能量,产生的长破裂引发了随后的海啸。既然整个破裂区已经滑动,由印度板块向缅甸小板块下俯冲所积累的应变也被释放,因此在该部分板块边界上暂时没有产生类似海啸的危险,虽然南段大地震的威胁依然存在。  相似文献   
82.
为了验证大地震发生前或者非均匀脆性介质宏观破坏前加卸载响应比和能量加速释放等前兆现象,本文进行了三轴应力(压缩)条件下大尺度岩石破坏声发射实验。实验采用4组岩石试件,并且分为单调加载和循环加载两种方式。实验结果证明了脆性材料宏观破坏前加卸载响应比升高和能量加速释放这两种前兆现象。本文提出了一种描述岩石试件损伤演化的新的物理量——态矢量。  相似文献   
83.
介绍并讨论了现代地震学时期发生的最大大陆板内地震的1000多次余震的空间分布。其数据是由8台便携式数字测震仪组成的台网在主震后17天开始用3周时间记录的。我们已计算了高质量的单一事件位置,所基于的是由这个地区震级为2-5 的地震确定的一维速度模型。余震定位揭示出活动集中在一个近东走向的向南倾斜的面上,呈梯形分布。活动带沿走向逐渐变短,从深度约为5 km的浅部长度约为45 km到 35 km的深度不足25 km。整个破裂区面积约为1300 km2。我们估计主震的静态应力降为16±2 MPa。余震扩展到几乎整个地壳,集中在10 km深的上地壳,和约26 km 深的下地克。断层破裂没有在地表出露,也不知道它在2001地震前是否是活断层。余震数据与布季主震一致,主震是由夭折裂谷的拉张作用形成的断层在收缩过程中的重新激活引起的。  相似文献   
84.
2004年12月26日苏门答腊—安达曼地震激发的地球自由振荡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根据300~500S的面波估计得到的哈佛大学矩心矩张量断层机制,当周期大于1000S时,地球的地震自由振荡的振幅将异常地大。我们对一个比较陡的断层应用根据地震的体波和面波得到的更真实的破裂模型,估计了自由振荡的振幅近似等于地震矩(6.5×1022N.M),这相当于矩震级为9.15。由于破裂的持续时间达600S,故断层破裂模型足以描述地震的观测结果,但却低估了大地测量位移,这些位移表明在尼科巴群岛和安达曼群岛下面发生了缓慢的断层运动。  相似文献   
85.
Five species, Lipopora lissa Jell and Jell, 1976, Lipopora daseia Jell and Jell, 1976, Tretocylichne perplexa Engelbretsen, 1993 from Australia, Cambroctoconus orientalis Park, Woo, Lee, Lee, Lee, Han and Chough, 2011 from China, and Cambroctoconus kyrgyzstanicus Peel, 2014 from Kyrgyzstan, belonging to the Cambrian stem-group cnidarians have been documented in the fossil record. Cambroctoconus coreaensis sp. nov., interpreted here as a stem-group cnidarian, from the Seokgaejae section in the Daegi Formation, Taebaek Group (Cambrian Series 3), Taebaeksan Basin, central-eastern Korean Peninsula, has a slender cup-shaped skeleton. A cladistic analysis produced 21 most parsimonious trees, which invariably placed the six stem-group cnidarians below the crown-group, but their relationships within the stem-group are unresolved. Nine out of the 21 trees suggest a monophyletic relationship for the Cambrian stem-group cnidarians, whereas in six other trees a monophyly of Cambroctoconus and Tretocylichne appeared as the sister-group to the crown-group cnidarians with Lipopora at the most basal branch. This result may reflect the fact that crown-group cnidarians evolved in the Precambrian, and suggests that the diversity of stem-group cnidarians was a result of an independent radiation in the Cambrian.  相似文献   
86.
正The Neoarchaean to Palaeoproterozoic Transvaal Supergroup of the Kaapvaal Craton,southern Africa,is one of the best-preserved and most complete stratigraphic records across a critical in juncture in the Earth’s history.  相似文献   
87.
88.
The Lajeado Group in the Ribeira Belt,southeastern Brazil,corresponds to an open-sea carbonate platform,comprised of seven overlapping siliciclastic and carbonatic formations,intruded in its upper portion by the Apiai Gabbro.These rocks have a Neoproterozoic tectonometamorphic overprint related to arc magmatism and the Brasiliano collisional orogeny.Geochronological constraints are given by new UPb SHRIMP and LA-ICP-MS data for Lajeado Group detrital zircons and for magmatic zircons from the Apiai Gabbro.The youngest detrital zircons in the Lajeado Group are 1400-1200 Ma,and constrain its maximum age of deposition to be 1200 Ma,whereas the 877 ± 8 Ma age for magmatic zircons in the Apiai Gabbro give the minimum age.Detritus source areas are mainly Paleoproterozoic(2200-1800 Ma)with some Archean and Mesoproterozoic contribution(1500-1200 Ma),with distal or tectonic stable cratonic character.The Lajeado Group should be a Stenian-Tonian carbonate platform passive margin of a continent at this time,namely the Columbia/Nuna or the Rodinia.The Apiai Gabbro displays similar age to other intrusive basic rocks in the Lajeado and Itaiacoca groups and represents tholeiitic MORB-like magmatism that we relate to the initial break-up of a Mesoproterozoic continent and the formation of the Brasiliano oceans.  相似文献   
89.
90.
地学断面是指地壳的垂直剖面,主要通过对地质和地球物理资料的综合分析来揭示构造带的性质及其空间关系。横断面的研究所采用的数据基本包括100 km宽区域地质图、上地壳的地质剖面图、重磁图(沿横断面的重磁剖面图)以及地壳的地震波速度、密度和其他地球物理属性的剖面图。这些数据被用于构建综合的数据剖面图(结果图),以展示各种地球动力学条件下(裂谷、海洋、碰撞带、造山盆地、大陆地台和岩浆弧,包括安第斯岛弧、活动大陆边缘、海沟、弧前和弧后盆地)的特定的岩石组构。本项目的研究目标是根据研究区现存的地质和地球物理数据的综合解释,统一图例,建立研究区深部剖面,以确定地体的空间关系及其在板块构造方面的地球动力学性质。 前人已分别对东西伯利亚南部和蒙古境内的多个地体进行了构造划分,并对它们的地球动力学性质和时空关系进行了分析。研究结果显示该系列地体为早古生代、中晚古生代和晚古生代—早中生代的岛弧和微大陆。此外,研究还识别出了中—晚古生代和晚古生代—早中生代安第斯型活动大陆边缘、晚古生代—早中生代被动大陆边缘和早白垩世裂谷。与岛弧和安第斯型活动大陆边缘相关的岩体被推覆至相邻大陆和微陆块上,部分推覆宽度可达150 km。目前已开展泥盆纪到晚侏罗世时期蒙古-鄂霍次克海地区的古地球动力学重建。 “非地槽”型花岗岩类岩浆作用在板块构造方面找到了直接且合理的解释,其中泥盆纪—石炭纪和二叠纪—三叠纪岩浆作用区域对应于安第斯型活动大陆边缘,中—晚侏罗世岩浆作用则与西伯利亚/蒙古-中国大陆板块碰撞有关。碰撞岩浆作用中亚碱性(地幔)元素的存在及其所在的构造区域在很大程度可以说明蒙古-鄂霍次克海闭合后,巨厚大陆岩石圈下曾经发生过持续的大洋裂谷活动(地幔热点)。在早白垩世时期,大陆裂谷活动影响到了同一时期正在发生的大陆汇聚作用。 西伯利亚南部边界大部分具有安第斯型活动大陆边缘性质,这也是蒙古—鄂霍次克缝合线沿线蛇绿岩数量较少的原因。因为当汇聚大陆一个具有安第斯类型的活动边缘,而另一个具有被动边缘时,前者的大陆地壳会最终逆冲到后者之上,并因此破坏掉先前出露的蛇绿杂岩体。部分被破坏的蛇绿岩块是俯冲带保留下来的海山残余,其可能成为增生-俯冲楔体的混沌复合体的一部分。然而,由于快速俯冲作用,这种楔形体在晚二叠世—早侏罗世的积累并不是西伯利亚活动边缘的典型特征。 沿地学断面综合的地质和地球物理资料分析表明,亚洲大陆是在显生宙时期由部分前寒武纪微陆块构造拼贴而成的。前寒武纪地块间存在不同宽度的已变形且剥蚀强烈的显生宙火山弧,它们也被归类为特定地体。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