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194篇
  免费   105篇
  国内免费   528篇
测绘学   66篇
大气科学   255篇
地球物理   1121篇
地质学   728篇
海洋学   301篇
天文学   93篇
综合类   103篇
自然地理   160篇
  2023年   20篇
  2022年   21篇
  2021年   32篇
  2020年   21篇
  2019年   20篇
  2018年   30篇
  2017年   10篇
  2016年   34篇
  2015年   23篇
  2014年   49篇
  2013年   48篇
  2012年   120篇
  2011年   165篇
  2010年   41篇
  2009年   66篇
  2008年   145篇
  2007年   142篇
  2006年   143篇
  2005年   149篇
  2004年   134篇
  2003年   90篇
  2002年   109篇
  2001年   82篇
  2000年   101篇
  1999年   43篇
  1998年   38篇
  1997年   44篇
  1996年   57篇
  1995年   61篇
  1994年   45篇
  1993年   92篇
  1992年   72篇
  1991年   88篇
  1990年   82篇
  1989年   56篇
  1988年   58篇
  1987年   42篇
  1986年   35篇
  1985年   31篇
  1984年   25篇
  1983年   16篇
  1982年   14篇
  1981年   13篇
  1980年   22篇
  1978年   5篇
  1976年   6篇
  1974年   8篇
  1948年   8篇
  1947年   8篇
  1943年   4篇
排序方式: 共有282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81.
上个世纪,地球科学的发展已具有很强的了解和预测地球系统事件的能力。过去的10年,定量地球科学研究蓬勃发展。随着观测系统和计算工具的进步,人们能以前所未有的时空分辨率来模拟和预测地球物理过程,地球科学也将继续加速发展。随着这些进步,需要反思地球科学研究的现状,重新评估地球科学研究发展的方向和明确能实现的现实目标。  相似文献   
82.
山西交城断裂为太原盆地西界的主控边界断裂,断裂带附近历史上曾发生过6级地震.野外调查发现,沿交城断裂发现多处地裂缝.在交城县城北侧的坡底村-田家山村西一带地裂缝断续出露,裂缝与基岩隆起区与盆地倾斜平原的分界线的距离大约为200 m.  相似文献   
83.
2004年12月26日印度尼西亚苏门答腊地震是历史上破坏性最强的地震之一。此次地震的震级Mw=9.3(根据Stein和Okal以简正模式振幅修订,http://www.earth.northwestern.edu/people/seth/research/sumatra.html),是自1900年以来记录到的第二最大地震。它发生在苏门答腊岛北部以西100千米的近海处,  相似文献   
84.
我们的地震学分析结果表明,2004年12月26日的苏门答腊一安达曼毁灭性地震比最初报告结果大2.5倍,其震级仅次于1960年智利地震。该地震沿1200km长的断层滑动缓慢释放其能量,产生的长破裂引发了随后的海啸。既然整个破裂区已经滑动,由印度板块向缅甸小板块下俯冲所积累的应变也被释放,因此在该部分板块边界上暂时没有产生类似海啸的危险,虽然南段大地震的威胁依然存在。  相似文献   
85.
为了验证大地震发生前或者非均匀脆性介质宏观破坏前加卸载响应比和能量加速释放等前兆现象,本文进行了三轴应力(压缩)条件下大尺度岩石破坏声发射实验。实验采用4组岩石试件,并且分为单调加载和循环加载两种方式。实验结果证明了脆性材料宏观破坏前加卸载响应比升高和能量加速释放这两种前兆现象。本文提出了一种描述岩石试件损伤演化的新的物理量——态矢量。  相似文献   
86.
介绍并讨论了现代地震学时期发生的最大大陆板内地震的1000多次余震的空间分布。其数据是由8台便携式数字测震仪组成的台网在主震后17天开始用3周时间记录的。我们已计算了高质量的单一事件位置,所基于的是由这个地区震级为2-5 的地震确定的一维速度模型。余震定位揭示出活动集中在一个近东走向的向南倾斜的面上,呈梯形分布。活动带沿走向逐渐变短,从深度约为5 km的浅部长度约为45 km到 35 km的深度不足25 km。整个破裂区面积约为1300 km2。我们估计主震的静态应力降为16±2 MPa。余震扩展到几乎整个地壳,集中在10 km深的上地壳,和约26 km 深的下地克。断层破裂没有在地表出露,也不知道它在2001地震前是否是活断层。余震数据与布季主震一致,主震是由夭折裂谷的拉张作用形成的断层在收缩过程中的重新激活引起的。  相似文献   
87.
2004年12月26日苏门答腊—安达曼地震激发的地球自由振荡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根据300~500S的面波估计得到的哈佛大学矩心矩张量断层机制,当周期大于1000S时,地球的地震自由振荡的振幅将异常地大。我们对一个比较陡的断层应用根据地震的体波和面波得到的更真实的破裂模型,估计了自由振荡的振幅近似等于地震矩(6.5×1022N.M),这相当于矩震级为9.15。由于破裂的持续时间达600S,故断层破裂模型足以描述地震的观测结果,但却低估了大地测量位移,这些位移表明在尼科巴群岛和安达曼群岛下面发生了缓慢的断层运动。  相似文献   
88.
Five species, Lipopora lissa Jell and Jell, 1976, Lipopora daseia Jell and Jell, 1976, Tretocylichne perplexa Engelbretsen, 1993 from Australia, Cambroctoconus orientalis Park, Woo, Lee, Lee, Lee, Han and Chough, 2011 from China, and Cambroctoconus kyrgyzstanicus Peel, 2014 from Kyrgyzstan, belonging to the Cambrian stem-group cnidarians have been documented in the fossil record. Cambroctoconus coreaensis sp. nov., interpreted here as a stem-group cnidarian, from the Seokgaejae section in the Daegi Formation, Taebaek Group (Cambrian Series 3), Taebaeksan Basin, central-eastern Korean Peninsula, has a slender cup-shaped skeleton. A cladistic analysis produced 21 most parsimonious trees, which invariably placed the six stem-group cnidarians below the crown-group, but their relationships within the stem-group are unresolved. Nine out of the 21 trees suggest a monophyletic relationship for the Cambrian stem-group cnidarians, whereas in six other trees a monophyly of Cambroctoconus and Tretocylichne appeared as the sister-group to the crown-group cnidarians with Lipopora at the most basal branch. This result may reflect the fact that crown-group cnidarians evolved in the Precambrian, and suggests that the diversity of stem-group cnidarians was a result of an independent radiation in the Cambrian.  相似文献   
89.
正The Neoarchaean to Palaeoproterozoic Transvaal Supergroup of the Kaapvaal Craton,southern Africa,is one of the best-preserved and most complete stratigraphic records across a critical in juncture in the Earth’s history.  相似文献   
9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