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399篇
  免费   429篇
  国内免费   1083篇
测绘学   214篇
大气科学   548篇
地球物理   1659篇
地质学   1983篇
海洋学   747篇
天文学   145篇
综合类   237篇
自然地理   378篇
  2024年   14篇
  2023年   54篇
  2022年   72篇
  2021年   69篇
  2020年   62篇
  2019年   69篇
  2018年   78篇
  2017年   35篇
  2016年   91篇
  2015年   81篇
  2014年   147篇
  2013年   120篇
  2012年   210篇
  2011年   252篇
  2010年   113篇
  2009年   157篇
  2008年   252篇
  2007年   247篇
  2006年   258篇
  2005年   285篇
  2004年   241篇
  2003年   206篇
  2002年   165篇
  2001年   152篇
  2000年   187篇
  1999年   146篇
  1998年   129篇
  1997年   177篇
  1996年   125篇
  1995年   164篇
  1994年   144篇
  1993年   153篇
  1992年   128篇
  1991年   157篇
  1990年   167篇
  1989年   107篇
  1988年   106篇
  1987年   84篇
  1986年   69篇
  1985年   82篇
  1984年   57篇
  1983年   39篇
  1982年   36篇
  1981年   27篇
  1980年   38篇
  1978年   10篇
  1976年   8篇
  1974年   9篇
  1948年   10篇
  1947年   8篇
排序方式: 共有591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62 毫秒
211.
介绍并讨论了现代地震学时期发生的最大大陆板内地震的1000多次余震的空间分布。其数据是由8台便携式数字测震仪组成的台网在主震后17天开始用3周时间记录的。我们已计算了高质量的单一事件位置,所基于的是由这个地区震级为2-5 的地震确定的一维速度模型。余震定位揭示出活动集中在一个近东走向的向南倾斜的面上,呈梯形分布。活动带沿走向逐渐变短,从深度约为5 km的浅部长度约为45 km到 35 km的深度不足25 km。整个破裂区面积约为1300 km2。我们估计主震的静态应力降为16±2 MPa。余震扩展到几乎整个地壳,集中在10 km深的上地壳,和约26 km 深的下地克。断层破裂没有在地表出露,也不知道它在2001地震前是否是活断层。余震数据与布季主震一致,主震是由夭折裂谷的拉张作用形成的断层在收缩过程中的重新激活引起的。  相似文献   
212.
利用距离为118°-140°的PKIKP和PKiKP波形检验了地球内核最上部 100 km的结构。在赤道地带发现的内核最上部低速层的证据主要位于西经20°至东经 140°。在纬度方向,从南纬35°印度洋下面至北纬60°亚洲的下面可以监测到这一异常。用波形模拟方法可以推断该低速层的最大厚度为40 km,此时波速突变约3%。我们认为,该层可能为新近固结的地核区域,在该区域同时存在活跃的外核成分对流和内核新晶体增长。  相似文献   
213.
引言 2004年9月28日17时15分14秒(协调世界时)加州中部帕克菲尔德发生了一次 Mw6.0级地震。震中位于圣安德烈斯断层靠近戈尔德希尔附近的帕克菲尔德镇东南 11 km的地方(图1)。加州综合地震台网 (CISN)报告说,震源位于北纬35.819°,西经120.364°的8.8 km深的地下。根据余震的分布状况以及此次地震的地震图、应变变  相似文献   
214.
穿过波特兰市区西部图拉丁山脉(波特兰山)的高分辨率重力测量,展现出以前根据地表地质学和航磁测绘识别出的断层的证据。本次重力测量是在1996年沿着长4.5km的双孔隧道进行的,该隧道在当时的建设中及现在一直在波特兰市区与波特兰山以西的居民区之间通轻便火车。在隧道内的重力从西到东逐渐增加,这种情况反映了隧道位于西边的图拉丁盆地低密度沉积物与其东边高密度大部分隐蔽的始新世玄武岩之间。叠加在这一梯度之上的是几个阶梯状异常,我们将其解释为密度明显差异的岩石之间断续接触的证据。这些异常的最大值发生在西尔万克里克之下,这里存在一条以前测绘出的断层。另一异常发生在距西洞口1200m处,大约是隧道与航磁异常相交汇的部位,航磁异常与西尔万断层(原来称为奥特菲尔德断层)有关。以这些重力资料为依据的岩石学横剖面显示出阶梯状异常与陡倾逆断层相一致,虽然走滑位移也许同样重要。与上方地形洼地相对应的3个重力低异常可能反映存在着剪切带。几个中等地震(M≥3.5)1991年发生在隧道当前的位置,说明这些断层中的几条或波特兰山断层带的其他断层是地震活动断层。  相似文献   
215.
2004年12月26日苏门答腊—安达曼地震激发的地球自由振荡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根据300~500S的面波估计得到的哈佛大学矩心矩张量断层机制,当周期大于1000S时,地球的地震自由振荡的振幅将异常地大。我们对一个比较陡的断层应用根据地震的体波和面波得到的更真实的破裂模型,估计了自由振荡的振幅近似等于地震矩(6.5×1022N.M),这相当于矩震级为9.15。由于破裂的持续时间达600S,故断层破裂模型足以描述地震的观测结果,但却低估了大地测量位移,这些位移表明在尼科巴群岛和安达曼群岛下面发生了缓慢的断层运动。  相似文献   
216.
在对北京城近郊区主要类型土壤(潮土和褐土)中Cd形态分析的基础上,研究pH与土壤中Cd的释放量及其形态转化的关系.结果表明:潮土和褐土中Cd的释放量曲线都呈下凹的弧形,在pH=6~7之间释放量最低.pH对土壤中Cd释放的影响,其本质是土壤中Cd的化学形态发生了变化,各形态间的转化以水溶态为中介体.所有的形态转化中,pH对交换态和碳酸盐结合态影响最大,且这两者之间的转化对生物有效量起决定性作用.进而根据北京城近郊区土壤中生物有效Cd的分布状况,结合北京市近12年监测的大气pH值,对北京城近郊区土壤Cd污染进行预警.  相似文献   
217.
<正>Structure and composition of the Uralian ophiolites reflect a large spectrum of geodynamic environment of their creation during Paleozoic time:from mid-ocean ridge,rift zone in continental margin,and suprasubduction spreading zone(SSZ)with resultant lherzolite or harzburgite ophiolite type(LOT and HOT).Residual  相似文献   
218.
以冲绳海槽伊平屋北热液区附近两个站位(HOBAB2-T3和HOBAB2-T6)的浮岩为研究对象,分别对充填沉积物的浮岩(T3-D、T6-D)和去除沉积物的浮岩(T3-C、T6-C)进行扫描电镜观察、矿物组成和微量元素组成的对比分析。结果表明,浮岩气孔充填的沉积物主要来源于冲绳海槽内碎屑沉积物的混入,其中气孔较小的T3浮岩中充填的沉积物组成主要为伊利石和石英,而气孔较大的T6浮岩中充填的沉积物组成主要为石英和长石,代表了海槽内沉积物的一般矿物组成。邻近热液区的T3浮岩气孔中的沉积物含有异常高含量的Pb(101μg/g)、Zn(196μg/g)、Cu(47μg/g)等金属元素,代表强烈的热液活动信号;距热液区稍远的T6浮岩气孔中沉积物也表现出Pb、Cu等元素含量的异常特征,可能代表较弱的热液活动信号。这说明海底热液区附近的浮岩气孔中充填的沉积物可以记录热液活动的信息,这对寻找浮岩分布区新的热液活动具有重要的指示意义。  相似文献   
219.
李娟  曾晓东  陈红  蔡其发 《大气科学》2016,40(6):1117-1126
本文首次将Casati等提出的强度尺度分解方法应用到气候地表温度场的检验中,探讨此方法用于评估气候模拟场误差的详细空间信息的适用性。以新一代气候系统模式模拟的月平均地表温度为例,传统的统计分析方法(较为常用的是空间相关系数和均方根误差、EOF分析等)不能完全反映模拟场误差的空间信息;强度尺度分解方法可计算不同阈值和空间尺度上的均方误差和模拟技巧,评估对应的模拟能力,定量给出模拟场主要误差的空间信息(误差范围即温度阈值及对应的空间尺度),例如,亚洲东部地区1月单年及多年平均的模拟场在230 K阈值1600 km模拟技巧非常低。本研究表明强度尺度分解方法适用于气候温度场的检验评估,能定量给出误差的空间信息。  相似文献   
220.
Five species, Lipopora lissa Jell and Jell, 1976, Lipopora daseia Jell and Jell, 1976, Tretocylichne perplexa Engelbretsen, 1993 from Australia, Cambroctoconus orientalis Park, Woo, Lee, Lee, Lee, Han and Chough, 2011 from China, and Cambroctoconus kyrgyzstanicus Peel, 2014 from Kyrgyzstan, belonging to the Cambrian stem-group cnidarians have been documented in the fossil record. Cambroctoconus coreaensis sp. nov., interpreted here as a stem-group cnidarian, from the Seokgaejae section in the Daegi Formation, Taebaek Group (Cambrian Series 3), Taebaeksan Basin, central-eastern Korean Peninsula, has a slender cup-shaped skeleton. A cladistic analysis produced 21 most parsimonious trees, which invariably placed the six stem-group cnidarians below the crown-group, but their relationships within the stem-group are unresolved. Nine out of the 21 trees suggest a monophyletic relationship for the Cambrian stem-group cnidarians, whereas in six other trees a monophyly of Cambroctoconus and Tretocylichne appeared as the sister-group to the crown-group cnidarians with Lipopora at the most basal branch. This result may reflect the fact that crown-group cnidarians evolved in the Precambrian, and suggests that the diversity of stem-group cnidarians was a result of an independent radiation in the Cambrian.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