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016篇
  免费   781篇
  国内免费   1182篇
测绘学   363篇
大气科学   962篇
地球物理   944篇
地质学   2192篇
海洋学   491篇
天文学   92篇
综合类   340篇
自然地理   595篇
  2024年   41篇
  2023年   99篇
  2022年   219篇
  2021年   252篇
  2020年   226篇
  2019年   225篇
  2018年   252篇
  2017年   223篇
  2016年   255篇
  2015年   260篇
  2014年   272篇
  2013年   271篇
  2012年   261篇
  2011年   270篇
  2010年   278篇
  2009年   235篇
  2008年   204篇
  2007年   183篇
  2006年   167篇
  2005年   152篇
  2004年   145篇
  2003年   162篇
  2002年   259篇
  2001年   215篇
  2000年   153篇
  1999年   131篇
  1998年   79篇
  1997年   83篇
  1996年   62篇
  1995年   70篇
  1994年   59篇
  1993年   51篇
  1992年   32篇
  1991年   27篇
  1990年   17篇
  1989年   16篇
  1988年   13篇
  1987年   6篇
  1986年   4篇
  1985年   13篇
  1984年   5篇
  1983年   7篇
  1982年   4篇
  1980年   3篇
  1979年   4篇
  1978年   4篇
  1977年   2篇
  1972年   1篇
  1958年   2篇
  1957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597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21.
The concentrations and spatial distribution of polycyclic aromatic hydrocarbons have been investigated in two adjacent bays of Zhanjiang and Leizhou, China. The total concentrations of the 16 USEPA priority PAHs were ranged from 41.96 to 933.90ng/g dry weight with an average concentration of 315.98ng/g and ranged from 21.72 to 319.61ng/g with an average concentration of 103.91ng/g in Zhanjiang and Leizhou Bays, respectively. The spatial distribution of PAHs was site-specific and appeared to be somewhat positively correlated with TOC and negatively correlated with sediment grain size in the two bays. The values of Phe/Ant, BaA/228 and InP/276 were higher than 10, less than 0.2, and from 0.2 to 0.5, respectively, indicating that the sources of PAHs in the two bays were mainly from petroleum and its combustion, which predominantly originated from those ships and boats coming and going in the two bays.  相似文献   
22.
中南半岛影响南海夏季风建立和维持的数值研究   总被引:19,自引:1,他引:19  
徐海明  何金海  温敏  董敏 《大气科学》2002,26(3):330-342
利用美国大气研究中心研制的第三代公共气候模式(CCM3)模拟了中南半岛对南海夏季风的建立和维持的影响,数值试验结果表明,中南半岛对南海夏季风的建立和维持起了非常重要的作用.同时还就中南半岛影响南海夏季风建立和维持的机制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23.
为掌握霞浦核电基地海洋生物的放射性本底水平,在其周边50 km范围内采集5类9种海洋生物样品,测量其中的天然放射性核素238U、232Th、226Ra、40K,以及人工放射性核素137Cs、134Cs、90Sr、58Co、60Co、54Mn、110mAg、65Zn的活度浓度并进行辐射剂量评价。结果显示,所有样品中134Cs、58Co、60Co、54Mn、110mAg、65Zn的活度浓度均低于最小可探测活度浓度,238U、232Th、226Ra、40K、137Cs和90...  相似文献   
24.
东北降水过程年集中度和集中期的时空变化特征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利用1959-2004年东北81个气象站逐日降水资料分析了东北年降水量、年集中度和年集中期时空分布特征和变化规律.结果表明,东北地区年集中度很大,多年平均值为0.66;年集中期出现的较晚,多年平均值为全年的第40候.东北地区年降水量与年集中度在空间上表现出非常好的正相关性,年降水量越大,降水量越集中,直接导致洪涝灾害发生的可能性将越大,尤其是在相关显著区域.从长期趋势上看,东北地区年降水量、年集中度和年集中期都表现为减少趋势,但3者的趋势在空间分布上表现出较大的地域差异.Mann-Kendall突变检验结果表明,东北地区年降水量与年集中度的年代际变化趋势比较一致,而与年集中期的年代际变化趋势则不太相同.  相似文献   
25.
2004年6月甘肃临泽震群地震精确定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利用"双差地震定位法"对2004年6月甘肃临泽发生的地震震群进行了精确定位,结合地质构造资料讨论了本次震群的发震构造.结果表明:该震群震中沿着榆木山北缘断裂呈NNW向分布,震源深度优势分布于10~25 km,平均深度为16.3 km;发震断裂为榆木山北缘断裂东段局部断裂,走向NNW,倾向SW,倾角约为60°.  相似文献   
26.
中强地震前山东地下流体地震前兆模糊分维特征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耿杰  魏焕 《地震研究》1997,20(3):311-315
采用模糊集理论与分形理论相结合的模糊分维方法,计算山东地下流体在1983年菏泽5.9级地震和1995年苍山5.2级地震前的变化。分析结果认为,模糊分维值反映了地震前兆时序观测资料的结构变化特征,具有一定的物理意义,为从复杂的地下流体前兆观测值中提取地震异常信息提供了新的方法,但对某些台、测项而言、必须具体分析其模糊分维变化特征及其震前异常变化特征。  相似文献   
27.
塔中地区志留系碎屑锆石测年及其地质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邬光辉  张宝收  苏文  汪海  席勤 《地质科学》2009,44(3):1025-1035
志留系是塔里木盆地第一套砂岩储层广泛分布的沉积盖层,其沉积来源与成因对志留纪构造演化及周边造山带的研究具有重要意义。塔中地区3个志留系样品的碎屑锆石LA?ICP?MS U?Pb定年研究表明,志留系具有比较集中的二期物源年龄:南华纪中期、古元古代中期。碎屑锆石测定的年龄表明塔中志留系物源均来自前寒武纪,塔中东部源区方向的塔南隆起基底在奥陶纪已隆升成为蚀源区。大量的新元古代中期锆石年龄表明塔里木板块在新元古代时期可能与Rodinia超大陆具有相似的聚合与裂解演化史。  相似文献   
28.
地理空间元数据和基于网络的数据分发技术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首先介绍了元数据、地理空间元数据的概念,探讨了在互联网时代研究地理空间元数据的迫切性和必要性;其次,论述了构建基于网络的数据分发方案的可行性,并就其中的关键技术实现做了深入的探讨;最后,提出了一个以地理空间元数据标准为依据,以Internet为依托的数据分发站点的整体设计方案以及实现这项技术还应考虑的问题。  相似文献   
29.
长期连续完整的历史气温资料是震前气温异常判别研究的重要数据基础。本文考虑了参考站与缺测站之间的距离,建立改进的线性回归模型。利用该模型插补缺测和错误的气温整点值数据,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长期连续观测数据缺测的情况。通过对收集的唐山观测站气温整点值数据进行插补,并应用插补完整的数据分析研究了2012年5月28日唐山4.8级地震前兆异常。结果表明:①插补值与其前后观测值衔接吻合,插补后完整连续数据符合夏高冬低的年变规律;②插补误差在±0.5℃范围内的比例为60.2%,在±0.8℃范围内的比例为80.3%,其误差绝对值大于1.0℃的比例为9.6%,平均绝对误差为0.84℃,插补值与观测值的相关系数大部分在0.9以上;③从3月27日起出现增温异常,特别是震前2天增温幅度约8℃。  相似文献   
30.
The hydraulic properties of aquitards are not easily obtained because monitoring wells are usually installed in aquifers for groundwater resources management. Earthquake‐induced crust stress (strain) triggers groundwater level variations over a short period of time in a large area. These groundwater anomalies can be used to investigate aquifer systems. This study uses a poroelastic model to fit the postseismic variations of groundwater level triggered by the Chi‐Chi earthquake to evaluate the hydraulic properties of aquitards in the Jhoushuei River alluvial fan (JRAF), Taiwan. Six of the adopted eight wells with depths of 70 to 130 m showed good agreement with the recovery theory. The mean hydraulic conductivities (K) of the aquifers for the eight wells are 1.62 × 10?4 to 9.06 × 10?4 m/s, and the thicknesses are 18.8 to 46.1 m. The thicknesses of the aquitards are 11.3 to 42.0 m. Under the isotropic assumption for K, the estimated values of K for the aquitards are 3.0 × 10?8 to 2.1 × 10?6 m/s, corresponding to a silty medium. The results match the values obtained for the geological material of the drilling core and those reported in previous studies. The estimated values were combined with those given in previous studies to determine the distribution of K in the first two aquitards in the JRAF. The distribution patterns of the aquitards reflect the sedimentary environments and fit the geological material. The proposed technique can be used to evaluate the K value of aquitards using inverse methods. The inversion results can be used in hydrogeological analyses, contaminant modeling, and subsidence evaluation.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