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88篇
  免费   26篇
  国内免费   27篇
测绘学   5篇
大气科学   17篇
地球物理   31篇
地质学   59篇
海洋学   12篇
天文学   4篇
综合类   5篇
自然地理   8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5篇
  2021年   2篇
  2020年   5篇
  2019年   4篇
  2018年   2篇
  2017年   8篇
  2016年   10篇
  2015年   6篇
  2014年   7篇
  2013年   6篇
  2012年   1篇
  2011年   11篇
  2010年   5篇
  2009年   10篇
  2008年   2篇
  2007年   4篇
  2006年   6篇
  2005年   8篇
  2003年   1篇
  2002年   3篇
  2001年   2篇
  2000年   10篇
  1999年   8篇
  1998年   2篇
  1997年   5篇
  1996年   4篇
  1995年   1篇
  1993年   1篇
  198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4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62 毫秒
41.
四川玉农希断裂的全新世活动与1975年康定六巴6.2级地震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玉农希断裂呈N20°~30°E方向展布于四川省西部高原,构成贡嘎山第四纪强烈隆起断块的西边界.在北西西-近东西向的区域主压应力作用下,玉农希断裂第四纪以来主要表现为挤压逆冲性质.断错地貌研究结果表明,该断裂为一条全新世弱活动断裂,平均垂直滑动速率为0.5~0.6 mm/a左右.1975年1月15日康定六巴6.2级地震发生于该断裂上,宏观震中位置位于六巴乡溯布-莫达村附近,极震区长轴方向与玉农希断裂走向一致,是该断裂最新活动的表现.  相似文献   
42.
South Segment of Minjiang Fault and Diexi Earthquake in 1933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Diexi earthquake(M7.5)in 1933 is a great event that occurred at the east border of Qinghai- Xizang Plateau in the 20th century.There are obviously different opinions about the shape ofisoseismal lines and the genetic fault of this earthquke.Based on the study of the newlyfound north-south trending active fault and ground fissures of Diexi earthquake,this papertends to hold that,as the southward extension of Miujiang fault,this north-south trendingactive fault might be the genetic fault of this event.  相似文献   
43.
描述了一种宽带厘米波频谱日像仪模拟接收机的设计方案。用实际器件参数计算了模拟接收机分系统的关键技术参数:信噪比、动态范围。分析表明所设计方案满足日像仪的系统指标要求。  相似文献   
44.
45.
从土壤腐殖质分组到分子有机质组学认识土壤有机质本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梳理了与土壤生态系统功能相联系的,特别是对固碳减排的土壤有机质本质认识的研究进展及路径,探讨了经典腐殖质学说存在的问题,概述了新近的有机质保护稳定学说及腐殖质组学学说,并追溯了生物标志物有机质分子研究,最后从土壤学的基本理念和理论出发讨论和重新认识土壤有机质的本质及其价值。从形成条件、分离条件和分子鉴定等多方面分析,土壤腐殖质形成和稳定学说越来越显示出局限性;而面向气候变化的碳固定研究可以深入探析土壤有机质的复杂存在状态。越来越认识到土壤有机质是投入土壤的有机物质经不同程度生物利用或降解的产物残留,只是被土壤不同程度地区隔和封闭,本质上仍是分子量变化极大的生命源有机物的集合。因此,可通过生物标志物分子作为靶标在土壤中提取和识别,该技术的发展将孕育萌生土壤有机质分子组学。后者可以用于判读土壤有机质的结构支撑、反应活性和促生功能等方面的本质差别,这些差别可能是由有机分子组成结构及存在状态所决定而不是由有机分子稳定性决定的。从这个概念出发,类似于土壤微生物分子生态,土壤有机质的丰度、组成、结构与功能间的联系可能是土壤有机质本质的核心问题。对这种关系的量化和参数化表征可用以探索土壤有机质永续固定,且可以保持生命活性的土壤有机质的管理策略及技术,并配合土壤的团聚体理论诠释土壤的本质和生态系统功能服务,这将是未来土壤学服务人类可持续发展的理论立足点。  相似文献   
46.
成都平原粘性土动力学参数统计分析   总被引:4,自引:3,他引:1  
成都平原地震构造环境主要受近场中强地震和外围大地震的影响。成都平原内的第四系分布广泛,主要为河流相的砂卵石层夹粘土、粉土层。这种地层在土层地震反应计算时往往会产生一个峰值,具有显著的放大作用。本文共收集了107组土动力学参数的实验资料,统计分析了粉质粘土和粘土两种粘性土的实测土动力学参数,给出了它们在不同深度的动剪切模量比和阻尼比的统计值。然后,选取1个典型钻孔,建立了土层地震反应分析模型,分别运用本文"统计值"、"十五结果"、"规范值"、"推荐值"进行地震土层反应计算,从反应谱形状、地表峰值加速度和反应谱特征周期等方面,验证了本文"统计值"的适用性和针对性,结果表明在盆地内使用"规范值"和"推荐值"时应谨慎,不然可能会对工程的抗震设防产生不利的影响。本文的"统计值"比"规范值"和"推荐值"更适用于成都平原地区,对各类工程建设的场地地震安全性评价具有一定的借鉴和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47.
国产随钻测量定向钻进系统在汝箕沟煤矿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我国自主研发的随钻测量定向钻进系统及钻孔轨迹设计与分析软件,结合宁夏汝箕沟煤矿巷道现场试验情况,对该系统的组成、性能、使用情况等作了总结;对随钻测量得到的钻孔轨迹参数进行了分析处理,为今后定向钻孔轨迹设计和实测轨迹分析提供了参考。结果表明,无论是系统还是软件,均能满足煤矿井下随钻测量要求。   相似文献   
48.
龙门山彭县-灌县断裂的活动构造与地表破裂   总被引:14,自引:10,他引:4       下载免费PDF全文
2008年5月12日在龙门山发生了8.0级特大地震,彭县-灌县断裂亦发生了同震地表破裂.在前期对龙门山活动构造研究的基础上,汶川特大地震发生后,在灾区进行了多次的野外调查和国际合作考察,重点对汶川地震的地表破裂和地质灾害开展了详细的详细野外地质填图,利用全站仪和GPS对地表破裂进行了精确的测量,研究了的地表破裂地貌错位、构造组合和运动学,已实地测得地表破裂数据70余组(其中彭县-灌县断裂地表破裂数据20余组).文章以彭县-灌县断裂地表破裂为切入点,在彭县-灌县断裂的关键部位开展了详细的野外地貌测量,主要测量了彭州磁峰、白鹿、绵竹金花和汉旺等地的地表破裂,标定了彭县-灌县断裂破裂带的垂向断距和水平断距,结果表明该地表破裂南西起于彭州磁峰,向北东延伸经白鹿、绵竹金花至绵竹汉旺,全长约40~50km.地表破裂带沿彭县-灌县断裂带的走向断续分布,单个破裂长度在几米到500余米不等,破裂带切割了多种类型的地貌单元,包括山脉基岩、河流阶地、冲洪积扇、公路、桥梁等,同时也使道路发生拱曲、破坏和桥梁垮塌或移位.其以脆性破裂为特征,以逆冲一右旋走滑为特点,断面倾角较陡,北西盘为上升盘,南东盘为下降盘,垂直位错介于0.39~2.70m之间,水平位错介于0.20~0.70m,平均垂直位错为1.6m,平均水平位错为0.6m;地表最大错动量的地点位于彭州白鹿镇,其中最大垂直断错为2.7±0.2m,最大水平断错为0.7±0.2m.垂直位错与水平位错量之间的比值为2:1,表明该地震地表破裂带不仅存在逆冲运动分量和右旋走滑运动分量,而且逆冲运动分量大于右旋走滑运动分量,显示了彭县-灌县断裂破裂带具有以逆冲和缩短作用为主、右旋走滑作用为辅的破裂性质.其与映秀-北川断裂带的地表破裂相比较,该断裂的地表破裂程度远小于映秀-北川断裂带的地表破裂程度,主要表现在地表破裂的长度较短,垂直位错和水平位错也相对较小,而且为以逆冲作用为主.初步研究结果表明,彭县-灌县断裂与映秀-北川断裂地表破裂的平面组合样式显示为两条在平面上近于平行的北东向地表破裂带,其间由一条南北向的次级地表破裂带(小鱼洞断裂)将它们相连结,地下破裂面的剖面组合样式显示为叠瓦状,并在汶川地震震源附近或震源的上方相连的,是同"根"的.  相似文献   
49.
1961—2010年我国夏季高温热浪的时空变化特征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利用全国753个站1961—2010年夏季逐日最高气温资料和基于死亡率明显增加而制定的高温热浪指标的已有研究成果,统计分析了我国高温热浪频次、日数和强度的时空分布特征。结果表明:我国的高温热浪频次、日数、强度高值区基本相同,均在江淮、江南大部和四川盆地东部等地,其中江西北部、浙江北部高温热浪频次最高,高温日数最多;浙江北部高温强度尤为突出。近50年来我国夏季高温热浪的频次、日数和强度总体呈增多、增强趋势,但也呈现明显的阶段性变化特征,20世纪60—80年代前期高温热浪频次和强度呈减少(弱)趋势,80年代后期以来,高温热浪频次和强度呈增多(强)趋势。区域变化特征明显,华北北部和西部、西北中北部、华南中部、长江三角洲及四川盆地南部呈显著增多(强)趋势;而黄淮西部、江汉地区呈显著减少趋势。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高温热浪的范围明显增大。  相似文献   
50.
气象参数对人体舒适度的影响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研究气象参数对人体舒适度的影响,用慕尼黑人体热量平衡模型(MEMI)分析了南京舒适感的概率分布、年际、月际变化以及气象参数和生理等效温度(PET)的相互关系。结果表明:各舒适感觉出现的频率差别较大,在年际分布上有波动,月际分布上很不均匀。PET随温度线性增加,在多云天气1m/s风速时增幅最大;PET和平均辐射温度之间也是线性增加关系,温度较高时增幅大;PET随着风速的增加呈现先快后慢的非线性减小关系,低温时降幅明显,高温阴天时降幅最小;相对湿度在高温时可使PET显著增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