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750篇
  免费   408篇
  国内免费   1018篇
测绘学   113篇
大气科学   186篇
地球物理   508篇
地质学   1794篇
海洋学   190篇
天文学   49篇
综合类   223篇
自然地理   113篇
  2018年   1篇
  2016年   7篇
  2015年   16篇
  2014年   4篇
  2013年   23篇
  2012年   9篇
  2011年   228篇
  2010年   148篇
  2009年   198篇
  2008年   69篇
  2007年   116篇
  2006年   242篇
  2005年   260篇
  2004年   399篇
  2003年   260篇
  2002年   184篇
  2001年   144篇
  2000年   114篇
  1999年   79篇
  1998年   74篇
  1997年   91篇
  1996年   53篇
  1995年   49篇
  1994年   32篇
  1993年   81篇
  1992年   90篇
  1991年   59篇
  1990年   26篇
  1989年   33篇
  1988年   14篇
  1987年   15篇
  1986年   11篇
  1983年   1篇
  1982年   2篇
  1980年   2篇
  1979年   2篇
  1978年   3篇
  1977年   3篇
  1976年   8篇
  1974年   1篇
  1973年   1篇
  1970年   2篇
  1965年   1篇
  1962年   1篇
  1950年   2篇
  1942年   1篇
  1940年   2篇
  1937年   6篇
  1934年   5篇
  193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17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911.
LA-ICP MS zircon U-Pb dating results of granites from Sawuer Mountains in North Xinjiang, NW China, are reported based on 1:50 000 regional geologic surveys. Zircon U-Pb dating shows that the granitoids have magmatic crystallization age of 320 ± 2 Ma. In addition, zircons with ages of 341 -358 Ma could be subdivided into two groups, i. e. , Group 1 with a weighted mean age of 342 ± 3 Ma and Group 2 with a weighted mean age of 354 ± 2 Ma. The petrology and geochemistry of granitoids from Sawuer Mountains suggest their mixed origin. The granite from Sawuer Mountains occurred in an extensional setting, most probably related to post-orogenic processes during the closure of the Peo-Asian Ocean ; namely, represent the tectonic setting shifted from compress to post-collisional setting.  相似文献   
912.
南大西洋风场和海浪场时空特征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根据1950~1995年共46a的南大西洋船舶气象报资料,按1*1和5*5网格统计的风、浪要素进行分析研究。通过分析每月风、浪各要素的等值线分布图,得出南大西洋风场与海浪场季节变化特点不如北半球各大洋显著,但仍有较明显的季节变化,只是季节性差异较小,冬季风比夏季风强盛,相应的平均波高、大浪大涌频率也较大;盛行风向、风浪传播方向、涌浪传播方向基本一致,低纬地区常年盛行东南浪,高纬地区则盛行偏西向浪。本文为船舶远洋交通运输、远洋出访和科学试验等活动,提供了较为翔实的风场和浪场资料及变化规律。  相似文献   
913.
本文深入地介绍了上海市规划和国土资源信息化建设中软件质量管理的发展历程和现状,总结了如何推进和实施软件质量管理的主要想法和做法,并且阐述了软件质量管理实施过程中的问题、解决办法和取得的成效。  相似文献   
914.
关于上海地质资料信息服务集群化和产业化探索与实践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实施地质资料信息服务集群化和产业化战略,是促进地质工作更加紧密地与经济社会发展相结合,更加主动地为经济社会发展服务,构建以社会需求为导向的地质工作服务新机制的重要战略部署。通过加强地质资料汇交制度和社会共享机制建设,扩大了地质资料信息源,地质资料信息集群化初见成效;围绕地质资料信息服务的社会需求,梳理了规划和国土资源管理流程,通过应用示范,进一步探索地质资料信息服务管理制度和技术标准体系完善,努力实现地质资料信息服务多元化。  相似文献   
915.
上海规划和国土资源数据中心的技术架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主要介绍了上海市规划和国土资源管理局数据中心建设目标、设计原则和主要特点,并对网络、主机、数据库、存储、应用服务器等IT组件的结构和功能进行了较为详细的说明。  相似文献   
916.
新疆地区重力变化与伽师6.8级地震   总被引:18,自引:7,他引:11  
分析了新疆地区1998~2002年重力变化,研究了重力变化与伽师6.8级地震活动的关系,认为:重力场动态图像对伽师6.8级地震有较好的反映,重力测量可以较好地反映活动断层的物质迁移和构造形变引起的地表重力变化。  相似文献   
917.
本文通过陕西省城囿县山地实际考察资料的分析,旨在找出冬季山地逆温及暖带的分布规律,并为提高坡地柑桔种植上限高度提供依据,研究指出:当地逆温暖带高度为650—750米,坡地柑桔种植上限高度可达800米左右。  相似文献   
918.
云南地区现今地壳水平运动与变形特征   总被引:10,自引:4,他引:6  
利用云南地区 1999、2 0 0 0、2 0 0 1年共 10 0余个测站的GPS资料 ,获得了该区现今水平运动与形变的特征图像。研究结果认为 :①根据变形与运动特征 ,云南地区可划分为 4个运动单元 ,即滇西地区、滇东地区、滇中东北地区和滇中西南地区 ;剔除整体运动后 ,它们的优势水平运动分别为 :滇西地区以 5 .2± 0 .6mm/a向W 31°N运动 ,滇东地区以 4 .8± 1.8mm/a向E2 6°N运动 ,滇中东北地区以 5 .2± 0 .6mm/a向S4 4°E运动 ,滇中西南地区则基本不动。②相邻单元的平均差异运动分别为 :滇西地区相对滇中东北地区的运动为 10 .9± 1.1mm/a ,方向为W 39°N(张性右旋 ) ,相对滇中西南地区的运动为 5 .3± 1.3mm/a ,方向为W 4 1°N(右旋 ) ;滇中东北地区相对滇中西南地区的运动为 5 .6± 1.6mm/a ,方向为E36°S(左旋 ) ;滇东地区相对滇中东北地区的运动为 6 .2± 1.6mm/a ,方向为N3°E(左旋 )。③从断裂走滑活动看 ,红河断裂两侧的差异运动并不是由红河断裂的活动所形成的 ,而是在很广阔的空间上自西向东渐变而成的 ,跨距达数百km ;小江断裂两侧的差异运动也非完全是小江断裂本身的活动 ,差异运动的渐变空间至少在 6 0km以上。④云南地区的地壳运动方式可能是“断块活动”和“连续变形”的组合 ,或许“连续变形”  相似文献   
919.
中国大陆现今垂直形变特征的初步探讨   总被引:25,自引:13,他引:12  
利用GPS观测资料进行大范围的垂直形变特征研究是本文研究的重点。通过网络工程基准站和基本站的GPS观测资料,绘制了中国大陆的垂直速率等值线图像,并对中国大陆垂直运动特征进行了定性的分析,结果表明:中国大陆垂直运动在70%以上的区域表现为沉降运动,在青藏高原和除北京外的整个华北块体及燕山块体的垂直运动表现为隆升的趋势。中国大陆西北和东南、西南和东北的整体垂直运动呈一种斜对称状态。对基于GPS观测所得的等值线图与基于水观测所得的等值线图进行了比较,比较结果显示,除了华南块体外,二者在整体趋势上比较一致。  相似文献   
920.
Different scales of structural data reveal a complex deformation history of ultrahigh- pressure (UHP) rocks exposed in the Weihai-Rongcbeng area, NE Sulu (northern Jiangsu-eastern Shandong), eastern China. Excluding pre-UHP deformations, at least five major sequential deformational stages (D1-Ds) are recognized. The first deformation (DO produced a weak foliation and lineation in massive eclogites. The foliated eclogite with a dominant foliation containing a stretching and mineral lineation was developed during the I)2 deformation. Both the D1 and D2 deformations occurred under UHP metamorphic conditions, and are well preserved in the eclogite bodies. D3 structures which developed shortly after the formation of granulite/amphibolite facies symplectites are characterized by imbricated associations marked by a regional, steeply dipping foliation, compositional layering, eclogite boudinage, isoclinal folds and reverse ductile shear zones. The D3 deformation was accompanied by decompressional partial melting. A regional, gently dipping amphibolite facies foliation and stretching lineation, low-angle detachments, and dome- and arc-shaped structures formed during the D4 deformation stage dominate to some degree the map pattern of the Weihai-Rongcbeng UHP domain. The last stage of deformation (Ds) gave rise to the final exhumation of the UHP rocks. Ds is characterized by development of brittle-dominated high-angle faulting associated with emplacement of large volmnes of undeformed granite plutons and dykes dated at 134-100 Ma. The deformational and metamorphic sequence followed by the UHP rocks in the Weihai-Rongcheng area is similar to that studied in the entire Dabie-Sulu UHP and HP metamorphic belts from microscopic to mapping scale. Based on structural data, combined with available petrographic, metamorphic and geochronological data, a speculative tectonic evolutionary model for the Dabie-Sulu UHP and IIP belts is proposed, involving continental subduction/collision between the Sino-Korean and Yangtze cratons and subsequent polyphase exhumation histories of the UHP and IIP metamorphic rocks.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