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5篇
  免费   3篇
  国内免费   5篇
测绘学   3篇
大气科学   4篇
地球物理   15篇
地质学   11篇
海洋学   1篇
综合类   5篇
自然地理   4篇
  2021年   2篇
  2020年   2篇
  2019年   2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2篇
  2014年   2篇
  2013年   1篇
  2011年   1篇
  2010年   2篇
  2009年   1篇
  2006年   3篇
  2005年   5篇
  2004年   1篇
  2003年   2篇
  2002年   1篇
  2001年   4篇
  1999年   4篇
  1998年   3篇
  1996年   1篇
  1992年   1篇
  1990年   1篇
  1982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4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21.
使用内蒙古地震台网2008-01~2017-12记录的数字地震波形观测资料,采用基于P波初动和振幅比联合求解(FOCMEC)方法计算震源机制,获得内蒙古东部地区发生的138个ML≥2.5地震的震源机制解。对震源机制解特征进行分析显示,研究区地震震源类型以走滑型为主,兼有一定比例的逆冲型,而正断型相对较少,P轴和T轴走向的优势方向分别为NEE-SWW向和NNW-SSE向。将研究区划分为1°×1°的网格,采用阻尼区域应力反演(MSATSI)方法获得研究区的应力张量和应力场图像。应力场反演结果显示,内蒙古东部地区应力状态主要表现为走滑,局部区域存在剪切、挤压,最大主应力方向主要分布在NEE-SWW向,由北向南顺时针旋转。  相似文献   
22.
23.
济阳坳陷渤南洼陷古近系沙河街组沉积相   总被引:23,自引:7,他引:23       下载免费PDF全文
渤海湾盆地济阳坳陷渤南洼陷的主要含油层系为古近系的沙河街组。沙河街期各时段沉积相的展布各具特征,并具清晰的演化序列。沙四早期以发育扇三角洲相为特征,分布于洼陷南部;北部边缘则发育近岸水下扇沉积;东部及西部均存在辫状河三角洲相;中部有盐湖沉积。沙四晚期以盐湖相发育为特征,主要占据湖泊深水部位,其周围依次分布半深湖、浅湖及滨湖亚相。此外,局部见及小型辫状河三角洲沉积。沙三期是辫状河三角洲发育的全盛时期,主要分布于洼陷东南部,物源来自孤岛凸起。这些沉积长期来被认为是浊积岩,近期研究表明它们属辫状河三角洲沉积。辫状河三角洲前缘砂体构成了渤南洼陷最主要的储层成因类型,渤南洼陷绝大部分油气均储存在该类砂体中。沙三期湖泊相沉积也始终发育,且深湖、半深湖亚相发育良好。经过沙三期后的抬升剥蚀和填平补齐作用,沙二期湖盆变浅,以浅湖为主,研究区东南部及西北部均发育面积较大的辫状河三角洲沉积。沙一期发生大规模湖侵,物源区向后退缩,研究区仅存在单一的湖泊相,其中半深湖、深湖亚相占绝对优势。  相似文献   
24.
遥感及其地球表面时空多变要素的区域尺度转换   总被引:16,自引:2,他引:16  
阐明了遥感在获取时空多变要素中的作用和意义,同时利用遥感方法作出了空间变异较大的叶面积指数、地表温度和净辐射通量的区域分布。通过遥感方法与传统的区域表达方法的对比,讨论了传统的等值线方法及其区域要素计算和表达方法的不足,估算了利用空间差异较大的非均匀要素所作出的区域分布的可能误差。其步骤是: ①用遥感和生态网络观测数据相结合的方法作出几个要素的区域分布影像图; ②在影像图上标出单点生态站的观测数据; ③以图像处理的方法,作出不同范围的各种要素平均值和标准差; ④揭示单点站的观测数据和不同范围要素平均值的差异; ⑤分析用传统的等值线方法所作出的区域分布的可能误差。  相似文献   
25.
湖泊湿地的水质净化效应——以太湖三山湿地为例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为了解湖泊湿地的水质净化效果,以太湖三山湿地为研究对象,综合利用遥感、GIS技术、现场水质监测、实验室分析和模型模拟等方法,分析三山湿地对污染物的拦截净化效果,进而探讨湖泊湿地对水体氮、磷污染物的削减渠道及其贡献率.结果表明三山湿地对太湖水体和三山岛生活污水均有明显净化效果.2014年三山湿地的总氮(TN)、总磷(TP)输入通量分别为549.45和19.4 t,通过水草打捞/收割分别去除20.99和4.52 t,湿地水体内TN、TP变化量分别为528.46和14.88 t,这部分营养盐输出途径包括沉积到底泥、降解转化、水体交换等.湿地的TN、TP拦截能力分别为2723.56和102.48 kg/(hm2·a).水生植物收割打捞与底泥疏浚是提高湿地水质净化能力的有效措施.水动力模拟结果显示,三山湿地建成后使附近水域水体流向发生变化,流速减小,对湿地内水质产生多方面的作用.  相似文献   
26.
济阳坳陷罗151块火成岩储集空间成因类型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李淳  康仁华 《地质论评》1999,45(7):599-604
通过对研究区辉绿岩侵入体系统取心、岩心分析,结合扫描电镜、包裹体及地球物理手段,对济阳坳陷罗151块火成岩储集空间成因类型进行了较为深入的研究,大致可分为原生和次生孔隙两大类,进一步又可分为气孔、冷凝收缩节理、晶间微孔、构造裂缝及溶蚀孔洞等。由于各种类型储集空间成因及其特征差别较大,在储层中对油气聚集与连通作用的贡献差别也很大。其中原生冷凝收缩缝在岩体中分布普遍,对其它不同成因的储集空间起到了连通作用,是重要的储集空间类型。不同储集空间类型在埋藏过程中的次生改造作用对火成岩储层的影响也不可忽视,绿泥石、硅质及石膏等矿物的充填对原生孔隙起到了一定的破坏作用,而长石、辉石矿物的溶蚀对原生孔隙的增大则起到了建设作用。因此正确认识火成岩油气藏的储集空间成因类型,对于不同火成岩油气藏的开发与勘探均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27.
湖泊变化急剧,历史上缺乏准确完整的湖情资料。湖泊作为一种重要水体,越来越为人类社会所重视。湖泊的治理、开发利用与保护需要权威的湖泊基础信息作依据。结合湖北省的实际作了初步探索,提出了湖泊信息采集的6大体系20个类别100余项指标,介绍了湖泊信息采集及评价方法,较全面描述湖泊状况,具有较强的实用性。  相似文献   
28.
The Taoer River, a representative ecologically sensitive area in Northeast China, has undergone great climate changes and rapid social developments since 1961. Subsequently, a substantial alteration of the streamflow regime was observed and severe eco-environmental problems were becoming prominent. To provide decision makers the scientific basis for effective resource management and sound future planning, it is crucial to understand and assess the impacts of the climate variability and human activities on streamflow in this region. In this study, we combined an observation-based statistical analysis and physical modeling experiments to address this broad question. The Mann–Kendall and Sen’s slope were used to examine the trends and the moving t test was used to identify change points for the streamflow, precipitation, and potential evapotranspiration datasets. A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upward trend (α?=?5 %) was found for annual streamflow. An abrupt change point was identified in 1985 for the basin outlet station at Taonan. Accordingly, the streamflow was divided into baseline and changed period for attribution analysis. To investigate the impacts of climate change and human activities on annual streamflow, we applied a distributed hydrological model and six Budyko-type functions during the two periods. The results indicated that climate change and human activities accounted for about 45 and 55 % of the changes in streamflow, respectively.  相似文献   
29.
基于大孔径闪烁仪(LAS)测定农田显热通量的不确定性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显热通量是反映地-气间能量交换强度的重要指标.随着涡度相关(EC)技术的快速发展,点尺度的显热通量测量已经变得比较容易和准确可靠,像元尺度(公里尺度)的显热通量的地面测量成为连接遥感反演和地面验证尺度扩展的一个重要环节.大孔径闪烁仪(LAS)是目前唯一一种可直接用于像元尺度上显热通量测量的仪器.为了研究该仪器在使用过程的问题,比较了用2种方法同时在禹城农田上观测的显热通量,重点分析了两者之间产生误差或不确定性的原因.初步研究表明:①无论白天还是夜间,用大孔径闪烁仪(LAS)测量像元尺度上的显热通量是可行的,与涡度相关方法得到的结果总体相关性比较好,日变化趋势非常一致.②LAS与EC对比观测表明:白天显热通量较小时,HLAS比HEC偏大,白天显热通量较大时,HLAS比HEC小;当显热通量由小变大时,其平均绝对误差越来越大,相对误差越来越小.③由于下垫面的非均匀性,风速风向变化将会改变通量贡献区(footprint),从而造成2种结果出现偏差.另外,波文比、零平面位移和地表粗糙度等的不确定性都可能影响LAS的观测结果.  相似文献   
3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