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15篇
  免费   172篇
  国内免费   240篇
测绘学   59篇
大气科学   137篇
地球物理   174篇
地质学   389篇
海洋学   114篇
天文学   15篇
综合类   57篇
自然地理   82篇
  2024年   5篇
  2023年   24篇
  2022年   43篇
  2021年   64篇
  2020年   43篇
  2019年   57篇
  2018年   50篇
  2017年   53篇
  2016年   75篇
  2015年   61篇
  2014年   57篇
  2013年   39篇
  2012年   66篇
  2011年   41篇
  2010年   30篇
  2009年   43篇
  2008年   43篇
  2007年   31篇
  2006年   26篇
  2005年   23篇
  2004年   21篇
  2003年   21篇
  2002年   9篇
  2001年   12篇
  2000年   6篇
  1999年   12篇
  1998年   9篇
  1997年   13篇
  1996年   14篇
  1995年   7篇
  1994年   4篇
  1993年   9篇
  1992年   3篇
  1991年   4篇
  1990年   3篇
  1988年   1篇
  1987年   1篇
  1983年   1篇
  1978年   1篇
  1977年   1篇
  197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2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91.
We present an improved mascon approach to transform monthly spherical harmonic solutions based on GRACE satellite data into mass anomaly estimates in Greenland. The GRACE-based spherical harmonic coefficients are used to synthesize gravity anomalies at satellite altitude, which are then inverted into mass anomalies per mascon. The limited spectral content of the gravity anomalies is properly accounted for by applying a low-pass filter as part of the inversion procedure to make the functional model spectrally consistent with the data. The full error covariance matrices of the monthly GRACE solutions are properly propagated using the law of covariance propagation. Using numerical experiments, we demonstrate the importance of a proper data weighting and of the spectral consistency between functional model and data. The developed methodology is applied to process real GRACE level-2 data (CSR RL05). The obtained mass anomaly estimates are integrated over five drainage systems, as well as over entire Greenland. We find that the statistically optimal data weighting reduces random noise by 35–69%, depending on the drainage system. The obtained mass anomaly time-series are de-trended to eliminate the contribution of ice discharge and are compared with de-trended surface mass balance (SMB) time-series computed with the Regional Atmospheric Climate Model (RACMO 2.3). We show that when using a statistically optimal data weighting in GRACE data processing, the discrepancies between GRACE-based estimates of SMB and modelled SMB are reduced by 24–47%.  相似文献   
92.
冀中坳陷潜山是增储上产的重要领域,奥陶系潜山由于储层非均质性强、控藏因素复杂,因此一直制约着油气勘探的新发现。基于大量岩心、薄片、测井、地震及地球化学数据和地质分析的基础上,对其成藏条件及成藏模式进行了系统分析,指导杨税务潜山、文安斜坡潜山勘探取得重要突破。研究表明:冀中坳陷发育古近系沙三段和沙四段以及上古生界石炭—二叠系3套烃源岩,为潜山油气藏的形成提供了充足的物质基础;明确了碳酸盐岩“云化-岩溶-断裂”三主因叠合控储机理,建立了岩溶孔洞型、断裂孔缝型和云岩孔隙型3种储层模式,拓展了勘探空间;受印支期、燕山期、喜山期多期构造作用叠加控制,形成了先隆后凹型和先凹后隆型两种成因潜山圈闭类型。通过奥陶系潜山成藏要素分析,总结出3种潜山油气成藏模式:低位构造-岩性复合准层状潜山成藏模式、中位古储古堵块状潜山成藏模式和高位古储新堵块状潜山成藏模式。综合评价,目前冀中坳陷北部低位构造-岩性复合准层状潜山成藏条件最为有利,泗村店潜山和新镇潜山是下一步勘探的有利方向。  相似文献   
93.
地壳通过不均一性分异形成大陆型地壳和大洋型地壳, 陆核及地块的形成、大陆裂解与增生、洋壳的新生与消减、陆-陆碰撞拼接形成具有不同构造特征的海陆构造区。中国海陆构造演化经历了太古宙陆核形成、元古宙陆块形成、震旦纪至三叠纪联合大陆形成、中新生代联合大陆解体4个阶段, 形成北方(准噶尔—大兴安岭)、北部(塔里木—华北)、南部(扬子—华南)、南方(冈底斯—喜马拉雅), 东部(滨西太平洋)5个大陆及陆缘构造区。太古宙花岗绿岩带、元古宙裂谷(裂陷)带、显生宙大陆边缘是最重要的海陆成矿环境。海陆成矿有利因素的耦合对成矿至关重要, 而最佳耦合的机制及其发生在海陆构造区的时空位置是圈定有利成矿靶区、引导找矿突破的关键科学问题。  相似文献   
94.
依据《地震震级的规定(GB 17740—2017)》,分析了2009—2017年新疆地震台网所记录的新疆及邻区476次中深源地震事件,测定了13601个mb(短周期体波震级)和12035个mB(BB)(宽频带体波震级)的数据样本,回归分析mbmB(BB)得到回归方程及量规函数,结果显示mbmB(BB)相关系数为0.966,表明两者显著相关。因此,建议对于中强型中深源地震可以直接从原始速度型宽频带数字地震记录上测定长周期体波震级mB(BB),提高地震速报测定的速度和精度。通过震级偏差统计和台站场地响应计算,分析新疆地震台网中的XKR、HTA、ATS和KSZ等地震台站震级偏差较大的原因为砂岩、灰岩、砂土层等类型的台基放大了场地响应,说明台基类型对体波震级偏差的影响较大。与NEIC测定的体波震级对比时,发现新疆地震台网测定体波震级平均偏大0.42级,且偏差随着震源深度的增加有增大的趋势。  相似文献   
95.
甘肃厂坝-李家沟铅锌矿床位于西秦岭多金属成矿带内的西成矿集区,为矿集区内重要的超大型铅锌矿床。矿体赋存在中泥盆统安家岔组的白云石化大理岩及石英片岩中,其成因认识一直存在争议,主要分歧集中在是同生还是后生。文章对不同成矿阶段的闪锌矿,采用多接收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MC-ICP-MS)测定Zn同位素组成、采用激光剥蚀-多接收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LA-MC-ICP-MS)原位微区分析技术测定S、Pb同位素组成,示踪成矿物质来源,并分析矿物沉淀机制,为深入理解矿床成因提供新的精细证据。研究结果显示,Ⅰ、Ⅱ、Ⅲ三个成矿阶段闪锌矿的δ66Zn分别为0.08‰~0.29‰,平均0.20‰;0.19‰~0.37‰,平均0.30‰;0.36‰~0.37‰,平均0.37‰。其中,Ⅰ阶段的闪锌矿δ34S值为20.9‰~26.1‰,平均24.4‰;Ⅱ阶段的闪锌矿δ34S值为12.2‰~21.9‰,平均19.1‰;Ⅲ阶段的闪锌矿δ34S值为18.2‰~24.7‰,平均21.5‰。3个阶段的矿石矿物Pb同位素组成变化不大,206Pb/204Pb为17.922~18.013,207Pb/204Pb为15.567~15.647,208Pb/204Pb为37.990~38.266。δ66Zn同位素值显示,成矿金属早期来源于围岩海相碳酸盐岩,由于混合了岩浆热液或者是瑞利分馏作用,在成矿作用中后期δ66Zn同位素逐渐上升。δ34S同位素值显示,早期硫源主要为地层中的硫酸盐,中后期的δ34S同位素值降低,可能是成矿流体中岩浆热液中的S2-成分逐渐增多导致,闪锌矿为硫酸盐通过TSR反应沉淀成矿。Pb同位素指示成矿物质来源于上地壳,并混入了部分古老的变质基底的成分。笔者研究发现,厂坝-李家沟铅锌矿的成矿机制为不同来源的流体混合,随着pH值、成矿流体的温度发生变化而沉淀成矿。  相似文献   
96.
礁滩型白云岩是世界范围内油气勘探开发效果最好的领域之一。塔里木盆地震旦-寒武系具备规模礁滩型白云岩发育基础,但其特征与分布研究基础十分薄弱。本文采用野外剖面观察、单井资料分析、地震资料刻画等手段,落实了柯坪-塔北西部存在下寒武统台缘带,命名为北部台缘带,该台缘带呈北东走向,长约330 km,宽约7 km。野外露头资料显示,下寒武统北部台缘带发育两期微生物礁,岩性以针孔状白云岩为主,溶蚀孔洞发育;地震剖面上,可见丘状前积反射特征。北部台缘带具有得天独厚的生储盖配置优势,位于长期继承性发育的古隆起之上,具备形成大油气田的有利条件。北部台缘带的展布特征为该区下古生界白云岩的区带评价及目标优选指明了方向。  相似文献   
97.
桑巴铜矿床位于赞比亚铜带省,卡富埃背斜的西翼,接近加丹加地层和不整合接触带的基底中。矿床中主要有价矿物为黄铜矿和斑铜矿,TCu平均品位1.67%,呈脉状,赋矿于基底莫瓦亚群的石英-绢云母/黑云母片岩中,矿化受片理控制明显,具有Cu-Mo矿化组合,其矿化控矿地质因素、矿化蚀变特征、与该区砂页岩型铜钴矿有明显的差异,为该区找矿开拓了新的找矿方向,也为在赞比亚铜矿带寻找新类型矿床提供了有力的依据。  相似文献   
98.
为探讨西准噶尔谢米斯台山西缘新发现的中志留世火山岩的岩石属性和地质特征,对其进行岩石地球化学研究。分析结果显示,岩石以富Si、Sr、Ba为特征且具有较高的Mg#(55~75)、Sr/Y(28~59)和Ba/La(17.52~49.88)值,K/Na值0.33~0.66,大离子亲石元素(LILE)相对富集,高场强元素(HFSE)相对亏损,其中Nb、Ta、Ti强烈亏损,具有轻微的负铕异常(δEu=0.84~0.99)。上述特征显示其类似日本中新世Setouchi火山岩带中的赞岐岩。结合其他研究,推测该火山岩可能为受俯冲板片熔体交代的地幔源区部分熔融的产物,它与区内相近时期埃达克岩等的共生组合意味着西准北部在中志留世—早泥盆世曾受到热的洋壳俯冲机制的影响,为进一步认识博什库尔-成吉斯岩浆弧的性质及构造演化提供了新的证据。  相似文献   
99.
陈军  陈利军  李然  廖安平  彭舒  鲁楠  张宇硕 《测绘学报》2015,44(11):1181-1188
城乡建设用地分布与变化是人类活动的直观标志和生态足迹,在环境变化研究、地理国(世)情监测和可持续发展研究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以往人们对一些城市、区域或国家的城乡建设用地分布与变化进行过较为深入系统的研究,但在全球尺度上,这方面研究尚为空白。本文是利用我国自主研制的世界上首套30m空间分辨率全球地表覆盖数据集GlobeLand30的人造地表数据层,首次开展了全球城乡建设用地的空间分布及变化的统计分析。它采用用地面积、构成占比和增量占比等主要指标,统计全球范围内城乡建设用地的空间分布及2000年至2010年10年间的变化,重点分析了2010年全球、各大洲及主要国家的城乡建设用地分布现状与地域差异,2000年至2010年全球、主要国家的建设用地变化以及其主要土地来源。研究结果表明,2010年全球城乡建设用地总面积为118.75×104km2,占全球陆表面积的0.88%;2000年至2010年全球城乡建设用地面积增加了5.74×104 km2,变化率为5.08%,其中,中国和美国新增城乡建设用地约占全球的一半;新增城乡建设用地占用最多的是耕地,占总量的50.26%。这些为研究全球陆表人类活动的空间分布特征与变化趋势提供了翔实的信息和知识。  相似文献   
100.
GOSAT卫星观测反演大气CO2浓度精度已经提高到了1—2 ppm,而卫星数据能否准确地揭示全球和区域大气CO2浓度变化特征还缺乏充分的评价与分析。本文针对已经连续运行观测3年的GOSAT卫星,收集了来自美国NASA-OCO团队(ACOS)和日本环境研究所GOSAT团队(NIES)基于各自算法反演的两套大气CO2柱浓度数据,描述并分析了全球大气CO2时空变化特征。分析结果表明,从XCO2反演的绝对值结果来看ACOS总体上比NIES的高出约2 ppm左右,但从时空的相对变化上它们揭示了相近的大气CO2浓度时空变化特征。两套数据显示出全球平均大气CO2浓度在2010年—2012年的3年期间年增量分别为1.8 ppm和2.0 ppm;季节变化幅度,北半球最大4—6 ppm,南半球最大约2 ppm,这与地面观测结果基本一致。进一步将EDGAR 4.2人为排放总量格网化数据与GOSAT卫星观测反演的CO2浓度进行相关统计分析,结果指出两套数据对人为排放量有着微弱的响应。本文结果指出目前GOSAT卫星观测反演的XCO2可以检测出全球和区域大气CO2浓度的年变化、季节变化和区域空间变化的特征;GOSAT卫星10.5 km空间分辨率的观测虽难于检测出点源的浓度变化,但从区域上对人为排放的累积效应的监测显示了一定的应用潜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