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97篇
  免费   53篇
  国内免费   83篇
测绘学   35篇
大气科学   4篇
地球物理   82篇
地质学   162篇
海洋学   9篇
天文学   1篇
综合类   7篇
自然地理   33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3篇
  2022年   11篇
  2021年   20篇
  2020年   12篇
  2019年   16篇
  2018年   9篇
  2017年   10篇
  2016年   14篇
  2015年   13篇
  2014年   12篇
  2013年   16篇
  2012年   11篇
  2011年   7篇
  2010年   9篇
  2009年   6篇
  2008年   9篇
  2007年   19篇
  2006年   16篇
  2005年   18篇
  2004年   14篇
  2003年   11篇
  2002年   14篇
  2001年   17篇
  2000年   7篇
  1999年   2篇
  1998年   4篇
  1997年   2篇
  1996年   2篇
  1993年   2篇
  1992年   3篇
  1991年   2篇
  1990年   1篇
  1989年   5篇
  1988年   2篇
  1987年   1篇
  1986年   3篇
  1985年   2篇
  1977年   2篇
  1976年   4篇
排序方式: 共有33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21.
抚顺西露天矿蠕动边坡变形特征及稳定性动态分析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以抚顺西露天矿北帮边坡为例,分析了边坡变形规律和破坏机制。在弱层流变试验的基础上,建立了弱层流变力学模型。通过确定加速蠕变阶段来临的极限应变量和应变速率,建立了弱层长期强度的时间效应方程,对于不同的边坡工况进行了动态稳定性评价。分析结果表明,采取相应的治理工程之后,边坡稳定系数明显提高,为控制边坡的蠕动变形破坏发展提供了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22.
新疆诺尔特地区化探特征及成矿潜力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新疆阿尔泰诺尔特地区经历了前泥盆纪基底陆壳演化期、上叠盆地发育期、上叠盆地的关闭期和造山后期4个阶段;在地质演化过程中伴随着一系列成矿作用。区域化探资料显示,区内下石炭统中—酸性火山岩出露区以Au、Pb、Zn、Cu为特色的化探综合异常带规模大,强度高,化探异常浓集中心明显,在部分异常区内已经先后发现多处金、铜、多金属矿床、矿点和矿化点。区域构造演化富集了成矿元素,特别是下石炭统红山嘴组火山岩为金、铜、铅、锌矿源层,燕山期岩浆活动对矿源层中的成矿元素进一步富集,并在构造有利部位成矿。本文通过研究区区域成矿条件和区域化探异常特征分析,指出诺尔特地区具有较大的找矿潜力。  相似文献   
123.
李博  芮守超  赵志宏 《地质学报》2023,97(6):2084-2091
酸化是一种广泛应用于碳酸盐岩储层的增渗改造技术,其基本原理是将酸液注入储层裂隙,通过溶蚀反应使矿物溶解形成虫孔等通道,从而提高储层的渗透性和生产效率。以往的研究主要聚焦于优化注酸条件以提高成孔效率,忽略了碳酸盐岩酸化副产物CO2的影响。本研究针对三个含单裂隙的碳酸盐岩试样,开展不同浓度盐酸溶液的酸化实验,监测试样渗透率的变化;并在试验前后分别进行裂隙表面形貌激光扫描和内部空隙CT扫描,基于扫描结果对比分析了注酸条件对溶蚀效果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在流速、酸液浓度与种类等条件相同的条件下,CO2是否进入超临界态对虫孔形态有重要影响;超临界CO2可有效促进虫孔的生长,生成窄而长的虫孔,并显著提高溶蚀效果,试样的渗透率可提高3~9倍;而在CO2未进入超临界态的条件下,溶蚀形态接近面溶蚀或锥形虫孔,未贯通试样,试验前后渗透率没有显著变化,这是因为酸化反应产生的气态CO2会阻碍酸液的流动,从而降低酸化效果。本文结果揭示了在酸化中正面利用副产物CO2的可能性,有助于对现有酸化工程方案的优化和提升。  相似文献   
124.
对南黄海地区47个表层沉积物样品进行了钙质超微化石分析.结果表明,该区超微化石组合主要以Emiliania huxleyi和Gephyrocapsa oceanica占优势.钙质超微化石总丰度分布不一,主要受水深和黄海暖流的控制.E.huxleyi和G.oceanica两个优势种的平面分布规律也各不相同,E.huxle...  相似文献   
125.
126.
黔西南灰家堡金矿田成矿构造特征研究   总被引:12,自引:3,他引:9  
灰家堡矿田中水银洞等金矿床具有极高的矿石品位,成为卡林型金矿床特例.通过矿田构造与矿床地质研究,结合CSAMT深部探测,文章提出了灰家堡背斜为含金超压流体上拱形成的气液热隆褶曲,含金超压流体沿背斜轴部破裂带和盲断裂爆破上涌,交代上覆围岩形成高品位的层控型和断裂型金矿体的成矿模式,中二叠统与上二叠统之间岩溶不整合构造(构造蚀变体)作为深部含矿流体的中转聚集站,本身也赋存大规模的金矿体,据此提出了多方位的深部成矿预测方案.  相似文献   
127.
在对成矿预测学起源、研究现状及存在问题进行概括、分析与总结的基础上,阐述了相关的成矿预测理论、常用的成矿预测方法和矿体定位预测研究,并从四方面论述了成矿预测学的发展趋势,以期为成矿预测提供一些有益的参考。   相似文献   
128.
路网拓扑关系的生成是进行最优路径规划的基础。本文针对ISO GDF4.0模型对道路连通拓扑的定义,结合最优路径规划对道路网络连通拓扑的要求,提出一种使用R-tree空间索引和B-tree索引双重索引方式快速生成道路连通拓扑的算法。连通拓扑快速构建算法包括新道路生成和网络拓扑提取两部分,新道路生成过程中,首先,自上而下地打断道路形成直线段集并求交点,然后,自下而上地重构直线段集以生成新道路。在打断道路求交点过程中,对道路建立R-tree空间索引,显著提高了几何要素的查找速度。在网络拓扑提取过程中对序列化数据建立B-tree索引,使得其查找速度大大加快。通过对双重索引算法的时间复杂度分析与验证表明,本文提出的拓扑生成算法具有较高的执行效率。  相似文献   
129.
CSAMT数据三维可视化的方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CSAMT(可控源音频大地电磁法)是地球物理勘探中电法勘探的一种经济且有效的方法,传统的方式是通过手动或自动的方法绘制剖面图、等值线图等来展示其探测的数据,这些方式往往具有数据展示不全面、效果不直观等缺点.为了克服这些缺点,本文利用计算机三维可视化技术,以甘肃玉门某地区的数据为例,探索并实现了CSAMT数据三维可视化构模的方法.文中首先分析了CSAMT数据的存储方式与空间分布,提出了一种高性能的数据读取与组织算法;接着文章根据原始的数据信息,提出了基于探测方向数据点生成TIN的方法,建立了测线模型;为了更好地预测勘探范围内的三维空间情形,文章实现了一种高效的CSAMT数据快速局部插值算法,进而实现了数据场模型的建立.本研究表明,通过三维可视化技术将CSAMT数据建立并绘制成三维虚拟模型,能更加直观、更加全面地展示该数据,可为地质解释与规划决策服务,具有较好的推广前景.  相似文献   
130.
A nuclear accident involving the leaking of radioactive pollutants occurred at the Fukushima Nuclear Power Plant in Japan,following an earthquake and subsequent tsunami on March 11,2011.Using official Japanese data on pollutant emissions during the accident,this study simulates the dispersion of nuclear pollutants.The source term of the nuclear leakage of radioactive material is designed using PM2.5as the tracer of radioactive pollutants,and the study considers dry and wet deposition processes.A coupled-model system is constructed from the air-quality model Models-3/CMAQ and the Weather Research and Forecasting atmospheric model.The transport path and distribution of radioactive pollutants over long and short distances are simulated with different model horizontal resolutions of 30 and 4 km respectively.The long-distance simulation shows that,following the Fukushima nuclear accident,under the effect of westerly winds,radioactive pollutants are transported generally towards the eastern Pacific and reach the American continent after 5 days,but their concentration is only about 10–7 times the concentration near the Fukushima Nuclear Power Plant.The time required for pollutants to reach the United States is basically consistent with measurements made in California on March 18.Because the upper westerly wind is faster than the lower westerly wind,the distribution of pollutants tilts eastward in terms of its vertical structure.The short-distance(local)highresolution simulation indicates that strong winds and precipitation associated with a cyclone can accelerate the deposition,diffusion and transport of pollutions,and local cyclonic circulation can change the transport path of pollutants,even resulting in repeated effects of pollution in some areas.Pollutants disperse to southeastern Honshu,Japan,on March 14,2011,agreeing well with the timing of local observations of increases in the absorbed dose rate.Results also show that radioactive pollutants from the Fukushima nuclear accident are mainly transported and diffuse eastward,resulting in a relatively short-term impact on the Japanese mainland even under the influence of the cyclone system.Therefore,in terms of atmospheric conditions,the location of the Fukushima Nuclear Power Plant is appropriate and could serve as a reference to site selection and protection of other nuclear facilities.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