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60篇
  免费   88篇
  国内免费   138篇
测绘学   41篇
大气科学   67篇
地球物理   102篇
地质学   253篇
海洋学   57篇
天文学   2篇
综合类   28篇
自然地理   36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10篇
  2022年   19篇
  2021年   21篇
  2020年   18篇
  2019年   35篇
  2018年   19篇
  2017年   12篇
  2016年   20篇
  2015年   22篇
  2014年   24篇
  2013年   40篇
  2012年   33篇
  2011年   27篇
  2010年   35篇
  2009年   37篇
  2008年   23篇
  2007年   35篇
  2006年   32篇
  2005年   29篇
  2004年   33篇
  2003年   6篇
  2002年   10篇
  2001年   13篇
  2000年   16篇
  1999年   1篇
  1998年   4篇
  1997年   3篇
  1995年   1篇
  1991年   1篇
  1988年   1篇
  1987年   1篇
  1979年   1篇
  1978年   1篇
  196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58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71.
EXCEL VBA程序设计及在气象计量数据处理中的应用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利用EXCEL强大的数据处理功能,并结合EXCELVBA的特点进行程序设计,实现自动处理数据,自动生成原始数据报表以及计量器具的检定证书,大大提高了数据处理的效率和准确度。  相似文献   
72.
戎嘉余  詹仁斌 《地层学杂志》2004,28(4):300-306,i001
志留纪初的扬子海底域大都被缺氧水占据 ,黑色笔石页岩 (称龙马溪组 )广泛发育 ,底栖生物难以存活 ;但表层水域仍然充氧 ,是笔石等生物的生活场所。在上扬子海南缘的近岸、浅水区 (贵州北部 )繁衍了腕足动物及三叶虫等壳相生物 ,笔石稀少或缺失。相关地层长期被笼统地归于龙马溪组而没有其他名称。现以贵州湄潭牛场高滩剖面为依据 ,将该地原归“龙马溪组”的地层新建为牛场组 ,按全国地层委员会的最新要求 ,描述命名剖面 (地理位置、岩性特征、生物组合、顶、底界线、厚度、横向延展、与上覆、下伏地层的接触关系等 ) ,讨论它与相关地层的区别与对比等。牛场组底部因发现笔石而确定了地层位置 ;其顶界因尚未发现可资肯定时代的化石 ,只是根据区域对比推测其时代归属。研究结果表明 ,牛场组代表兰多维列 (L landovery)世早—中期、黔中古陆以北近岸、充氧、浅水的非笔石相地层 ,在黔北遵义、湄潭、思南一带发育 ,这一适宜于底栖生物生存的正常浅海环境为大灭绝后壳相生物的复苏与辐射提供了基本条件。与牛场组相当的地层包括标准龙马溪组下部的一部分和标准香树园组的下部 ,前者以黑色笔石页岩为特征 ,后者以瘤状泥灰岩、泥质灰岩为主。  相似文献   
73.
以七五井田为研究对象,通过对区内地质构造展布特征、岩浆岩分布特征进行分析研究,总结得出七五井田岩浆侵入规律,进一步弄清了岩浆侵入对煤层的破坏程度,并对岩浆岩对煤层煤质的影响程度进行了评价,为矿井生产过程中的开拓布置工作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74.
利用长江上游最近30年(66个测站)蒸发皿蒸发量和最近50年(90个测站)的7种气象要素,分析了蒸发皿蒸发量的区域变化趋势和影响蒸发皿蒸发量变化的因素;针对7个水文站的年径流量变化,探讨了蒸发皿蒸发量变化后对水分循环的影响.结果表明,长江上游蒸发皿蒸发量的变化可以划分为三个分区,研究区域东西两侧(青藏高原和大巴山一带)为显著减少区,分别命名为RⅠ和RⅡ,中间(云贵高原北部到黄土高原南缘以及由二者包围的四川盆地一带)为显著增大区,命名为RⅢ区.影响区域蒸发皿蒸发量变化的原因各有不同,青藏高原一带(RⅠ区)蒸发皿蒸发量减少的原因可归结于太阳辐射强度和风动力扰动减弱所致.大巴山一带(RⅡ区)减少原因是太阳辐射强度、风动力扰动强度、湿度条件都在显著下降所引起的.云贵高原到四川盆地一带(RⅢ区)蒸发皿蒸发量增加是环境气温强烈升高,导致其上空大气水汽含量显著减少,大气很干燥,引发蒸发过程加强所致.蒸发皿蒸发量发生变化的直接后果就是导致水分循环强弱发生变化,对于RⅠ区,尽管蒸发皿蒸发量减少,由于降水量和径流量增加的作用,这一区域的水分循环有所加强.在RⅡ区,降水量、径流量和蒸发量都在减少,因此RⅡ区水分循环显著减弱.在RⅢ区,降水量和径流量同时减少,而蒸发量增大,水量消耗增大,因此RⅢ区水分循环有减弱趋势.  相似文献   
75.
钢纤维增强十字形异形柱中节点的抗震性能试验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针对异形柱节点的薄弱特性,通过在节点处掺加钢纤维,对比了钢纤维增强的异形柱中节点和未掺加钢纤维的普通混凝土异形柱中节点的破坏特征、承载力、延性、滞回性能和刚度退化等抗震性能指标。结果表明:钢纤维增强的异形柱节点试件承载力明显提高,节点核心区破坏程度明显较轻,加载后期,刚度保持效果有明显改善,说明钢纤维可以提高异形柱节点的抗震能力。  相似文献   
76.
利用2006—2007年4次908计划ST06区块海洋光学调查的数据和MODIS水色遥感数据,对台湾海峡及周边海域的水色光谱特性进行了研究和分析。结果显示该海域的水色光谱主要有4个类型:类型1光谱峰值出现在580 nm附近,谱峰两侧遥感反射率随波长变化迅速减小,主要分布在紧靠中国大陆的海域;类型2光谱峰值出现在540~560 nm之间,具有谱峰宽的特点,主要分布在台湾海峡靠近大陆的一侧;类型3光谱与大洋水体光谱类似,主要分布在台湾西南的南海区域和吕宋海峡区域;类型4光谱在.450 nm附近出现极小值,在500~600 nm之间出现峰值,主要出现在台湾海峡中部和靠近台湾岛的一侧。其中类型2和4水体分布具有明显的季节特征。类型3、4、2、1对应的叶绿素a浓度和悬浮泥沙浓度呈上升趋势,对应的透明度依次降低,该海域以二类水体为主。  相似文献   
77.
基于一种脆性指标确定岩石残余强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彭俊  荣冠  蔡明  彭坤 《岩土力学》2015,36(2):403-408
岩石的残余强度是岩石力学的重要指标,准确地评价岩石残余强度对于评价地下工程的稳定性以及优化岩体支护设计具有重要意义。基于岩石的三轴力学特性提出一种表征岩石峰后强度衰减行为的力学指标--岩石强度衰减系数,该指标可反映岩石的脆性程度,并提出岩石强度衰减系数与围压关系的幂函数模型。对22组不同成因的岩石常规三轴压缩试验数据进行幂函数模型参数拟合,发现不同岩石拟合所得参数离散性较大,分析其原因主要与岩石矿物组成和岩石结构特征等因素相关。在此基础上提出基于强度衰减方法确定岩石残余强度的方法,分析表明,该方法能够很好地拟合岩石残余强度试验数据,并能反映岩石结构性质对残余强度的影响。  相似文献   
78.
地下工程施工监控地质地理信息系统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曾立斌  黄牧  戎晓力 《岩土力学》2010,31(Z1):342-348
主要设计与实现了地下工程施工监控地质地理信息系统(MGGIS)。首先分析了系统特点、结构、具有的功能以及采用的平台和相关技术,定义了数据的获取和存储格式。然后在此基础上进行了3个功能独立的子系统的详细设计与实现,分别为工程计划显示子系统、平面时空效应子系统和断面图显示子系统。首次提出在RIA技术支持下,实现B/S架构下的工程地质地理信息系统;提出了反映随施工进度变化地下工程及环境空间信息的显示平台技术方案,充分反应了地下工程施工中空间信息具有时空效应的特点,适合地下工程安全风险管理的需要。该系统与同类型地理信息系统平台相比具有使用简单、交互性强、速度快等优点,研究成果已经在北京轨道交通工程安全风险监控系统和南京地铁工程安全风险监控系统等相关项目中得以应用。  相似文献   
79.
汶川8.0级地震前地震空间相关长度变化特征   总被引:3,自引:3,他引:0       下载免费PDF全文
分析了汶川8.0级地震前的地震空间长度的时空演变。在计算空间相关长度过程中采用长轴与孕震区主要断裂走向一致的椭圆型空间窗,并设计了优化程序。在本次特大地震前观测到了增长的地震空间相关长度。利用合成地震目录对结果进行了显著性检验,结果否定了零假设,表明观察到的模型不是由随机数据干扰造成的,这一观点的置信水平被证实为93.9%。  相似文献   
80.
荣冰  张嘎  王富强 《岩土力学》2011,32(5):1596-1600
桩基础是近海风力发电中经常采用的基础形式,承受着包括低频风循环荷载在内的复杂荷载组合。为了采用离心模型试验来研究风机桩基础特性,研制了离心场中风机桩基础复杂加载测试设备。该套设备除了可以施加水平向和竖向静力荷载外,还实现了离心场中长时间低频率的水平循环加载,并能够实现多种荷载同时或者先后施加。通过一系列测试试验,验证了该套设备的有效性,满足离心模型试验中对模拟风机桩基础的复杂荷载要求。初步试验结果表明,桩顶水平位移随着水平荷载循环周数的增加而增大,但增长速率逐渐减小,至一定周数后,桩顶位移趋于稳定,土体变形主要集中在桩周一定区域内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