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42篇
  免费   167篇
  国内免费   167篇
测绘学   35篇
大气科学   91篇
地球物理   144篇
地质学   281篇
海洋学   42篇
天文学   1篇
综合类   24篇
自然地理   58篇
  2024年   5篇
  2023年   15篇
  2022年   35篇
  2021年   41篇
  2020年   20篇
  2019年   37篇
  2018年   26篇
  2017年   16篇
  2016年   26篇
  2015年   34篇
  2014年   39篇
  2013年   46篇
  2012年   38篇
  2011年   28篇
  2010年   29篇
  2009年   41篇
  2008年   38篇
  2007年   35篇
  2006年   31篇
  2005年   17篇
  2004年   24篇
  2003年   9篇
  2002年   10篇
  2001年   12篇
  2000年   8篇
  1999年   2篇
  1998年   2篇
  1997年   3篇
  1996年   1篇
  1993年   1篇
  1992年   1篇
  1990年   2篇
  1988年   1篇
  1986年   1篇
  1979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67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43 毫秒
671.
利用HP 5890气相色谱仪热导检测器小热导池高灵敏度及大进样量的特点,建立了煤层中低浓度He、H2的气相色谱测定方法,并可同时测定常量CH4。对气相色谱工作条件进行了优化,确定的最佳工作条件是:13X分子筛填充柱,热导检测器(TCD),载气流速为35~42mL/m in,色谱柱温度50℃,汽化室温度50℃,检测室温度100℃,3 mL定量环。He、H2的线性工作范围分别为0.95~19μL/L和2.4~48μL/L,RSD(n=8)分别为1.60%和4.54%,方法的检出限为0.5μL/L。实验了铝箔气袋、橡胶气球和盐水瓶不同包装的样品进样方式及测定情况,结果表明铝箔气袋是最佳选择,盐水瓶次之,橡胶气球对气体有一定的吸附作用。  相似文献   
672.
中国干旱半干旱区洪涝灾害的初步分析   总被引:5,自引:1,他引:5  
黄建平  冉津江  季明霞 《气象学报》2014,72(6):1096-1107
中国干旱半干旱区的洪涝灾害是一个尚未引起人们重视的重大科学问题,这主要是因为干旱半干旱区对洪涝灾害的防范意识比较薄弱。而极端降水事件的次数、强度和持续时间与干旱半干旱区的洪涝灾害有密切联系,直接影响该区域洪涝灾害及其次生地质灾害的次数与严重程度。以干旱半干旱区的极端降水事件为切入点,分析了中国干旱半干旱区的极端降水事件次数和极端降水量的变化特征,旨在为干旱半干旱区的洪涝灾害研究提供科学依据。结果表明,进入21世纪以来,中国110°E以西的干旱半干旱区极端降水事件的日数有所增多,而110°E以东的区域日数都有所减少。干旱半干旱区极端降水量的变化也呈现出西增东减的分布,大部分干旱半干旱区的极端降水量变化占总降水量变化的40%以上,一部分地区能达到50%,甚至100%-200%。从季节变化来看,春季天山以北、新疆南部、甘肃敦煌和内蒙古包头以北地区极端降水量增加较多,夏季110°E以西的干旱半干旱区极端降水量均增大明显,秋季陕西榆林、内蒙古鄂尔多斯、包头和呼和浩特等地极端降水量增大较明显。  相似文献   
673.
综合观测我国南方洞穴30多根大石笋纵剖面。其中,精选近20根结构、构造清晰的剖面,进行高精度系统测年及沉积特征的对比研究,认定沉积速率是石笋生长过程时空轨迹的数学描述,记录石笋或石笋段沉积生长过程的时间和物质组分、结构构造及其空间组合。确认石笋沉积(生长)速率是沉积特征的缩影,具有多旋回、多级次特征,可作重建古气候环境的替代指标之一,具有时空双重含意。在石笋沉积速率研究积累和Y 1测年系列数据的基础上,提出沉积速率以10 mm/100 a作为气候冷、暖转变的分界值和冷、暖彼此趋近的临界值,建议以此作为南、北方甚至是地带性气候冷暖转变的分界或趋近的临界值。在重建古气候环境研究实践中,探索、完善、深化石笋沉积特征的综合对比;同时提出影响石笋沉积速率的自然条件是主控因素。其中,气候、地质、环境等是关键。而获得准确沉积速率,采样、测试、研究方法、剖面选择等,人为因素重大作用。在实践方面以结语的3点建议供同行参考。  相似文献   
674.
利用主成分分析法对冰岛北部陆架 MD99-2275 孔中全新世以来沉积物硅藻数据进行研究发现,5 000 - 3 000 a B.P.,冰岛北部陆架表层古海水温度逐渐上升,来自印明格暖流的北大西洋暖水对该区域的影响有所增强.自 3 000 a B.P.以来,表层海水温度开始稳步下降,北大西洋暖水水团的影响逐步减弱,而来自东格陵兰寒流和东冰岛海流的极地冷水水团的影响显著加强.在晚全新世气候逐渐变冷的过程中,发生了几次短期而显著的气候变冷事件,分别出现在 3 000 - 2 600 a B.P.,1 300 - 1 000 a B.P.及 600- 200 a B.P..该中晚全新世古海洋环境记录与格陵兰冰芯(GSIP2)氧同位素气候记录存在良好的对应关系,也与冰岛北部陆架其他海水温度记录有较好的一致性.而冰岛北部陆架区域海底地形的复杂性和海流分布的差异性,以及所采用研究方法的不同则导致该区域各古海水温度记录之间也存在一定的差异性.  相似文献   
675.
近海的生态环境问题态势严峻。在机制上,普遍认为富营养化是导致近海环境恶化的主导因子,但实际上,营养盐的结构失衡对近海生态环境问题的产生可能起到了更重要的作用。目前关于营养盐结构失衡的主导因素和机制尚缺乏全面系统的研究。本文基于对已有数据和文献资料的整合分析发现,由于存在强烈的人类活动影响,中国近海营养盐结构失衡问题较过去更为突出,且可能引发潜在“磷消耗”问题,其影响在某种程度上较传统意义上的磷限制要强,并进而产生深远的生态环境效应。据此提出,今后相关的研究应该特别关注河流流域-近海环境变化和它们之间的内在关联,阐明控制近海营养盐浓度、形态、分布和结构的关键生物地球化学过程,量化近海氮与磷的滞留机制与效率,揭示浮游植物群落结构变化与营养盐结构失衡和磷消耗的耦合关系及其生态效应等,最终制定中国入海河流与近海氮磷协同控制的适应性管理措施。  相似文献   
676.
环境条件变化是造成贝类挥发性有机物质(VOCs)组成变化的主要原因。菲律宾蛤仔养殖生产中,常进行从开放式自然滩涂迁移至人工围塘养殖的活动。本文研究了这一过程前后菲律宾蛤仔(Ruditapes philippinarum)肌肉组织的VOCs组成特征、变化及其与环境因子相关性。结果显示:基于固相微萃取和气质联用技术,共鉴定出52种VOCs,分别属于醛、醇、酯、烃、呋喃、烷烃、烯、芳香烃、含硫和含氮化合物等。迁移前样本中,检出41种化合物,迁移至人工围塘养殖20 d后,检出32种。迁移造成了化合物种类数量降低、种类发生变化。醛、醇类的相对含量最高、迁移前后的变化尤为显著,呈现由醛高醇低的组成逆转为醇高醛低的特点。溶氧是影响VOCs组成变化及其醇、醛类差别的重要因子。饵料生物量、相对丰度和多样性与VOCs的组成具有显著相关性:自然滩涂微型真核生物多样性高但生物量和丰度相对低,人工围塘多样性低但生物量和丰度高,是VOCs组成差异的关键影响因子。本研究建立了贝类VOCs与关键环境因子的直接联系,为进一步解析贝类品质的环境关系、优化和调控养殖环境等研究提供了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