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5921篇
  免费   6090篇
  国内免费   8760篇
测绘学   3995篇
大气科学   8693篇
地球物理   12232篇
地质学   27331篇
海洋学   4915篇
天文学   2978篇
综合类   5295篇
自然地理   5332篇
  2024年   180篇
  2023年   591篇
  2022年   1529篇
  2021年   1795篇
  2020年   1428篇
  2019年   1706篇
  2018年   6113篇
  2017年   5285篇
  2016年   4186篇
  2015年   1933篇
  2014年   2195篇
  2013年   1994篇
  2012年   2858篇
  2011年   4561篇
  2010年   3950篇
  2009年   4121篇
  2008年   3533篇
  2007年   3860篇
  2006年   1393篇
  2005年   1437篇
  2004年   1304篇
  2003年   1319篇
  2002年   1180篇
  2001年   1004篇
  2000年   1143篇
  1999年   1505篇
  1998年   1219篇
  1997年   1133篇
  1996年   1042篇
  1995年   911篇
  1994年   788篇
  1993年   723篇
  1992年   567篇
  1991年   455篇
  1990年   336篇
  1989年   316篇
  1988年   274篇
  1987年   152篇
  1986年   146篇
  1985年   97篇
  1984年   103篇
  1983年   77篇
  1982年   68篇
  1981年   79篇
  1980年   62篇
  1979年   34篇
  1978年   11篇
  1977年   11篇
  1976年   12篇
  1958年   30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961.
地理要素的分类编码是人类认知地理信息世界的成果,也是人类对地理信息世界再认知的入口和关键。在海洋地理信息领域,S-101数据标准即将替代现行S-57 ENC标准,分类编码方案也将会相应改变。先对S-57到S-101的属性变化内容进行整体描述,再从地理要素属性、元要素属性、图示表达属性三方面内容,对新旧两套分类编码中的属性内容进行对比分析,为涉海人员消化吸收新标准提供一定的参考。  相似文献   
962.
海洋颗粒有机碳(POC)是海洋固碳的一个关键参数。为了研究南海北部陆架及海盆表层POC浓度的时空分布特征以及变化趋势,本文利用2009-2011年4个季节的实测数据,对NASA发布的MODIS/AQUA卫星月平均POC遥感产品,进行了验证和校正;并利用校正后的遥感数据分析了2003-2014年POC的时空分布特征和变化趋势。发现POC遥感产品与南海北部实测数据具有较好的线性关系(R2=0.72),但存在系统性偏高,需利用实测数据对遥感数据进行区域性校正。分析校正后的遥感数据发现,南海北部陆架POC浓度较高,平均为(33.34±8.02)mg/m3;吕宋海峡西南海域浓度较低,平均为(29.25±6.20)mg/m3;中央海盆区浓度最低,平均为(27.02±4.84)mg/m3。春夏季POC浓度较低,最低值一般出现在5月,冬季(12月至翌年1月)POC浓度达到最高。利用2003-2014年的长时间序列遥感叶绿素(Chl a)和海表温度(SST)、混合层深度(MLD)模式数据,以及实测数据对南海北部POC浓度的影响机制进行了分析。发现POC与Chl a在秋冬呈现较好的相关关系(R2=0.51),但在春夏季较离散,表明秋冬季生物作用对POC影响较大。2003-2014年期间,POC与Chl a、MLD及SST存在明显的年际变化,但并没有显著的上升或下降趋势。  相似文献   
963.
排导槽是一种结构简单、效果明显、用途广泛的泥石流防治措施,在总结东川槽、V型槽等现有排导槽槽型优缺点的基础上,结合一种新槽型——交错齿槛型泥石流排导槽展开试验研究。提出排导槽排导指数概念,即直接反应排导槽排泄能力的参数。利用室内水槽模型试验,通过改变交错槽纵比降、齿槛间距、夹角等参数,得出排导指数与上述参数的关系,试验结果表明:1.与东川槽相比,交错齿槛槽的排导能力有大幅度的提升,最大增幅达74%,表明交错齿槛有较强的挑流排泄能力,能有效解决东川槽等存在的淤积难题;2.不同比降下,交错槽主要设计参数组合存在差异,其中10%与15%比降下,60°齿槛间距为30 cm时,交错槽的排导指数最大,排导能力最强;而12%比降下,60°齿槛间距为40 cm为最优组合;3.小角度齿槛(60°)齿槛挑流排导能力较大角度(80°)更强,更适合坡降较小的排导槽;齿槛角度越大,齿槛的挑流能力有限,阻流作用越明显,对需控制流速及洪峰流量的泥石流,可考虑采用大角度齿槛。  相似文献   
964.
三峡库区地质背景对土壤元素分布的影响及地方病效应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钟远平  唐将  王力 《地理研究》2007,26(3):470-476
利用多目标地球化学调查方法,通过野外实地调查、大面积系统采集土壤表层样品、测试分析、数理统计,探讨了三峡库区灰岩母岩区与泥岩母岩区两种不同母岩条件下土壤中52个元素的含量分布特征。结果表明:三峡库区灰岩母岩区土壤元素富集而泥岩母岩区土壤元素贫乏,As、Br、B、Sb、C、F、I、Li、Mo、CaO等元素在灰岩母岩区土壤中含量大于泥岩区2倍以上。泥岩母岩区土壤元素含量比灰岩母岩区高的元素仅有Ba、P、Sr、Na2O、SiO2。元素分布的差异与三峡库区的地氟病与克山病分布关系密切,地氟病高发区主要分布于灰岩母岩风化形成的高氟土壤区,克山病则主要发生于泥岩母岩风化形成的低硒土壤区。地质背景对地方性疾病具有明显的区域控制作用,研究成果为三峡库区农业及城乡的合理规划布局提供了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965.
高利娥  曾令森  王莉  侯可军  高家昊  尚振 《地质学报》2016,90(11):3039-3059
喜马拉雅新生代淡色花岗岩,是世界上S型花岗岩的典例,主要分布于两条近平行排列的东西向构造带内,特提斯喜马拉雅带和高喜马拉雅带。实验岩石学和理论研究表明:这些淡色花岗岩是中—下地壳岩石进行不同性质的地壳深熔作用的产物,部分熔融类型与构造变形密切耦合。具体表现在:146~35 Ma,在增厚地壳条件下,以角闪岩部分熔融作用为主,形成了具有高Sr/Y比值的二云母花岗岩;228~9 Ma,减压条件下,俯冲物质快速折返,白云母发生脱水部分熔融,形成具有较高Rb/Sr比值的花岗岩;3其中,在21~16 Ma期间,与藏南裂谷系E—W向伸展作用开启密切相关,变泥质岩发生水致白云母部分熔融作用,形成Rb/Sr比值较低,Sr和Ba含量较高的花岗岩;4在25~27 Ma期间,局部地区发生高压水致部分熔融作用。  相似文献   
966.
对采自于北大巴山凤凰山基底隆起8个样品的磷灰石裂变径迹年代学分析和热历史模拟表明,凤凰山基底隆起陆内造山运动结束后的隆升历史大致可以划分为2个阶段:早白垩世中晚期(135±5~95±5 Ma)缓慢隆升,晚白垩世(95±5~65±5 Ma)快速隆升。大巴山北缘韧性剪切带黑云母40Ar/39Ar坪年龄证实大巴山北缘中晚侏罗世(165.7±1.9 Ma~161.2 Ma)存在快速隆升剥蚀,其与大巴山强烈陆内造山作用阶段有关; 早白垩世中晚期缓慢隆升代表了陆内造山结束后的稳定阶段; 晚白垩世快速隆升为一次区域性隆升事件,在秦岭、大别和武当等地区均有反映,隆升过程中伴随着强烈的伸展垮塌作用,沿秦岭造山带发育一系列伸展断陷盆地。区域对比分析表明,凤凰山基底隆起隆升历史与黄陵、汉南地块接近,但与武当地块存在明显区别,反映了秦岭造山带的不均一隆升过程。南大巴山前陆带1个样品的热史模拟结果显示,南大巴山前陆带自早白垩世以来与凤凰山基底隆起经历了一致的隆升过程。  相似文献   
967.
Mining of copper and other metals to a lesser extent is the mainstay of the Zambian economy. Copper is mined in the Copperbelt situated in the northern part of the country. It is not only the the most thickly populated part of the country but also the most urbanized. Urban centers developed with the mines as their nuclei and hence pose spatial problems between the needs of a rapidly increasing population on the one hand and the requirements of the mining industry on the other. The provision of raw material for the extractive industries is a geological one. Economic history shows the realization of these potentials and thirdly, lack of planning has permitted exploitation of minerals and dumping of wastes without much regard to reclamation. Spoilation of land by mining activity is mainly caused by the methods of mining as well as by the dumping of the solid and liquid wastes from the ore crushers and concentrators; while air pollution from sulphurdioxide and dust is from the smelters. Legislation has recently being enacted to regulate the dumping of wastes and for the reclamation of waste dumps. However, this has had only a minimal effect on the problem as yet. The soil from a dump which is ready for reclamation is analysed and methods of revegetating such a dump based on ecological principles is attempted. Finally, the conflict for land between the needs of a growing urban population and the requirements of the mining industry is discussed taking Kitwe, the capital of the Copperbelt as an example.  相似文献   
968.
This study focuses on the evolution of large-scale circulations before and after the beginning of the Meiyu and analyzes the formations of the typical vertical circulation pattern associated with Meiyu and its relationship with the Meiyu rainband. Results show that the typical vertical circulation pattern during the Meiyu season is characterized by the ??two-leg??-type pattern in the vorticity field, a typhoon eye-like structure of the equivalent potential temperature field, as well as the sharp gradient of the equivalent potential temperature zone, i.e., the Meiyu front are typically presented in the Meiyu season. Tracking its evolution process, we find that the typical vertical circulation pattern is built at late March and early April along with the rainband locating at the area south to the Yangtze River. This typical pattern and the rainband both advance northward affecting Jianghuai valley since the beginning of Meiyu. Moreover, the typical vertical circulation pattern derived from Meiyu season has been formed in April and corresponds to the reverse of the land-sea thermal contrast between the Eastern Asia and western Pacific Ocean, demonstrating the close relationship of the movement between the rainband and the march of the East Asian subtropical summer monsoon.  相似文献   
969.
张后发  白黎  张静芳 《气象科技》2013,41(2):259-263
介绍了建筑日照测量仪的研制原理、设计方案及使用方法.仪器通过显示器观察白天太阳周日圈上遮挡物,由编码器测量每个遮挡物所遮挡的日照时间.由于仪器采用机械装置动态模拟了日地方位角变化关系,从而保证了显示器摄像头始终沿太阳周日圈扫描(仪器专利名称;一种建筑日照测量装置,专利号:201120007301.9).对比检验表明,当采用1000脉冲编码器,通过4倍频,其分辩率为21.6s,误差在1.5 min以内.仪器结构紧凑,设计小巧,使用方便,一次常规测量只需几分钟,大大降低了测量成本,达到了现场实测、直观显示的技术要求.该仪器可用于日照纠纷仲裁,建筑日照以及气象、雷达探测环境遮挡角测量.  相似文献   
970.
南海月平均流的计算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本文用一个二维全流方程模式,计算了南海1—12月的逐月平均流。所得的南海逐月环流的总趋势以及一些中小尺度的涡旋现象不仅与海洋观测相一致,也与已有的一些研究结果相吻合。而且,计算所得的海洋场和海面起伏场均很好地反映出南海的季节性变化特征,特别是高海暖流的存在在计算中又进一步得到了证实。文中对南海海流的机理也作了一此初步探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