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314篇
  免费   277篇
  国内免费   429篇
测绘学   87篇
大气科学   354篇
地球物理   303篇
地质学   671篇
海洋学   175篇
天文学   79篇
综合类   177篇
自然地理   174篇
  2024年   9篇
  2023年   31篇
  2022年   83篇
  2021年   94篇
  2020年   63篇
  2019年   76篇
  2018年   87篇
  2017年   94篇
  2016年   87篇
  2015年   100篇
  2014年   98篇
  2013年   91篇
  2012年   117篇
  2011年   87篇
  2010年   110篇
  2009年   76篇
  2008年   76篇
  2007年   64篇
  2006年   51篇
  2005年   32篇
  2004年   30篇
  2003年   25篇
  2002年   36篇
  2001年   33篇
  2000年   24篇
  1999年   37篇
  1998年   35篇
  1997年   41篇
  1996年   25篇
  1995年   33篇
  1994年   30篇
  1993年   34篇
  1992年   27篇
  1991年   22篇
  1990年   15篇
  1989年   7篇
  1988年   14篇
  1987年   5篇
  1986年   7篇
  1985年   2篇
  1984年   2篇
  1982年   3篇
  1981年   3篇
  1979年   2篇
  1977年   1篇
  197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02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1.
彭灌杂岩位于龙门山断裂带中段,是龙门山区域地质构造重要组成部分.通过对一条穿过彭灌杂岩中部的深地震反射剖面进行分析解释,描述该区域彭灌杂岩深部结构特征及形成机制.地震反射剖面分析表明彭灌杂岩在纵深上存在分层结构,且彭灌杂岩存在底界面,在该区域表现出无根特征,参考岩体层倾向推断原岩应来自现位置西北方向更深部;同时剖面能量...  相似文献   
12.
山东省招远市西北部原疃地区地理位置特殊,位于区域上两大断裂金矿带之间的玲珑复式岩体的核部,与西北部的郭家岭花岗闪长岩疑似为断层接触关系,金矿成矿条件优越。运用激电中梯、高精度磁法测量,基本查明了区内与金成矿有关的岩体、断裂构造的分布情况,圈定激电异常7处,其中1处异常经验证为矿致异常。应用CSAMT,SIP方法对矿带的深部进行探测,确定其沿走向及倾向均有一定延伸,对其深部异常进行钻探验证,证明深部异常仍为矿致异常。综合找矿方法在此次找矿过程中发现了矿致异常,缩小了找矿靶区,为钻探工程的部署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13.
Climate change issues has been discussed and argued for decades. It has been widely recognized that climate change will bring more serious issues to environment vulnerable areas than other areas. Southern Australia is one of the typical examples of vulnerable areas where water deficiency is enhanced by climate change. Although, this area has been successfully adapted with drought environment for decades, those shortcomings of strategies are highlighted by climate change events. In the interests of sustainable water management, Southern Australia’s experiences on possible anticipatory adaptation approaches, especially on mitigation of risks and costs of drought could be expected to provide recommendations to planning and management actions in the future  相似文献   
14.
为探究成岩作用过程中所形成的次生黏土矿物对储层物性的影响,借助偏光显微镜及扫描电镜的镜下分析,并结合储层物性等数据,对渤中凹陷附近沙垒田凸起东南部CFD18-2油田东三段高岭石的特征、类型、成因及其对储层物性的影响进行了研究。研究结果表明:1)研究区高岭石为有机酸溶蚀长石形成的自生高岭石,呈现典型的"手风琴状"及"蠕虫状",常充填于粒间孔、长石次生溶孔及碳酸盐胶结物溶孔中并形成良好的晶间孔隙。2)研究区主要发育两期高岭石,第一期主要充填于早期碳酸盐胶结物溶孔中,呈微小"蠕虫状";第二期充填于铁方解石与铁白云石胶结物溶孔中,部分高岭石具碱性溶蚀特征,且第二期高岭石与晚期伊利石共生。3)研究区东三段储层具备一定的渗流能力,使长石溶蚀形成的"副产物"被流体带走;但在破坏性成岩作用下,储层渗流能力会逐渐变差,最终使得"副产物"堆积于孔隙,降低储层物性。4)高岭石及同期硅质胶结物对储层物性的影响是一把"双刃剑",当高岭石及硅质的体积分数低于6.81%时,长石溶蚀有利于改善储层物性;当高岭石及硅质的体积分数高于6.81%时,则不利于储层物性的改善。  相似文献   
15.
臭氧已成为中国继PM2.5之后多地的首要污染物,臭氧污染防治是中国“十四五”及未来大气污染防治的重点。本文回顾了近60年来国内外臭氧卫星观测方面的主要进展,包括卫星探测载荷和臭氧相关的反演应用技术等,分为3个阶段总结了卫星载荷天底、临边和掩星3种探测方式的发展历程。臭氧卫星遥感反演算法和监测应用也随着载荷的发展在不断更新,本文重点介绍了臭氧柱总量和垂直廓线卫星遥感反演算法、近地面臭氧及其前体物观测、平流层臭氧入侵观测和区域传输、臭氧卫星观测数据的精度验证等方面的重要进展。对比国际臭氧卫星遥感监测,中国臭氧监测卫星发展滞后,虽然国家民用空间基础设施规划中陆续发射的高光谱观测卫星、大气环境监测卫星具有初步的臭氧监测能力,但在卫星载荷在功能、性能等方面还有不小差距,比如空间分辨率、信噪比等方面。在算法反演和监测应用方面,目前臭氧柱总量反演精度较高,还存在对流层中低层和近地面臭氧浓度反演精度不够,臭氧污染评估及成因分析不足,如近地面臭氧污染迁移转化过程、平流层臭氧侵入识别分析等问题,是下一步要重点关注的方向。  相似文献   
16.
积雪是地表特征的重要参数,其对辐射收支、能量平衡及天气和气候变化有重要影响。利用1980-2019年被动微波遥感积雪深度资料对青藏高原积雪时空特征进行分析,在此基础上将高原划分为东部、南部、西部及中部4个区域,并分区域讨论了多时间尺度积雪的变化特征及其与气温、降水的相关关系。结果表明:不同区域积雪深度在不同时间尺度的变化特征存在差异,高原东部积雪深度累积和消融的速率比西部快,南部积雪深度累积和消融速率比中部快。季节尺度上,冬季积雪高原东部最大,中部最小;春季积雪高原东部消融速率最大,西部积雪消融较慢但积雪深度最大;夏季高原西部仍有积雪存在。年际尺度上,各区域积雪深度在1980-2019年均呈现缓慢下降趋势,但东部积雪减少不显著;高原东部积雪深度在1980-2019年呈现出增加-减少-增加-减少的变化,其余3区均呈现出减少-增加-减少-增加-减少的变化。不同区域积雪深度对气温、降水的响应不同,高原东部和中部积雪深度与气温相关性较好;各区域积雪深度与降水呈不显著的正相关关系。  相似文献   
17.
栖霞是胶东早前寒武纪变质基底的典型地区。在原1∶5万地质图中,许多TTG岩石都被作为胶东群表壳岩看待,岩石形成时代也只在少数露头被确定。根据野外地质调查和SHRIMP锆石U-Pb定年,对该区TTG岩石时空分布进行了研究。在新修编的1∶5万地质图中,太古宙变质基底的主要岩石类型为约2.9Ga、约2.7Ga和约2.5Ga的英云闪长质片麻岩,也存在少量同时代的奥长花岗质片麻岩。2.9Ga和2.5Ga左右的表壳岩(黄崖底表壳岩和胶东群)比原认为要少得多。所有岩石大致呈北西西—南东东向分布,它们在空间上共存,可能是新太古代晚期和古元古代晚期强烈构造热事件作用的结果。这是国内首次在复杂的太古宙高级变质岩区,以野外地质调查和SHRIMP锆石U-Pb定年有机结合,确定不同类型、不同时代地质体时空分布的有益尝试,对于今后类似地区开展专题地质填图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8.
为探究岩溶生态环境对凋落叶分解的影响,选用碎屑岩区相同树种作为对比,运用凋落物分解网袋法研究其凋落物分解初期动态,研究结果表明:(1)岩溶区檵木和马尾松凋落叶分解速率总体上均小于碎屑岩区相同树种凋落叶分解速率;(2)凋落叶分解速率k与凋落叶初始养分碳含量呈显著负相关(P<0.05),与木质素含量呈极显著负相关(P<0.01);(3)在凋落叶分解过程中,各养分释放规律具有一定的差异,凋落叶养分元素碳在分解过程中呈现出净释放;(4)岩溶区树种的碳释放速率比碎屑岩区慢,说明岩溶区两树种的凋落在一定程度上延长了C的循环周期   相似文献   
19.

Based on the measurement of the arrival time of maxima magnitude from band-pass filtering signals which were determined using a new Morlet wavelet multiple-filter method, we develop a method for measuring intrinsic and attenuative dispersion of the first cycle direct P-wave. We determine relative group delays of spectral components of direct P-waves for 984 ray paths from SML and ALS stations of the Taiwan Central Weather Bureau Seismic Network (CWBSN). Using continuous relaxation model, we deduce a new transfer function that relates intrinsic dispersion to attenuation. Based on the genetic algorithm (GA), we put forward a new inversion procedure for determining which is defined the flat part of quality factor Q(ω) spectrum, τ1 and τ2 parameters. The results indicate that ① The distribution of Qm values versus epicentral distance and depth show that Qm values linearly increase with increasing of epicentral distance and depth, and Qm values is clearly independent of earthquakes magnitude; ② In the different depth ranges, Qm residual show no correlation with variations in epicentral distance. Some significant changes of Qm residual with time is likely caused by pre-seismic stress accumulation, and associated with fluid-filled higher density fractures rock volume in the source area of 1999 Chi-Chi Taiwan earthquake. We confirm that Qm residual with time anomaly appears about 2.5 years before the Chi-Chi earthquake; ③ A comparison of Qm residual for different depth range between SML and ALS stations show that the level of stress has vertical and lateral difference; ④ The area near observation station with both anomalously increasing and decreasing averaged Qm residual is likely an unstable environment for future strong earthquake occurrence. This study demonstrates the capability of direct P-waves dispersion for monitoring attenuation characteristics and its state changes of anelastic medium of the Earth at short propagation distance using seismograms recorded from very small events.

  相似文献   
20.
新疆7级强震前的围空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讨论了新疆40年代以来所发生的8次7级强震前的围空现象。结果表明,除1974年巴里坤7.1级地震因资料不全外,7级强震前均出现明显的围空现象。研究发现,这种围空一般都经历了三个过程,时间通常为10—20年。最后分析讨论了7级强震前围空的特征以及判别指标。这将为今后确定强震危险区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