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52331篇 |
免费 | 12177篇 |
国内免费 | 19316篇 |
专业分类
测绘学 | 9836篇 |
大气科学 | 6816篇 |
地球物理 | 9662篇 |
地质学 | 35359篇 |
海洋学 | 9911篇 |
天文学 | 603篇 |
综合类 | 4059篇 |
自然地理 | 7578篇 |
出版年
2024年 | 696篇 |
2023年 | 1677篇 |
2022年 | 3407篇 |
2021年 | 4133篇 |
2020年 | 3306篇 |
2019年 | 3901篇 |
2018年 | 3254篇 |
2017年 | 3079篇 |
2016年 | 3292篇 |
2015年 | 3765篇 |
2014年 | 3581篇 |
2013年 | 4297篇 |
2012年 | 4984篇 |
2011年 | 4830篇 |
2010年 | 4832篇 |
2009年 | 4544篇 |
2008年 | 4337篇 |
2007年 | 4055篇 |
2006年 | 3991篇 |
2005年 | 3233篇 |
2004年 | 2375篇 |
2003年 | 1683篇 |
2002年 | 1763篇 |
2001年 | 1644篇 |
2000年 | 1292篇 |
1999年 | 565篇 |
1998年 | 190篇 |
1997年 | 119篇 |
1996年 | 102篇 |
1995年 | 78篇 |
1994年 | 68篇 |
1993年 | 70篇 |
1992年 | 83篇 |
1991年 | 29篇 |
1990年 | 51篇 |
1989年 | 28篇 |
1988年 | 37篇 |
1987年 | 40篇 |
1986年 | 61篇 |
1985年 | 36篇 |
1984年 | 52篇 |
1983年 | 35篇 |
1982年 | 35篇 |
1981年 | 13篇 |
1979年 | 39篇 |
1978年 | 14篇 |
1976年 | 11篇 |
1975年 | 10篇 |
1957年 | 19篇 |
1954年 | 29篇 |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901.
济南地区岩溶大泉是集供水、旅游、生态等功能于一体的重要自然资源,但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人类活动影响不断增强,各岩溶大泉受到水质劣化、流量衰减的威胁。为了明确济南四大泉群附近主要补给路径,更加科学合理的保护泉水资源,文章采用流速流向定量分析、地下水流场分析、水化学同位素分析、聚类分析、三端元混合比计算等研究方法,分析了济南四大泉群主要补给路径,定量计算了各泉群补给路径贡献比例。研究表明,四大泉群的主要补给路径可划分为西部、南部、东南部补给路径,每个泉群受到不同补给路径的混合补给作用,其中趵突泉、黑虎泉、五龙潭、珍珠泉泉群的主要补给来源分别为南部补给路径(流量占比40.21%)、东南部补给路径(流量占比47.42%)、西部补给路径(流量占比47.13%)、南部补给路径(流量占比51.04%),研究工作可为我国北方岩溶大泉成因机制和生态保护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902.
903.
长江上游干流流经青、藏、川、滇、鄂、渝6省市,支流涉及甘肃、陕西、贵州3省,流域面积为105.4×104km2,人口1.55亿,占全国国土面积的11.1%。
长江上游地区经济发展相对落后,人均国民收入低,少数民族众多,与中下游经济发达地区差距很大。但上游地区蕴藏着巨大的经济开发潜能,丰富的水力和矿产等自然资源,以及农、林、牧等物产,对中下游地区经济发展有着巨大的支援作用。同时,由于自然地理上的相关性,又使上游地区的开发治理,对中下游地区的生态环境和可持续发展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目前,长江上游森林植被大量减少,水源涵养能力下降,水土流失加剧:泥石流、滑坡、崩塌等地质灾害严重,旱、洪灾害频发;沿江大量排放废气、废水、污水,使大气和水体严重污染。随着上游地区生态环境的日益恶化,给中下游地区带来严重危害,河道、湖泊、水库淤积加速,洪涝灾害频繁发生,造成中下游地区经济建设和人民生命财产的重大损失。因此,必须尽快对长江上游地区进行全面综合治理,尽快开展新一轮国土资源大调查,制定各种自然资源的合理开发利用和保护方案;控制沿江污染源的排放,建立大气和水体污染监测系统;运用高新技术,建立上游重点地带地壳形变的动态监测和预警系统,防治地质灾害;充分利用上游地区丰富的水力资源,兴建多级水利设施,对地表水实施人工的时空控制,消除旱、洪灾害。 相似文献
长江上游地区经济发展相对落后,人均国民收入低,少数民族众多,与中下游经济发达地区差距很大。但上游地区蕴藏着巨大的经济开发潜能,丰富的水力和矿产等自然资源,以及农、林、牧等物产,对中下游地区经济发展有着巨大的支援作用。同时,由于自然地理上的相关性,又使上游地区的开发治理,对中下游地区的生态环境和可持续发展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目前,长江上游森林植被大量减少,水源涵养能力下降,水土流失加剧:泥石流、滑坡、崩塌等地质灾害严重,旱、洪灾害频发;沿江大量排放废气、废水、污水,使大气和水体严重污染。随着上游地区生态环境的日益恶化,给中下游地区带来严重危害,河道、湖泊、水库淤积加速,洪涝灾害频繁发生,造成中下游地区经济建设和人民生命财产的重大损失。因此,必须尽快对长江上游地区进行全面综合治理,尽快开展新一轮国土资源大调查,制定各种自然资源的合理开发利用和保护方案;控制沿江污染源的排放,建立大气和水体污染监测系统;运用高新技术,建立上游重点地带地壳形变的动态监测和预警系统,防治地质灾害;充分利用上游地区丰富的水力资源,兴建多级水利设施,对地表水实施人工的时空控制,消除旱、洪灾害。 相似文献
904.
基于概率拟合曲线的贵州省降雨型滑坡预警预报模型,利用降水预报数据和实况数据对2020年强降水背景下的27次降雨型滑坡事件进行预警预报,从两个方面检验了该模型的业务实用性。结果表明:利用降水预报数据开展降雨型滑坡预警预报,提前3 d和提前1 d的效果优于提前2 d,其准确率均为63%,具有一定的业务实用性;利用降水实况数据开展降雨型滑坡预警预报,滑坡实际发生的位置与模型预警预报中可能性较大以上的区域吻合度较高,进一步验证该模型具有一定的准确性和实用性;能否准确把握降水强度和落区是影响降雨型滑坡预警预报准确率的关键因素。 相似文献
905.
利用广东省深圳市30个自动气象站观测数据对深圳市近10年的气候变化趋势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1)深圳市2011—2020年的平均气温增长率约1.47 ℃/(10 a),比上一个10年显著增加,气候变暖并未停滞;(2)受城市化的影响,深圳市气温日较差在较大范围内呈减小趋势,但在少数地区却反常地呈现了上升趋势;(3)深圳的地面风速总体呈下降趋势,其中发达地区风速下降更快;(4)2011—2020年深圳市的平均相对湿度呈上升趋势,最高每年增长1.33%;(5)统计深圳各区不同时次的极端降雨量数据可以发现,未发展地区的极端降雨量增速较大,年总降水量的增长率也较高,增长率最高为42.41 mm/a,而其他地区的6 h以内的滑动降水量极大值均呈下降趋势;(6)利用多个自动气象站长时间序列数据,可以对深圳局地气候变化特征进行更加精细化的分析,这对国家基本站而言是一种有益的补充,有助于更加深刻地发掘城市化与气候变化的关系。 相似文献
906.
虚假回波在强对流天气探测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根据2003年几次强对流天气的观测资料,对其中三体散射长钉、二次回波旁瓣回波等虚假回波进行了分析。初步得出了上述虚假回波在新一代C波段天气雷达图像上的特征,为强对流天气的雷达探测和识别提供一些依据。 相似文献
907.
An Overview of BCC Climate System Model Development and Application for Climate Change Studies 下载免费PDF全文
WU Tongwen SONG Lianchun LI Weiping WANG Zaizhi ZHANG Hu XIN Xiaoge ZHANG Yanwu ZHANG Li LI Jianglong WU Fanghu LIU Yiming ZHANG Fang SHI Xueli CHU Min ZHANG Jie FANG Yongjie WANG Fang LU Yixiong LIU Xiangwen WEI Min LIU Qianxi ZHOU Wenyan DONG Min ZHAO Qigeng JI Jinjun Laurent LI ZHOU Mingyu 《Acta Meteorologica Sinica》2014,28(1):34-56
This paper reviews recent progress in the development of the Beijing Climate Center Climate System Model(BCC-CSM) and its four component models(atmosphere,land surface,ocean,and sea ice).Two recent versions are described:BCC-CSM1.1 with coarse resolution(approximately 2.8125°×2.8125°) and BCC-CSM1.1(m) with moderate resolution(approximately 1.125°×1.125°).Both versions are fully coupled climate-carbon cycle models that simulate the global terrestrial and oceanic carbon cycles and include dynamic vegetation.Both models well simulate the concentration and temporal evolution of atmospheric CO_2 during the 20th century with anthropogenic CO2 emissions prescribed.Simulations using these two versions of the BCC-CSM model have been contributed to the Coupled Model Intercomparison Project phase five(CMIP5) in support of the Intergovernmental Panel on Climate Change(IPCC) Fifth Assessment Report(AR5).These simulations are available for use by both national and international communities for investigating global climate change and for future climate projections.Simulations of the 20th century climate using BCC-CSMl.l and BCC-CSMl.l(m) are presented and validated,with particular focus on the spatial pattern and seasonal evolution of precipitation and surface air temperature on global and continental scales.Simulations of climate during the last millennium and projections of climate change during the next century are also presented and discussed.Both BCC-CSMl.l and BCC-CSMl.l(m) perform well when compared with other CMIP5 models.Preliminary analyses indicate that the higher resolution in BCC-CSM1.1(m) improves the simulation of mean climate relative to BCC-CSMl.l,particularly on regional scales. 相似文献
908.
华南区域季节性降水的差异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运用EOF方法研究华南区域降水时空分布特征,结果表明:(1)华南地区各季节降水在年际和年代际的时间变化上有区域一致性,但有季节性差异,其中春季和秋季在20世纪80年代后降水明显减少,旱年增多;而夏季90年代后降水明显增加,涝年增多;冬季变化则不明显。(2)华南地区各季节降水在空间分布上也有差异,其中春季降水呈现东多西少的分布特征,大值中心位于广西东北部、广东中部及西南沿海。夏季和秋季降水相似,呈南多北少的分布特征,大值中心位于广西沿海和广东西南沿海。冬季降水呈东北多西南少的分布特征,大值中心位于粤北。 相似文献
909.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intensity of the South China Sea summer monsoon (SCSSM) and
the Nino3.4 index and anomalous atmospheric circulation patterns associated with a strong and weak
SCSSM are investigated using the NCEP/NCAR reanalysis data, Extended Reconstructed Sea Surface
Temperature (ERSST) data and Climate Prediction Center Merged Analysis of Precipitation (CMAP) data.
The SCSSM is significantly positively correlated with the Nino3.4 index in the succeeding northern
autumn and winter. In the strong minus weak SCSSM composite, a positive East Asia-Pacific
teleconnection (EAP) pattern and a negative Europe-Asian-Pacific teleconnection (EUP) pattern appear in
the 500 hPa height difference field; low-level cross-equatorial flows are strengthened over the Maritime
Continent (MC) region; positive (negative) precipitation anomalies occur in the South China Sea and
western north Pacific (MC). A possible mechanism through which SCSSM affects ENSO is proposed. A
strong (weak) SCSSM strengthens (weakens) cross-equatorial flows over the MC. The anomalous
cross-equatorial flows cool (warm) the SST around the MC through enhanced (reduced) surface latent heat
fluxes. The cooling (warming) further leads to suppressed (enhanced) convection over the MC, and causes
the anomalous westerly (easterly) in the equatorial western Pacific, which favors the onset of El Ni?o (La
Ni?a) through modulating the positive air-sea feedback process. 相似文献
910.
本文利用四川省156个国家地面气象观测自动站2018年逐小时降水资料,从降水产品与观测值的对比、降水产品误差空间特征、降水产品误差月变化、不同降水量级的误差特征等方面,对国家气象信息中心研制的中国区域1h、0.05° × 0.05°分辨率的地面-卫星-雷达三源融合实时降水产品和地面-卫星二源融合快速降水产品在四川区域的适用性进行对比评估。研究结果表明,两套融合降水产品能较好的反映四川区域年内小时降水的时空变化特征,与站点观测降水相比,两套融合降水产品均存在一定程度的低估,且随着降水量级的增大,均方根误差值也相应增大。两套融合降水产品相比,融合了雷达资料的三源融合降水产品各项指标均优于二源融合降水产品,数据质量更高。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