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8020篇
  免费   1564篇
  国内免费   2099篇
测绘学   746篇
大气科学   1450篇
地球物理   1663篇
地质学   4304篇
海洋学   1268篇
天文学   363篇
综合类   836篇
自然地理   1053篇
  2024年   48篇
  2023年   155篇
  2022年   314篇
  2021年   409篇
  2020年   353篇
  2019年   362篇
  2018年   427篇
  2017年   396篇
  2016年   423篇
  2015年   363篇
  2014年   501篇
  2013年   506篇
  2012年   448篇
  2011年   500篇
  2010年   546篇
  2009年   530篇
  2008年   446篇
  2007年   442篇
  2006年   398篇
  2005年   332篇
  2004年   282篇
  2003年   268篇
  2002年   297篇
  2001年   312篇
  2000年   303篇
  1999年   362篇
  1998年   269篇
  1997年   244篇
  1996年   242篇
  1995年   208篇
  1994年   205篇
  1993年   151篇
  1992年   148篇
  1991年   98篇
  1990年   76篇
  1989年   57篇
  1988年   58篇
  1987年   37篇
  1986年   41篇
  1985年   30篇
  1984年   21篇
  1983年   16篇
  1982年   17篇
  1981年   8篇
  1980年   8篇
  1979年   9篇
  1976年   4篇
  1974年   2篇
  1958年   2篇
  1954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01.
以三疣梭子蟹(Portunus trituberculatus)第Ⅰ、Ⅱ、Ⅲ、Ⅳ、Ⅴ期幼蟹为材料,采用组织切片等方法研究其大螯断肢后再生生长规律。结果表明,第Ⅰ、Ⅱ、Ⅲ、Ⅳ、Ⅴ期幼蟹大螯一次蜕壳再生率分别为59.9%,75.3%,74.2%,80.4%,69.5%;断肢组存活率分别为89.4%,84.9%,85.2%,89.4%和74.2%,均低于对照组的98.2%,90.3%,95.1%,90.2%和80.3%,但差异不显著(P0.05);第Ⅰ、Ⅱ、Ⅲ期断肢组在去大螯后平均蜕壳周期分别为3.33d、4.47d和6.27d,显著长于正常组的2.13d、3.89d和5.63d)(P0.05),而第Ⅳ、Ⅴ期断肢组平均蜕壳周期分别为7.12d和10.86d,极显著长于对照组的6.11d和8.09d(P0.01),且断肢个体的生长期越往后,断肢再生所需时间越长。本研究依据再生附肢发育特点将三疣梭子蟹大螯断肢再生划分为6个标志性发育阶段:再生芽基期、肢芽趾缝期、肢芽分化期、肢芽斑点期、肢芽成熟期、肢体出膜期;第Ⅰ、Ⅱ、Ⅲ、Ⅳ、Ⅴ期蟹再生肢芽横纵比平均值分别达到0.32、0.318、0.398、0.518、0.538时,断肢幼蟹可以达到附肢出膜的临界点。综上所述,三疣梭子蟹断肢后能在1个蜕壳周期内完成大螯再生,第Ⅰ、Ⅱ、Ⅲ、Ⅳ、Ⅴ期断肢幼蟹蜕壳周期时间显著高于正常幼蟹;断肢组成活率低于对照组,但差异不显著,第Ⅳ期幼蟹的再生率和存活率均最高;各期幼蟹断肢再生附肢均经过6个具有标志性事件的发育阶段;各期再生肢芽横纵比值具有一定临界值(0.32,0.318,0.398,0.518,0.538)。本研究首次对三疣梭子蟹断肢再生过程及再生能力进行了探究,结果将有助于甲壳类断肢再生机理的阐明。  相似文献   
102.
垫状植物是高寒地区广泛分布的一类具有特殊形态的植物,被称为高寒生态系统工程师,其在高寒退化草地中的作用如何?本研究以位于西藏当雄念青唐古拉山脉南坡4500m的一处高寒退化草地为例,调查了垫状点地梅覆盖区域内外的物种多样性、土壤养分以及水分的差异。结果表明:垫状点地梅可以显著改善土壤养分,提高幅度大约为16%-48%,其中有机质和总氮(N)分别增加了16.2%和18.9%;局部土壤含水量提高约12%;样方内的物种丰富度(S)、Shannon-Wiener指数(H)和Simpson指数(D)都随着垫状点地梅盖度的增加而呈增加的趋势。垫状点地梅在退化草地中具有显著的改善土壤微环境和提高群落物种多样性的作用,应加强保育以促进高寒退化草地的恢复。  相似文献   
103.
高烈度区连续梁桥的减震设计方法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本文以高烈度区的某三跨连续梁桥为例,分别采用基础隔震和消能减震两种措施进行结构的减震分析;针对隔震结构减震效果好但主梁位移过大的特点,提出了在采用铅芯橡胶隔震支座的同时设置粘滞阻尼器的减震方案,其非线性时程分析结果表明,该方案能有效地降低结构的地震反应,可供工程实践参考。  相似文献   
104.
目前LiDAR技术已经成为DTM的主要生产方法。地面误差对LiDAR生成DTM的精度影响比较明显,特别是由于亚热带森林植被覆盖区LiDAR激光点云少,生成的DTM更复杂,需要分析地面误差对LiDAR生成林下DTM的精度影响。本文以华南农业大学增城教学科研基地为研究对象,从森林郁闭度和坡度两个方面探讨了地面误差对机载LiDAR数据生成林下DTM精度的影响。研究结果发现高程误差会随郁闭度的增大而增大;而随坡度变化趋势不明显,但是坡度为15°时成为误差的分水岭,其前后误差差异比较明显。总体而言,郁闭度的影响更为明显。  相似文献   
105.
该文利用1995年6月中旬至7月初GMS-5水汽图象,对青藏高原地区对流层上部水汽分布进行了初步分析.发现高原地区对流层上部水汽的汇集主要通过以下4种方式进行:①水汽从高原东南方的雅鲁藏布江河谷等地进入高原,是主要路径;②从西南方越过喜马拉雅山进入高原;③从帕米尔及其以北地区漂过塔里木盆地后进入高原;④对流活动可以引起水汽在高原上空积聚.从多时相平均水汽图象上反映出高原上西北干、东南湿的水汽分布特征,并初步讨论了水汽图象所揭示的在高原生成的系统对我国东部天气的影响.  相似文献   
106.
 绿洲是干旱区独特的自然景观,是人们生产生活的载体。如何在保持经济发展、提高人民生活水平的基础上保护有限的耕地资源,是关系到干旱区绿洲和谐以及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问题。选取干旱区典型绿洲——于田县1949\_2004年的自然与人文统计资料,首先分析了五十余年来该县耕地变化的情况。然后从自然与人文两个角度对影响耕地面积变化的因子进行分析,结果表明,自然因素往往构成一定区域绿洲发展的基本限制,人为因素在短时期内,对耕地的变化起着决定性作用,这种作用如果顺应自然因素的限制,则对绿洲发展有利,绿洲稳定性增强;反之,绿洲稳定性减弱,由于新疆绿洲外围多为戈壁及沙漠,因此,对绿洲的利用要遵循自然规律,以保护绿洲为前提,合理利用水等自然资源,否则绿洲的面积随时都有可能缩小。  相似文献   
107.
从ROSAT巡天和定点观测结果的对比出发,发现了几个低银纬的巡天源表中的X射线源在定点观测中没有出现.本文计算了在这些位置的定点观测中出现点源的流强上限,发现比巡天源表中这些源的流强值低很多,这表明它们的流强变化很大,可能是X射线双星系统中的一类———X射线暂现源.  相似文献   
108.
齐放  贺灿飞 《地理科学进展》2022,41(7):1195-1212
城市如何实现新产品拓展,引入新的产业发展路径,是城市产业升级和跨越式发展的关键,但目前尚不清楚哪类企业更能引领这一过程。论文使用中国海关贸易数据,以企业出口产品的动态演化为切入点,从企业本地市场地位、本地存续年限、政治嵌入3个维度拆解企业本地根植性,探讨哪类企业更有可能为城市引入新产品,并探讨其时空差异。研究发现:(1)总体上本地市场地位更高、存续年限更短的企业更有可能为城市引入新产品;(2)私营企业是中国城市新产品演化的主要引导者,但私企在东部以外区域作用不显著;(3)国有企业为城市引入新产品的平均数量最多,是其他类型企业的2倍,实证结果显示国有企业的作用最稳健,在各区域以及各时间段均保持显著的正向作用;(4)对于中国东部城市,本地市场地位更高、存续年限更短的企业,以及国企和私企更有可能为城市引入新产品;(5)对于中、西和东北部城市,本地市场地位更低、本地存续年限更短的企业,以及国有企业更可能为城市引入新产品。  相似文献   
109.
陈芳  祁永唐 《盐湖研究》1995,3(3):74-78
介绍了盐湖卤水动态自劝观测系统中单片机数据采集系统与智能测钾仪及智能水位计之间的通信。前者来用并行通信,后者采用串行通信.分别介绍了两种通信方式的硬件接口和程序设计。  相似文献   
110.
Assessment of physical vulnerability to agricultural drought in China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Food security has drawn great attention from both researchers and practitioners in recent years. Global warming and its resultant extreme drought events have become a great challenge to crop production and food price stability. This study aimed to establish a preliminary theoretical methodology and an operational approach for assessing the physical vulnerability of two wheat varieties (“Yongliang #4” and “Wenmai #6”) to agricultural drought using Environmental Policy Integrated Climate model (EPIC). Drought hazard index was set up based on output variables of the EPIC water stress (WS), including the magnitude and duration of WS during the crop-growing period. The physical vulnerability curves of two wheat varieties to drought were calculated by the simulated drought hazard indexes and loss ratios. And the curve’s effect on drought disaster risk was defined as A, B and C sections, respectively. Our analysis results showed that (a) physical vulnerability curves varied between two wheat varieties, which were determined by genetic parameters of crops; (b) compared with spring wheat “Yongliang 4#” winter wheat “Wenmai 6#” was less vulnerable to drought under the same drought hazard intensity scenario; (c) the wheat physical vulnerability curve to drought hazard displayed a S shape, suggesting a drought intensity–dependent magnifying or reducing effect of the physical vulnerability on drought disasters; (d) the reducing effect was mainly in the low-value area of vulnerability curve, whereas the magnifying effect was in the middle-value area, and the farming-pastoral zone and the Qinling Mountain–Huaihe River zone formed important spatial division belts.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