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63篇
  免费   81篇
  国内免费   69篇
测绘学   53篇
大气科学   42篇
地球物理   59篇
地质学   172篇
海洋学   51篇
天文学   5篇
综合类   57篇
自然地理   74篇
  2023年   7篇
  2022年   14篇
  2021年   29篇
  2020年   22篇
  2019年   34篇
  2018年   15篇
  2017年   20篇
  2016年   16篇
  2015年   22篇
  2014年   22篇
  2013年   25篇
  2012年   26篇
  2011年   22篇
  2010年   19篇
  2009年   20篇
  2008年   20篇
  2007年   24篇
  2006年   12篇
  2005年   10篇
  2004年   18篇
  2003年   10篇
  2002年   7篇
  2001年   8篇
  2000年   10篇
  1999年   10篇
  1998年   13篇
  1997年   17篇
  1996年   9篇
  1995年   7篇
  1994年   4篇
  1993年   4篇
  1992年   5篇
  1991年   4篇
  1990年   2篇
  1989年   1篇
  1987年   2篇
  1982年   1篇
  1980年   1篇
  195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51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05 毫秒
371.
本文采用ATP含量作为微生物活性的指示,根据其降解指数,定性地描述了养殖池底泥中的好氧生物对LAS的降解性,直接测定了体系中LAS含量的变化,并进行了降解过程动力学分析。同时依据自养指数对体系有机污染状况进行评价。  相似文献   
372.
柴北缘冷湖地区构造建模和构造分析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通过采用先进的地质解释软件,对柴北缘冷湖地区的三维地震资料进行解释,建立起该区域新生代的三维构造模型。研究区新生代构造主要是由断层F2活动引起的断层相关背斜,发育3条主要断层F2、F5和F6,均具有右行走滑冲断的性质。结合区域地质资料及断层F2的几何学和运动学特征,认为该断层和它的相关背斜为油气的二次运移和聚集提供了较好的通道和构造圈闭。  相似文献   
373.
赤峰市巴林左旗山杏气候资源分析与区划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对巴林左旗山杏资源和生产现状的调查与分析,利用相关分析方法确定出对山杏生产有重要影响的区划指标,采用回归分析方法建立了产量与主要气象要素及地理因子关系模型,借助于1:25万地理信息数据和气候因子空间分布模型,应用GIS分析技术实现了该地区山杏气候资源区划,并进行了分区描述,提出了生产建议和减灾对策。为有效开发利用巴林左旗农业气候资源,合理开发利用山杏林,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374.
We investigated how density and quality of mesh around interest domain affect electromagnetic (EM) responses of 3D Earth layered media using finite element method (FEM). Effect of different mesh shapes was also investigated using a method of mixing structured and unstructured mesh. As a case study, we estimated the effects of meshing on selectivity phenomenon of seismic electric signal (SES). Our results suggest that the relative errors resulting from mesh effects may not be negligible, which may lead to some unconvincing explanation of the SES selectivity based on the numerical modeling results.  相似文献   
375.
华南存在水系沉积物钨含量大于3×10^-6、面积达50余万平方千米的钨地球化学块体。在长达2000余千米的西秦岭造山带.华夏地块地球化学走廊带以区域尺度(1件样品/1~2km)采样方法系统采集了不同时代不同类型的岩浆岩、地层中岩石与沉积物样品,精确测定了包括钨在内的81种元素(指标)的含量,解析了华南钨地球化学块体的内部结构,探讨了块体内钨的分布与富集规律,并对块体的成因进行了研究。根据走廊带沉积物中钨的中高背景区(W=3×10^-6~4×10^-6)、高背景区(W=4×10^-6~6×10^-6)和异常区(W>6×10^-6)分别将华南钨地球化学块体套合结构解析为外围、次级浓集中心和浓集中心,并对各结构主要地质体的钨含量分布进行了研究。揭示了华南钨地球化学块体的形成过程:地壳演化早期的不均一导致钨初步富集在华南造山带的沉积岩中;华南造山带早古生代到晚中生代发生多次陆内造山运动伴随大规模岩浆活动,使古老地层中的钨进一步浓集于加里东期.燕山早期花岗岩;华南晚中生代发生大规模钨成矿作用,钨进一步浓集于矿体及周边。  相似文献   
376.
为提高城市区域的雨洪径流模拟精度以及城区复杂下垫面数字化的精细化程度,以北京亦庄经济开发区核心区为研究区域,结合当地的自然地理条件、区域内涝特征,基于DEM、排水管道(网)数据和建设用地空间分布情况,提出了针对10 km2以上大尺度复杂下垫面城区具有普适性的子汇水区划分、排水系统概化、集流点雨水井确定的精细化处理方法。为中国城市管道流量监测数据普遍缺乏情势下城市区域雨洪径流过程模拟及洪涝灾害预警等相关研究提供了一定的技术支持。  相似文献   
377.
为研究巨量金聚集作用和成矿元素地球化学异常响应关系,本文针对胶东地区收集了1∶20万全国区域化探扫面计划水系沉积物、全国地球化学基准计划河漫滩沉积物和岩石的地球化学数据,绘制了该研究区水系沉积物和岩石的金地球化学分布图,并结合区域构造-蚀变-成矿特征揭示水系沉积物和主要地质体岩矿石中金的地球化学异常分布及其成因联系。研究区水系沉积物金含量以10.7×10^-9为异常下限,地球化学异常面积为164.3km^2,其中Au-1号异常面金属量占研究区总面金属量的51.94%,标准化异常面金属占研究区总标准化面金属量的73.63%,是胶东地区最主要的次生金浓集中心和原生金矿化中心,因此也是胶东金矿床密集产出的部位。区内赋矿地质体岩石、载金矿物黄铁矿和水系沉积物中成矿相关元素Au、Ag、Cu、Pb、Zn和Bi含量变化及综合对比研究表明,胶东地区不同构造带中水系沉积物金背景值受岩石金背景值和矿化体风化剥蚀的综合制约。因此,胶东金的地球化学异常图谱是由区域大规模金矿化作用、高金背景的岩石和金矿床次生风化作用相互叠加的结果,对于理解胶东金矿省巨量金聚集的地表沉积物响应和指导深部找矿勘查具有重要的参考意义。  相似文献   
378.
鄂尔多斯盆地延长组深湖相页岩在盆地内部均有分布,但在其西缘冲断带地区是否仍然存在、如何分布、是否具有生烃潜力,这些问题尚待进一步研究。本文根据近期在石沟驿向斜所钻的驿探1及其周边钻井、露头和地震资料对延长组暗色页岩厚度、层位、展布和生烃条件进行了研究。烃源岩测井响应、地震层位追定、地震正演模型及烃源岩热解等分析结果表明:(1)青铜峡-固原断裂以东的西缘冲断带中部马家滩地区仍然发育2-4层延长组黑色烃源岩,呈高伽马、高时差和低电阻率测井响应特征,但其单层厚度较薄,一般只有3-5m,累计厚度最大20m左右,一般分布在长10、长9、长8和长7等层位,在地震剖面上以强振幅响应;(2)与盆地内部不同,马家滩地区在延长组底部长10出现薄层黑色页岩,并成为区分上、中三叠统的标志;(3)马家滩地区深浅湖呈"十字"分布,与盆地主体湖盆并不连通,单独存在。主体生油岩为长9-长10段烃源岩;(4)驿探1井热解样品均达到较好-好的烃源岩条件,具备较好生烃潜力。  相似文献   
379.
针对在轨运行的GPS卫星,利用由NGA提供的WGS84框架下精密星历以及IGS提供的ITRS框架下的精密星历,采用7参数布尔沙模型,并结合不同卫星的星载原子钟的稳定性,在最小二乘准则下求取WGS84和ITRS之间的转换参数。在此基础上,为了得到较长时间尺度上转换参数的演化特性,首先采用EMD算法进行去噪,以使得数据更能反映参数变化的本质特性,然后在消除趋势项的基础上,对转换参数的时间序列进行谱分析,以探索其周期特性。利用NGA和IGS提供的2009-01-01~2012-06-30共1306d的精密星历,求取每天一组的坐标转换参数,分析其长期演化特性后发现:3个平移参数分别具有345d,690d和345d的周期项,3个旋转参数分别具有459d,172d和459d的周期项,尺度参数则不具有明显的周期项。  相似文献   
380.
A larch forest in eastern Siberia was characterized by the presence of two distinct storeys, the overstorey with a small leaf area index (LAI) and a dense understorey with a relatively large LAI. To understand the roles of the overstorey and understorey in forest–atmosphere water exchange, canopy conductance (Gc), a critical parameter used in determining the energy and mass exchange, was calculated on the basis of latent heat flux above the overstorey and understorey, measured separately. Results showed that Gc for the overstorey (Gco) and understorey (Gcu) experienced different seasonal fluctuations. Gco was smaller than Gcu during periods of leaf expansion and leaf fall and showed an increasing trend until 1 month after the onset of leaf expansion. In contrast, a sharp decrease in Gco was observed immediately before onset of leaf fall. Furthermore, Gco was slightly larger than Gcu during the fully foliated period. A simple model using solar radiation and vapour pressure deficit (D) as inputs successfully reproduced the Gc in fully foliated periods with acceptable accuracy. Furthermore, both the understorey and overstorey in this study have a large reference Gc (Gc at D = 1 KPa) than their counterparts of other boreal forests and would not be able to sustain a constant leaf–soil water potential difference as D increases. We speculated that this confers the forest with an advantage allowing it to be able to sustain carbon assimilation during large D days and thus provides for the survival of the ecosystem during the short growing season at this site. Copyright © 2014 John Wiley & Sons, Ltd.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