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63篇
  免费   81篇
  国内免费   69篇
测绘学   53篇
大气科学   42篇
地球物理   59篇
地质学   172篇
海洋学   51篇
天文学   5篇
综合类   57篇
自然地理   74篇
  2023年   7篇
  2022年   14篇
  2021年   29篇
  2020年   22篇
  2019年   34篇
  2018年   15篇
  2017年   20篇
  2016年   16篇
  2015年   22篇
  2014年   22篇
  2013年   25篇
  2012年   26篇
  2011年   22篇
  2010年   19篇
  2009年   20篇
  2008年   20篇
  2007年   24篇
  2006年   12篇
  2005年   10篇
  2004年   18篇
  2003年   10篇
  2002年   7篇
  2001年   8篇
  2000年   10篇
  1999年   10篇
  1998年   13篇
  1997年   17篇
  1996年   9篇
  1995年   7篇
  1994年   4篇
  1993年   4篇
  1992年   5篇
  1991年   4篇
  1990年   2篇
  1989年   1篇
  1987年   2篇
  1982年   1篇
  1980年   1篇
  195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51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221.
吴泓  李永  郑清华  盛丽 《气象科学》2011,31(1):113-118
通过L波段系统与GPS同步比对,分析了我国现行高空测风算法在一般情况下造成的误差、在特殊情况下对风的变化可能产生的错误判断或无法判断。目前高空探测系统实现了自动化,秒尺度坐标数据采样密度和计算机完成计算的条件下,计算方法应该也可以作相应的改进。本文以WMO的相关技术要求为标准,探讨了提高高空风探测的空间分辨率、计算精度和精细化描述风垂直变化的可能与具体实施的途径,进一步提高高空风测量结果的准确度。  相似文献   
222.
中国金的地球化学省及其成因的微观解释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利用全国1:20万区域化探扫面600×104km2和东天山、中蒙边界1:100万地球化学填图86×104km2的金分析数据,在全国圈定了15处金的地球化学省集中区,并发现与金矿成矿带或大型矿集区有关的地球化学省都具有多层套合结构特征。这种具有多层套合特征的地球化学省的形成是由高背景岩石、成矿作用和矿床风化产生的次生分散相互叠加的结果。高背景岩石提供了成矿元素的初始物源,成矿过程使得元素的进一步活化和富集,矿床风化产生元素的点源分散进一步形成叠加异常浓集中心,最后形成了具有多层套合的地球化学异常。通过使用微米和纳米观测手段发现地球化学样品中存在大量微米至纳米级金微粒,这种金微粒具有极强的活动性,能被各种营力作长距离搬运,形成了大规模具有多层套合特征的金地球化学省。  相似文献   
223.
李清华 《福建地质》2013,32(2):155-160
通过对两个桥梁桩基声波透射法的检测,并采用不同方法进行验证,发现了检测过程可能出现的问题,提出了使用该方法应该注意的事项。  相似文献   
224.
This study investigated the contamination levels and profiles of polychlorinated biphenyls (PCBs), polybrominated diphenyl ethers (PBDEs), organochlorine pesticides (OCPs) including dichlorodiphenyltrichloroethane and its metabolites (DDTs), hexachlorocyclohexanes (HCHs) and hexachlorobenzene (HCB) in fish from the Niyang River, Tibetan Plateau. The total concentrations of ∑PCB, ∑PBDE and ∑OCP were in the range of 0.246–1.056 ng/g (mean 0.540 ± 0.289 ng/g), 0.280–2.220 ng/g (mean 0.914 ± 0.643 ng/g) and 7.24–13.80 ng/g (mean 10.70 ± 2.31 ng/g), respectively. The total mercury concentration (HgT) in fish ranged from 85 to 217 ng/g dw with an average of 129 ng/g dw, and the concentrations of methyl mercury (MeHg) ranged from 61 to 160 ng/g dw with an average of 102 ng/g dw. The proportion of MeHg contributed to 66–91 % (average 80 %) of HgT for all samples, indicating that organic mercury was the predominant form of mercury in fish muscle. The results revealed that the fish from the Niyang River were contaminated with various persistent toxic pollutants and the potential influencing factors on the bioaccumulation concentration in fish were analyzed using Pearson’s correlation analysis.  相似文献   
225.
One of the robust features in the future projections made by the state-of-the-art climate models is that the highest warming rate occurs in the upper-troposphere especially in the tropics. It has been suggested that more warming in the upper-troposphere than the lower-troposphere should exert a dampening effect on the sea surface warming associated with the negative lapse rate feedback. This study, however, demonstrates that the tropical upper-tropospheric warming (UTW) tends to trap more moisture in the lower troposphere and weaken the surface wind speed, both contributing to reduce the upward surface latent heat flux so as to trigger the initial sea surface warming. We refer to this as a ‘top-down’ warming mechanism. The rise of tropospheric moisture together with the positive water vapor feedback enhance the downward longwave radiation to the surface and facilitate strengthening the initial sea surface warming. Meanwhile, the rise of sea surface temperature (SST) can feed back to intensify the initial UTW through the moist adiabatic adjustment, completing a positive UTW–SST warming feedback. The proposed ‘top-down’ warming mechanism and the associated positive UTW–SST warming feedback together affect the surface global warming rate and also have important implications for understanding the past and future changes of precipitation, clouds and atmospheric circulations.  相似文献   
226.
研究生国际化培养课程建设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针对研究生培养的国际化问题,以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全球导航卫星系统(GNSS)课程为例,从研究生能力培养、国际交流、教学方式等方面出发,列举了在研究生国际化培养课程建设所做的举措和成果,对高校研究生类似化培养具有较好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227.
邹平火山岩盆地是山东省重要的铜矿产地,深入认识其铜矿成矿规律,对于有序地推进战略性铜矿远景调查以及新的铜矿矿产地的发现有着重要意义。文章从区域地质背景分析着手,探讨了铜矿的赋存与青山群八亩地组、方格庄组火山岩地层,闪长岩、闪长玢岩、二长岩、辉长岩等岩体,以及放射状、环形断裂构造之间的空间关系。该区铜矿的赋存部位具有磁力低、电阻率低、激化率低,重力值高等物探异常的特征,空间上具有沿岩浆岩构造带展布、次火山岩内裂隙充填、空间等距、深部尖灭再现等特点。认为在王家庄岩体为中心的王家庄-大临池岩浆岩带,环形二长岩墙的内、外侧以及火山岩盆地深部收缩的"颈部",具有较大的铜矿找矿潜力。大上口—夫村、大临池、于兹山—黄山、黄花山—西窝陀、老人峰—贺家庄地区位于火山岩盆地赋存铜矿的内部构造上,也具备铜矿成矿的地层、断裂构造、岩浆岩、物化探等异常条件,应是今后铜矿勘查工作的远景地区。  相似文献   
228.
伊犁河中下游近40年土地利用与覆被变化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针对跨界流域土地利用/覆被变化(LUCC)信息十分有限,无法满足对环境变化评估需要的现状,本文以跨界流域——哈萨克斯坦境内伊犁河中下游为研究区,利用20世纪70年代的MSS、90年代的TM、2000年和2007年的ETM卫星遥感影像,采用目视解译与决策树相结合的分类方法,可较高精度提取研究区LUCC的时空信息,通过一套数理统计模型,定量分析了区域LUCC的过程和趋势。近40年来,高覆盖度林草地、中覆盖度林草地和耕地始终是伊犁河中下游地区所占比例最大的3种土地利用/覆被类型。整个研究时段内,耕地、水库坑塘和未利用地先增加后减少,其中耕地总体呈现减少的趋势,但减少幅度逐渐减小,水库坑塘和未利用地面积总体趋于增加。高覆盖度林草地和河流呈现出持续减少的态势,而建设用地面积持续增加。中覆盖度林草地、湖泊和沼泽先增加后减少,总体呈现增加趋势。低覆盖度林草地经历了减少—增加—减少的变化过程,总体呈现减少趋势。耕地和林草地相互转换频繁,其中耕地与高覆盖度林草地之间的转换和高、中覆盖度林草地之间的转换为区域内最主要的四种变化类型。1970-2007年间,伊犁河中下游地区土地利用始终处于准平衡状态,但有向不平衡状态发展的趋势。20世纪70年代卡普恰盖水库的建立和90年代初期的政策变化改变了原有变化的随机性和平稳性,使区域内相关土地利用/覆被发生显著变化。  相似文献   
229.
依据断裂系产状及其断裂的组合特征分析,在东营凹陷中央背斜上识别出一个复杂的变换带。研究表明,该变换带 的存在使中央背斜东、西部存在明显的构造差异。不同地质历史期变换带由不同的传递断层组成。沙四上亚段至沙二段沉 积期,主要由控凹边界断裂产生的胜坨传递断层调节中央背斜内部的差异构造变形,沙一段至明化镇组沉积期,营66-1断 裂则成为中央背斜变换带内主要的传递断层。变换带内主要传递断层具有明显的正斜滑分量,实验表明其形成的泥岩涂抹 远远好于正断裂。这些断层的倾角及其正应力与油柱高度分别呈负、正相关性,且正应力在7~20 MPa 之间;传递断层良好 的封闭性使得油气主要围绕传递断层下盘分布。明化镇沉积期传递断层的强烈活动造就了变换带中的油气比中央背斜其它 构造部位更加富集。  相似文献   
230.
为了研究新型转换层结构——预应力混凝土拱式转换层结构的薄弱部位、抗震性能及其破坏机制,对一榀预应力混凝土拱式转换层结构模型进行了静力弹塑性分析。研究结果表明:拱式转换层本身在水平荷载作用下整体性能很好,不易发生层间变形;转换层结构的底层柱以及与转换层相邻上层柱的底端是结构的薄弱环节,容易产生塑性铰,需重点加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