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16204篇 |
免费 | 5149篇 |
国内免费 | 2972篇 |
专业分类
测绘学 | 1311篇 |
大气科学 | 3108篇 |
地球物理 | 4161篇 |
地质学 | 9168篇 |
海洋学 | 2249篇 |
天文学 | 657篇 |
综合类 | 1648篇 |
自然地理 | 2023篇 |
出版年
2025年 | 22篇 |
2024年 | 466篇 |
2023年 | 563篇 |
2022年 | 991篇 |
2021年 | 1145篇 |
2020年 | 1102篇 |
2019年 | 1005篇 |
2018年 | 1092篇 |
2017年 | 963篇 |
2016年 | 1024篇 |
2015年 | 868篇 |
2014年 | 1082篇 |
2013年 | 1028篇 |
2012年 | 985篇 |
2011年 | 1013篇 |
2010年 | 1006篇 |
2009年 | 900篇 |
2008年 | 815篇 |
2007年 | 712篇 |
2006年 | 601篇 |
2005年 | 557篇 |
2004年 | 438篇 |
2003年 | 395篇 |
2002年 | 372篇 |
2001年 | 410篇 |
2000年 | 438篇 |
1999年 | 618篇 |
1998年 | 519篇 |
1997年 | 471篇 |
1996年 | 469篇 |
1995年 | 366篇 |
1994年 | 359篇 |
1993年 | 314篇 |
1992年 | 277篇 |
1991年 | 182篇 |
1990年 | 153篇 |
1989年 | 132篇 |
1988年 | 104篇 |
1987年 | 82篇 |
1986年 | 60篇 |
1985年 | 52篇 |
1984年 | 34篇 |
1983年 | 33篇 |
1982年 | 26篇 |
1981年 | 11篇 |
1980年 | 11篇 |
1979年 | 15篇 |
1978年 | 9篇 |
1977年 | 5篇 |
1958年 | 9篇 |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91.
三江平原浓江河湿地生态廊道区及其周边春季鸟类多样性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浓江河湿地生态廊道是连接三江平原洪河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湿地和三江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湿地的生态廊道.2008年春季,对浓浓江河湿地江湿地生态廊道鸟类资源开展了调查研究.在研究区5种鸟类栖息生境共设立11个调查点,共记录有鸟类14目26科68种,3 220只.浓江河湿地生态廊道鸟类多样性指数(H')较高,生境主要以沼泽湿地为主,不同栖息生境中鸟类多样性指数表现为H'沼泽(1.260 1)>H'水域(1.248 8)>H'居民区(0.903 1)>H'农田(0.872 8)>H'林地(0.871 6);均匀性指数(E)表现为E水域(0.182 3)>E农田(0.164 6)>E林地(0.142 9)>E沼泽(0.110 5)>E居民区(0).维持浓江河湿地生态廊道沼泽和水域的面积对于保护该廊道的功能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92.
93.
荒漠生态系统C、N、P生态化学计量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生态化学计量学是通过研究生物有机体主要元素含量及其比值的变化关系,揭示生态系统各组分间元素循环规律的一门学科,生态化学计量也是荒漠生态系统研究的重要内容。因此,综合掌握水分和养分限制环境下C、N、P生态化学计量的关系对揭示荒漠生态系统植物的限制性元素、土壤营养的供给能力、养分的有效性等都具有重要的意义。基于此,回顾和分析了国内外荒漠生态系统C、N、P生态化学计量最新研究和动态,分别从植物、凋落物、土壤、土壤微生物、土壤酶进行较为系统的评述,讨论了植物-土壤-微生物-酶四者的关系,提出了荒漠生态系统C、N、P生态化学计量的未来研究方向,期望为全面理解固沙植被的演变过程、稳定性维持机制及其科学管理提供理论指导。 相似文献
94.
北固山淡水潮汐湿地土壤对铜(Ⅱ)和铬(Ⅵ)的吸附特征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长江河口地区北固山淡水潮汐湿地为研究对象,采用一次平衡法研究了生长有芦苇(Phragmites austra-lis)、虉草(Phalaris armdinacea)植物的湿地土壤和边滩裸地对重金属Cu(Ⅱ)和Cr(Ⅵ)的吸附特征。结果表明,湿地土壤对Cu(Ⅱ)的吸附受到植物类型与温度变化效应的交互影响。20℃时,生长有芦苇的湿地土壤对Cu(Ⅱ)的吸附量最大,生长有虉草的湿地土壤次之,边滩裸地最小;当温度的升高至30℃时,上述差异明显减小。对以阴离子形式存在的Cr(Ⅵ)而言,湿地土壤和边滩裸地对其吸附量的植物类型差异性不明显。当温度从20℃升高至30℃时,湿地土壤和边滩裸地对Cu(Ⅱ)、Cr(Ⅵ)的吸附量都减小,反映出研究区湿地土壤对两种重金属的吸附机制表现为化学吸附作用较弱,物理吸附作用相对较强,吸附呈放热过程。Freundlich方程是描述淡水潮汐湿地土壤Cu(Ⅱ)、Cr(Ⅵ)等温吸附的最佳模型,方程中常数n和k的大小能够体现吸附过程中存在的植物类型与温度变化影响效应,比较真实的反映了吸附的过程。 相似文献
95.
Construction and progress of Chinese terrestrial ecosystem carbon,nitrogen and water fluxes coordinated observation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Guirui Yu Wei Ren Zhi Chen Leiming Zhang Qiufeng Wang Xuefa Wen Nianpeng He Li Zhang Huajun Fang Xianjin Zhu Yang Gao Xiaomin Sun 《地理学报(英文版)》2016,26(7):803-826
Eddy Covariance technique (EC) achieves the direct measurement on ecosystem carbon, nitrogen and water fluxes, and it provides scientific data for accurately assessing ecosystem functions in mitigating global climate change. This paper briefly reviewed the construction and development of Chinese terrestrial ecosystem flux observation and research network (ChinaFLUX), and systematically introduced the design principle and technology of the terrestrial ecosystem carbon, nitrogen and water fluxes coordinated observation system of ChinaFLUX. In addition, this paper summarized the main progress of ChinaFLUX in the ecosystem carbon, nitrogen and water exchange and environmental controlling mechanisms, the spatial pattern of carbon, nitrogen and water fluxes and biogeographical mechanisms, and the regional terrestrial ecosystem carbon budget assessment. Finally, the prospects and emphases of the terrestrial ecosystem carbon, nitrogen and water fluxes coordinated observation of ChinaFLUX are put forward to provide theoretical references for the development of flux observation and research in China. 相似文献
96.
内蒙古色尔腾山山前断裂(乌句蒙口-东风村段)的断层活动与古地震事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通过对色尔腾山山前断裂乌句蒙口 -东风村段的遥感资料解释、野外地质地貌考察 ,并通过对重点地段的古地震探槽开挖 ,获得了该断裂段晚更新世晚期以来的垂直位移速率是 0 88~ 1 83mm a ,全新世中期以来的垂直位移速率是 0 89mm a。通过 2个大型探槽的开挖、古地震事件分析和相关堆积物的断代研究 ,以及用逐次限定方法分析整个断层段上的古地震事件 ,认定该断裂段上全新世以来发生了 5次古地震事件 :事件 1发生在距今 90 0 0± 130 0年 ,事件2发生在距今 6 5 0 0± 5 0 0年 ,事件 3发生在距今 5 5 70年左右 ,事件 4发生在距今 4 2 0 0± 30 0年 ,事件 5发生在距今 32 5 0± 2 5 0年。晚更新世晚期到距今 1万年之间 ,古地震事件很不完整。全新世以来的 5次古地震事件表现出一定的丛集特征。最早的一丛事件发生在距今 890 0年左右 ,第2丛发生在距今 6 5 0 0~ 5 70 0年之间 ,第 3丛事件发生在距今 32 5 0~ 4 2 0 0年之间。第 1丛与第 2丛古地震事件之间间隔为 2 4 0 0年左右 ,而第 2丛与第 3丛古地震事件之间仅间隔 15 70年左右。距今 32 5 0年以来 ,该断裂段上还没有发生过错断地表的地震事件 ,已经超出了古地震丛之间的重复间隔。因此 ,它是色尔腾山前活动断裂带上具备潜在危险的一个活动断裂段。 相似文献
97.
QU Jianjun YAN Muhong DONG Guangrong ZHANG Hongfa ZU Ruiping TUO Wanquan ZHAO Aiguo XlAO Zhenghua LI Fang & YANG Bao Key Laboratory of Desert Desertification Cold Arid Regions Environmental Engineering Research Institute Shapotou Desert Research Experiment Station Chinese Academy of Sciences Lanzhou China 《中国科学D辑(英文版)》2004,47(6):529-539
~~Wind tunnel simulation experiment and investigation on the electrification of sandstorms~~ 相似文献
98.
99.
100.
进一步讨论了有关非线性不稳定的一些问题,其主要内容有: 1.考察了有代表性的三类发展方程,指出其对应的差分格式是否出现非线性计算不稳定,与原微分方程解的性质密切相关。 2.进一步讨论了带周期边条件的守恒型差分格式的非线性计算稳定性问题,总结了克服非线性不稳定的有效措施。 3.以非线性平流方程为例,着重分析了带非周期边条件的非守恒差分格式的非线性计算稳定性问题,给出了判别其计算稳定性的“综合分析判别法”。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