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958篇
  免费   749篇
  国内免费   1161篇
测绘学   340篇
大气科学   850篇
地球物理   652篇
地质学   1697篇
海洋学   489篇
天文学   180篇
综合类   282篇
自然地理   378篇
  2024年   23篇
  2023年   87篇
  2022年   202篇
  2021年   254篇
  2020年   201篇
  2019年   236篇
  2018年   246篇
  2017年   193篇
  2016年   209篇
  2015年   180篇
  2014年   184篇
  2013年   201篇
  2012年   217篇
  2011年   205篇
  2010年   214篇
  2009年   169篇
  2008年   170篇
  2007年   134篇
  2006年   162篇
  2005年   116篇
  2004年   91篇
  2003年   68篇
  2002年   94篇
  2001年   101篇
  2000年   96篇
  1999年   114篇
  1998年   82篇
  1997年   92篇
  1996年   109篇
  1995年   80篇
  1994年   72篇
  1993年   54篇
  1992年   43篇
  1991年   33篇
  1990年   23篇
  1989年   29篇
  1988年   23篇
  1987年   15篇
  1986年   9篇
  1985年   3篇
  1984年   7篇
  1983年   5篇
  1982年   9篇
  1981年   3篇
  1980年   2篇
  1979年   2篇
  1978年   2篇
  1977年   2篇
  1958年   1篇
  195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486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46 毫秒
791.
陈倩  钟金先  李长顺 《现代地质》2012,26(3):607-613
通过对四川盆地大量浅层风化带裂隙水水化学数据的描述性分析、相关分析、因子分析,结合盆地地质-水文地质条件,分析和研究了浅层风化带裂隙水化学成分分布特征及形成作用。结果表明:区内浅层风化带裂隙水中主要阴阳离子为HCO3-和Ca2+,HCO3-、Ca2+、Mg2+在地下水中含量相对稳定,尤其是HCO3-绝对含量较大,相对含量差别不大;Na++K+、SO42-、Cl-在地下水中含量变化较大,是随环境因素变化的敏感因子;水化学成分特征的形成受大气降水和含水系统中岩石矿物成分的影响;总溶解固体值TDS<1 g/L的淡水在区内大面积分布,TDS值总体呈现出由盆地边缘向盆地中心的递增关系,表明溶滤作用由盆地周围向盆地中心的递增特点,但局部地区TDS值受大气降雨的影响。  相似文献   
792.
根据2011年东太平洋赤道附近海域探捕期间采集的1178尾茎柔鱼样本,进行了茎柔鱼的生物学特性研究。结果表明:茎柔鱼胴长范围为201—421mm,平均胴长为290mm,优势胴长为260—320mm;体重范围为200—2650g,平均体重为1000g,优势体重为600—1000g;胴长与体重关系呈幂指数关系;雌、雄性比为2.59:1;性腺成熟度以I、Ⅱ期为主;缠卵腺长和缠卵腺重随着性腺的成熟而逐步增大;雌性初次性成熟胴长为397.2mm;摄食等级以0—1级为主;与其它海域相比,该海域茎柔鱼个体差异明显,主要为小型群体。  相似文献   
793.
794.
基于外部形态特征的东南太平洋茎柔鱼种群结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茎柔鱼是大洋性重要经济头足类,分布范围广泛,种群结构复杂。本文根据2008年5月~2009年10月对智利、秘鲁2个海区采集的茎柔鱼生物学样本,利用胴宽、鳍长、触腕长等11个外部形态指标与胴长之比,分析东南太平洋茎柔鱼种群结构组成及其差异,并建立相应的判别函数。研究认为,采集的渔获物样本中,初步可分为大型和小型2个种群。2个海区间大型群和小型群的外部形态特征差异显著,2个海区利用外部形态特征对种群判别正确率均在60%以上。研究认为,研究认为,外部形态特征可作为划分茎柔鱼种群结构的有效方法之一。  相似文献   
795.
合成地震记录的制作是油气勘探的基础,它是连接地质、测井和地震资料的桥梁。从合成地震记录的基本原理出发,结合油气勘探过程中的具体研究实例,分析了VSP资料与合成地震记录时深关系的差异性、地震资料对合成记录的影响和子波的选择;最后,利用勘探实例着重用阐述合成地震记录在油气勘探中的应用,主要包括把握区域速度、明确储层地震响应特征、识别地震资料的多次波和剔除地震资料的地质"假象"。  相似文献   
796.
毛献忠  姜茜 《海洋工程》2012,30(2):129-135
基于历史数据的分析,选择历史上强度最强的台风"荷贝"作为设计超强台风的强度,最不利路径的台风"雪莉"作为设计路径,作为深圳香港海域设计超强台风。采用海洋-陆架区-海岸三重嵌套网格建立的天文潮-风暴潮-台风浪耦合模型计算设计超强台风遭遇天文大潮的高潮位登陆时深圳香港海域的可能最高潮位和浪高。计算结果表明,大鹏湾北部和香港吐露港内,可能最高风暴潮位在3.00 m以上,浪高达到4.0~5.0 m;香港维多利亚港风暴潮位2.92 m,深圳香港水域东部南部在2.50 m以上,浪高3.0~5.0 m。可能最高风暴潮位比大鹏湾防潮警戒水位高1.62 m左右,比香港维多利亚港200年一遇的潮位高0.50 m。  相似文献   
797.
风浪破碎是海中气泡的主要成因.先前的研究基于理论计算和数值模拟,揭示了海中气泡对光散射和海水反射比有不可忽略的影响.利用海洋光学和海面风速现场观测数据,结合Mie散射理论计算和海中光辐射传递数值模拟,研究风浪破碎产生的海中气泡对海水反射比的影响.现场观测和数值模拟结果表明,在光学性质稳定的I类海水中,不同风速下海洋光学反射比的不同主要源于海中气泡的贡献.  相似文献   
798.
Seventy-eight marine fungal strains were isolated from sediment samples collected off the coast of Nanji Island,Wenzhou,Zhejiang Province,China.Antibacterial screening using the agar disc method showed that 19 of the isolated strains could inhibit at least one pathogenic Vibrio from Pseudosciaena crocea.Subsequent screening confirmed that nine strains produced antibacterial metabolites that had activity against one or several types of pathogenic Vibrio.Strain NJ0104 had the widest antimicrobial spectrum and strong activity,particularly against Vibrio parahaemolyticus-MM0810072.A preliminary study of NJ0104 antibacterial metabolites demonstrated that they had thermal stability up to 80°C,ultraviolet stability up to 40 min and pH stability between 4.0-7.0.In addition,the antibacterial metabolites were readily soluble in butanol.To identify the specific strain,the ITS-5.8S rDNA regions of NJ0104 were PCR amplified and sequenced.Based on the combination of phenotypic and genotypic data,the strain was identified as Arthrinium sp.  相似文献   
799.
This study investigated the regional differences of China′s urban land expansion from the late 1980s to the year of 2008, based on the spatio-temporal analysis of CLCD (China′s land cover/land use database) datasets which were mainly produced from remote sensing imagery data. A newly defined urbanization level index (UI), based on urban land area, is proposed to describe Chinese urban expansion process at 1 kilometer, provincial, regional, and na-tional scales, together with the absolute urban expansion index (UEa) and the relative urbanization expansion index (UEr). The results indicate that the percentages of total land area occupied by urban in the late 1980s, 1995, 2000, 2005, and 2008 were approximately 0.25%, 0.32%, 0.33%, 0.43% and 0.52% of China′s total land area, respectively. Between the late 1980s and 2008, the total urban expansion in the mainland of China was 2.645 × 104 km2, resulting in an annual urban expansion area of about 1322.7 km2/yr, with the UEr of 111.9%. This study also finds that there has been an obvious spatial gradient of urbanization ratio running from the east coast to the west inland, and the urbanization gaps among different regions have persisted over the past two decades. The study also reveals obvious temporal varia-tions of the urbanization rates. There was very little urban growth during the period of 1995-2000 due to the governmental policy factors.  相似文献   
800.
 利用卫星遥感探测大气二氧化碳(CO2)浓度,相比传统的地面观测方法,具有稳定、连续、大尺度观测等诸多优点,能更好地获得全球CO2的时空分布与变化特征。随着卫星遥感技术的发展,一系列具备大气CO2探测能力的卫星相继发射升空,大气制图扫描成像吸收光谱仪(SCIAMACHY)、温室气体观测卫星(GOSAT)、大气红外探测仪(AIRS)等卫星传感器,已经获得了多年的全球CO2浓度分布产品。对这些卫星资料进行对比分析,并与本底观测数据进行全球范围的长时间序列的对比验证。研究显示,3种CO2卫星遥感产品中,SCIAMACHY数据系统性略高于本底数据,且观测范围局限性较大;GOSAT数据稳定性较好,但系统误差较大,平均低于本底数据近9ppmv;AIRS数据产品相比前两者优势突出,单月全球覆盖率达到90%左右,与本底观测数据平均误差小于2ppmv(0.5%),相关系数达到0.9以上,能够较好地反映全球大气CO2浓度的时空特征。卫星遥感产品与本底观测资料显示,全球CO2浓度空间分布呈现出明显的纬度分布规律与海陆分布规律,时间变化规律方面则表现出明显的季节性周期变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