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2395篇 |
免费 | 556篇 |
国内免费 | 908篇 |
专业分类
测绘学 | 430篇 |
大气科学 | 316篇 |
地球物理 | 414篇 |
地质学 | 1567篇 |
海洋学 | 588篇 |
天文学 | 23篇 |
综合类 | 188篇 |
自然地理 | 333篇 |
出版年
2024年 | 31篇 |
2023年 | 73篇 |
2022年 | 160篇 |
2021年 | 207篇 |
2020年 | 153篇 |
2019年 | 178篇 |
2018年 | 169篇 |
2017年 | 169篇 |
2016年 | 143篇 |
2015年 | 152篇 |
2014年 | 136篇 |
2013年 | 198篇 |
2012年 | 209篇 |
2011年 | 233篇 |
2010年 | 204篇 |
2009年 | 209篇 |
2008年 | 164篇 |
2007年 | 182篇 |
2006年 | 198篇 |
2005年 | 143篇 |
2004年 | 136篇 |
2003年 | 82篇 |
2002年 | 81篇 |
2001年 | 110篇 |
2000年 | 63篇 |
1999年 | 23篇 |
1998年 | 2篇 |
1997年 | 10篇 |
1996年 | 8篇 |
1995年 | 1篇 |
1994年 | 1篇 |
1993年 | 2篇 |
1992年 | 3篇 |
1991年 | 2篇 |
1990年 | 4篇 |
1989年 | 1篇 |
1988年 | 3篇 |
1987年 | 2篇 |
1986年 | 3篇 |
1985年 | 4篇 |
1983年 | 2篇 |
1982年 | 2篇 |
1981年 | 2篇 |
1954年 | 1篇 |
排序方式: 共有385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51.
南海西南海域表层沉积物中微量元素Ba的地球化学特征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分析南海西南海域表层沉积物中微量元素Ba的地球化学特征,并探讨生物成因Ba的分布及其与表层海水生产力的关系。南海西南海域表层沉积物Ba总量的变化范围为398~1 270 μg/g,平均值为851 μg/g,从上陆坡到下陆坡,沉积物中的Ba含量逐渐增加;微量元素Ba主要赋存于陆源碎屑相和生物成因相中,且明显受到沉积环境水深和陆源物质输入的影响。生物成因Ba含量的变化范围为30.6~938 μg/g,陆坡区和深海区平均值分别为495 μg/g、349 μg/g,占沉积物Ba总量的54%和51%,总体上,与沉积物Ba总量具有相对一致的分布特征。尽管研究区表层沉积物中Al、Ti成分为典型的陆源碎屑组分,但是,利用大陆上地壳Ba/Al比值和陆坡区沉积物回归分析获得的Ba/Al比值进行生物成因Ba的计算,过高地估算了沉积物中陆源Ba的含量;而采用页岩Ba/Ti比值来估算陆坡区表层沉积物中的生物成因Ba含量显得相对可靠。在深海区,利用经验的Ba/Al或Ba/Ti比值均不能获得有效的生物成因Ba值。因此,在获取沉积物中生物成因钡含量时,需结合各海区的特点选取合适的参数来扣除陆源Ba的含量。 相似文献
52.
基于建立在莫高窟窟顶的密闭拱棚,通过监测棚内凝结水量和空气温湿度,对极干旱地区典型极干旱气候条件下土壤与大气水分的相互影响进行综合分析。棚内凝结水量和空气温湿度的监测结果表明,在热动力作用下存在地下水分向大气输送的过程,其原因主要是在温度作用下土壤结合水分的分解蒸发与土壤盐分的吸湿吸附的交替作用。这也是形成所谓“土壤凝结水分”与“土壤水分呼吸”的根源。当温度升高时,土壤结合水分分解蒸发“呼出”水分,当温度降低时土壤盐分吸湿吸附,“吸入”大气水分,形成土壤与大气不对称水分交流。称质量实验表明:土壤水分的变化与空气温度的变化完全对应;有深层水分支持的土壤吸收大气水分的能力相对较差。极干旱地区土壤与大气水分的相互影响研究结果能为莫高窟珍贵文物的保护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53.
以明胶与阿拉伯胶配比为囊材,Span60为乳化剂,戊二醛为交联剂,采用复凝聚法制备了硝酸益康唑微胶囊,并研究了制备工艺条件对微胶囊形态、粒度、药物包封率及释放特性的影响。结果表明,随药物与囊材配比增大,形成的微胶囊数目越多、粒径越小,包封率降低,释放速度增大;戊二醛的用量对微胶囊膜的机械强度、微胶囊形状和粒度及分散性有显著影响。 相似文献
54.
55.
56.
极干旱地区土壤与大气水分的相互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基于建立在莫高窟窟顶的密闭拱棚,通过监测棚内凝结水量和空气温湿度,对极干旱地区典型极干旱气候条件下土壤与大气水分的相互影响进行综合分析。棚内凝结水量和空气温湿度的监测结果表明,在热动力作用下存在地下水分向大气输送的过程,其原因主要是在温度作用下土壤结合水分的分解蒸发与土壤盐分的吸湿吸附的交替作用。这也是形成所谓"土壤凝结水分"与"土壤水分呼吸"的根源。当温度升高时,土壤结合水分分解蒸发"呼出"水分,当温度降低时土壤盐分吸湿吸附,"吸入"大气水分,形成土壤与大气不对称水分交流。称质量实验表明:土壤水分的变化与空气温度的变化完全对应;有深层水分支持的土壤吸收大气水分的能力相对较差。极干旱地区土壤与大气水分的相互影响研究结果能为莫高窟珍贵文物的保护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57.
58.
59.
黄铁矿是重要的金属硫化物矿物,在多种矿床中均有产出,其标型特征对矿床成因、矿体空间分布等具有重要的指示意义.以扬子板块西缘攀西地区白草矿区黄铁矿为研究对象,利用矿相学、电子探针等分析方法来对比研究浸染状、致密块状、斑杂状、网脉状矿石中黄铁矿的标型元素特征.结果表明:白草矿区黄铁矿Fe、S平均含量(质量分数,下同)分别为... 相似文献
60.
城市人口实时分布与动态变化特征是城市规划与综合治理的重要依据。受数据获取手段的局限性,准确地获取城市人口的实时分布状况一直是技术瓶颈,而移动通讯技术的迅速普及为这一问题的解决提供了技术途径。本文基于移动通讯信令的连续轨迹数据,实现了城市精细尺度人口分布时空估算的方法流程,并以上海市为研究区,对城市人口分布特征及时空移动过程进行了量化分析。研究表明:① 在数据方面,基于移动通讯信令数据估算城市人口分布的方式样本覆盖广、时空精度高、时效性较强且支持时空尺度灵活多变的应用研究需求,能够定量地描述城市人口分布时空动态特征且能推算城市真实人口规模;② 在人口分布时空特征方面,上海市在全市尺度上,各时段人口空间分布较为稳定且差异较小,而在中心城区日间人口较夜间人口呈现更为显著的空间集聚特征;③ 在人口移动时空特征方面,城市功能承载区与其它区域之间人口移动很少,早晚高峰期各城市功能承载区之间人口移动均体现为中心城区与其它新城之间的移动,且2个方向移动人数较为平衡;各城市功能承载区内均有超过半数的人口全天仅在其所在城区内部活动。本文的研究成果可为上海城市规划、应急管理、交通出行等提供更精准的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