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3184篇 |
免费 | 1642篇 |
国内免费 | 916篇 |
专业分类
测绘学 | 631篇 |
大气科学 | 482篇 |
地球物理 | 623篇 |
地质学 | 2626篇 |
海洋学 | 583篇 |
天文学 | 20篇 |
综合类 | 292篇 |
自然地理 | 485篇 |
出版年
2025年 | 12篇 |
2024年 | 155篇 |
2023年 | 166篇 |
2022年 | 242篇 |
2021年 | 276篇 |
2020年 | 249篇 |
2019年 | 272篇 |
2018年 | 222篇 |
2017年 | 226篇 |
2016年 | 200篇 |
2015年 | 223篇 |
2014年 | 219篇 |
2013年 | 249篇 |
2012年 | 292篇 |
2011年 | 287篇 |
2010年 | 294篇 |
2009年 | 283篇 |
2008年 | 293篇 |
2007年 | 312篇 |
2006年 | 296篇 |
2005年 | 245篇 |
2004年 | 167篇 |
2003年 | 110篇 |
2002年 | 119篇 |
2001年 | 99篇 |
2000年 | 97篇 |
1999年 | 48篇 |
1998年 | 16篇 |
1997年 | 13篇 |
1996年 | 5篇 |
1994年 | 8篇 |
1993年 | 6篇 |
1992年 | 3篇 |
1990年 | 5篇 |
1989年 | 2篇 |
1988年 | 2篇 |
1987年 | 2篇 |
1986年 | 3篇 |
1985年 | 7篇 |
1984年 | 2篇 |
1983年 | 3篇 |
1982年 | 4篇 |
1979年 | 1篇 |
1977年 | 2篇 |
1958年 | 1篇 |
1957年 | 2篇 |
1954年 | 2篇 |
排序方式: 共有574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971.
Shale gas has currently attracted much attention during oil and gas exploration and development. Fractures in shale have an important influence on the enrichment and preservation of shale gas. This work studied the developmental period and formation mechanism of tectonic fractures in the Longmaxi Formation shale in the Dingshan area of ??southeastern Sichuan Basin based on extensive observations of outcrops and cores, rock acoustic emission (Kaiser) experiments, homogenization temperature of fracture fill inclusions, apatite fission track, thermal burial history. The research shows that the fracture types of the Longmaxi Formation include tectonic fractures, diagenetic fractures and horizontal slip fractures. The main types are tectonic high-angle shear and horizontal slip fractures, with small openings, large spacing, low densities, and high degrees of filling. Six dominant directions of the fractures after correction by plane included NWW, nearly SN, NNW, NEE, nearly EW and NW. The analysis of field fracture stage and fracture system of the borehole suggests that the fractures in the Longmaxi Formation could be paired with two sets of plane X-shaped conjugate shear fractures, i.e., profile X-shaped conjugate shear fractures and extension fractures. The combination of qualitative geological analysis and quantitative experimental testing techniques indicates that the tectonic fractures in the Longmaxi Formation have undergone three periods of tectonic movement, namely mid-late Yanshanian movement (82–71.1 Ma), late Yanshanian and middle Himalaya movements (71.1–22.3 Ma), and the late Himalayan movement (22.3–0 Ma). The middle-late period of the Yanshanian movement and end of the Yanshanian movement-middle period of the Himalayan movement were the main fracture-forming periods. The fractures were mostly filled with minerals, such as calcite and siliceous. The homogenization temperature of fracture fill inclusions was high, and the paleo-stress value was large; the tectonic movement from the late to present period was mainly a slight transformation and superposition of existing fractures and tectonic systems. Based on the principle of tectonic analysis and theory of geomechanics, we clarified the mechanism of the fractures in the Longmaxi Formation, and established the genetic model of the Longmaxi Formation. The research on the qualitative and quantitative techniques of the fracture-phase study could be effectively used to analyze the causes of the marine shale gas fractures in the Sichuan Basin. The research findings and results provide important references and technical support for further exploration and development of marine shale gas in South China. 相似文献
972.
甘肃白银厂矿田是我国著名的火山成因块状硫化物矿床产地,赋矿岩石主要为酸性火山岩(石英角斑岩和石英角斑凝灰岩)。文章通过对白银厂矿区酸性火山岩的岩相学和岩石地球化学特征研究,结果表明:1)岩石发生了低绿片岩相的变质作用,镜下可见明显的绢云母化、绿泥石化等蚀变作用,造成了岩石K、Ca、Na、Rb等活泼元素的迁移;2)岩石具有高硅、低钛、弱铝、贫镁,亏损高场强元素Nb、Ta,以及明显的Sr、P、Ti、Eu的负异常和Th、U、Pb正异常特征,表明本区酸性火山岩可能为下地壳基性岩重熔的产物,源区存在斜长石、磷灰石以及钛铁矿等矿物的残留,并且岩浆在演化过程中经历过围岩的混染与弱的分离结晶作用;3)结合北祁连的区域构造演化、岩浆活动以及本区火山岩的年代学资料,认为该酸性火山岩可能处于由岛弧向弧后盆地过渡的环境中。 相似文献
973.
徐家围子断陷位于松辽盆地北部,其深层中生代火石岭组为致密火山岩气藏,天然裂缝发育,地应力分布非均质性强。结合诱导裂缝法与井径崩落法进行单井现今地应力方向分析,利用声波测井法计算现今地应力大小的纵向分布。依据火石岭组构造顶底面图、火山岩相组及断层分布特征建立非均质三维地质模型;在动、静态岩石物理参数拟合校正的基础上,结合实验测试及已有研究成果,确定不同岩相组和断层岩石物理参数,建立三维力学模型;利用Ansys有限元数值模拟软件建立火石岭组三维数学模型并进行相关运算获得三维现今地应力分布模型。计算结果表明在火石岭组地层中,水平最大主应力方向主要为东西向,应力值范围在86~110 MPa;水平最小主应力方向主要为南北向,应力值范围在67~84 MPa。分析模拟结果可知火山岩相、断层和构造起伏三者对火石岭组现今地应力分布影响较大。其中水平主应力的方向主要受断层和近火山口相分布的影响,而水平主应力的大小则是受三者综合作用。在构造低部位,近火山口相组发育处,断层上盘及断层端部皆为主应力的集中区域。依据现今地应力研究成果可为徐家围子断陷下一步开发井网部署、压裂改造方案和水平井的设计以及注水管理提供重要指导。 相似文献
974.
离散元法基于非连续介质力学理论,尤其适用于砂土等离散介质体的数值模拟研究。利用岩土体离散元模拟软件MatDEM的二次开发功能,研发了砂土侧限压缩试验三维离散元模拟器。对三个不同级配砂土试样进行了侧限压缩试验,并且进行了与之相对应的数值模拟,通过分析对比试验结果与数值模拟结果验证了所开发模拟器的有效性。模拟结果表明:离散元法可以很好地反应砂土压缩过程中的配位数变化;每个模拟样品中,粒径较小的单元受到较大的平均压力,导致平均位移较大;数值计算结果的主要误差是由离散元颗粒自身的泊松比引起的。研究突破了常规土力学研究方法的局限性,为今后岩土工程离散元模拟研究提供了参考。 相似文献
975.
山东半岛漂浮铜藻和底栖铜藻气囊及生殖托的形态学比较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铜藻(Sargassum horneri)是主要分布于北太平洋西部的暖温带性海藻,是我国海藻场的重要组成物种之一,对于海洋环境、渔业资源具有重要支撑作用。除底栖生活外,铜藻可营漂浮生活。气囊和生殖托是铜藻适应漂浮生活的重要结构,但是二者与漂浮生活相适应的结构特点尚研究有限。本文对漂浮铜藻和底栖铜藻气囊、生殖托的数量以及主要形态学特征进行了统计学分析,结果显示:漂浮铜藻气囊体积显著小于底栖铜藻(P0.01),漂浮铜藻生殖托个数远少于底栖铜藻(P0.01),推测铜藻为了适应漂浮生境,其漂浮能力和有性生殖能力已经发生改变。 相似文献
976.
本研究建立了一个栉孔扇贝精巢组织细胞的原代培养体系,鉴定了原代细胞的功能基因表达特征。结果显示,原代培养体系中的精巢细胞以圆形细胞为主,直径为4~11μm,其在体外已存活9个月以上。使用栉孔扇贝vasa基因(生殖细胞标记基因)的地高辛RNA探针和原位杂交技术检测,约98%的原代细胞呈阳性。利用免疫组化技术鉴定了栉孔扇贝SCP3、KLF4、PIWI、C-MYC、SOX9和SOX17在这些细胞中的表达特征,发现这些靶蛋白在精巢原代细胞中的表达特征与栉孔扇贝精巢中的细胞定位基本一致。上述结果表明,本实验所获得的原代细胞以生殖细胞为主,它们保留了栉孔扇贝雄性生殖细胞原有的基因表达特征,可以用于贝类精子发生和性别相关的功能基因研究。 相似文献
977.
随着国家战略利益的拓展,国家对全球海洋环境预报保障的需求日益凸显。近年来,国家海洋环境预报中心研发并建立我国首个涵盖全球大洋的\"全球海洋数值预报系统\",该预报系统由MOM4全球海洋环流模式及三维变分同化系统组成。该系统的建立,实现了全球范围海洋环流预报业务全覆盖,为我国探索深海大洋环境的迫切需求提供有力保障,明显提升了我国海洋环境预报能力,体现了我国海洋数值预报技术的发展和进步。该系统的历史回报试验和业务化试运行结果表明其对全球海洋环境要素具有较好的预报能力,其预测结果已经在实际业务中得到了应用,在\"雪龙号\"极地遇险脱困、马航MH370失联飞机搜救等重大事件的预报保障任务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为我国实施海洋强国战略,推进实施\"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战略构想,应对海上突发事件、维护国家海洋权益等各个方面提供有力的科技支撑和保障,并成为我国全球海洋预报业务的重要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978.
大洋深部氧化还原环境与深部水体流通状况以及表层水体生产力密切相关。表层生产力与深部流通性变化影响着有机碳-呼吸CO2的转化及其在海洋-大气中的转移,最终与大气CO2分压(pCO2)变化密切相关。故探明大洋深部氧化还原环境的变化对于解决大气pCO2冰期旋回机制具有重要意义。本次研究以中国第31和32次南极科考获得的南极罗斯海柱状岩心ANT31-R23及表层样为研究材料。通过元素钙、钛,以及氧化还原敏感元素(RSE)锰、钼、镍、钴、镉的测试分析,以表层样中RSE与Ti的比值作为判断ANT31-R23孔中相应RSE富集程度的背景值。结果显示,Mn在沉积期均表现出富集,表明罗斯海深部在该孔沉积期为氧化环境。根据Mn在不同层位出现的富集峰识别出4次强氧化脉冲事件,可能由南大洋底层水流通性增强和/或生产力降低导致。4次氧化脉冲事件层位中Mo、Ni、Co的明显富集,是由于锰(氢)氧化物对其捕获或吸附所致。此外,推测分析认为罗斯海对冰期大气pCO2降低似乎没有明显贡献,但很可能对冰消期大气pCO2迅速升高起重要作用。然而这些有关南极罗斯海深部氧化还原环境与大气pCO2变化之间关联的推测,有待后续该孔精确年代模式的构建,方可进一步验证。 相似文献
979.
980.
山东荣成天鹅湖海草场大型底栖贝类时空分布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为了了解天鹅湖不同微生境条件下底栖贝类的群落结构及时空分布特征,于2013年12月至2014年11月,对天鹅湖矮大叶藻区、空白区、大叶藻区边缘及其内部的底栖贝类和环境特征进行了调查。共发现15种大型底栖贝类,隶属14科15属;贝类种类组成、分布密度、生物量以及物种多样性指数在4种生境中差异显著,但均无明显的季节变化。空白区域中贝类总密度和单位面积生物量最高,大叶藻区内部最低,但矮大叶藻区和大叶藻区内部多样性指数较高。大叶藻区内部的贝类以腹足类锈凹螺、日本月华螺、刺绣翼螺等刮食者为主,而双壳贝类则更倾向于选择无海草覆盖的空白区或者海草较为稀疏的草场边缘。综合分析表明,天鹅湖底栖贝类的分布和多样性受底质特征和海草覆盖影响最为显著,同时与水深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