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11篇
  免费   27篇
  国内免费   12篇
大气科学   8篇
地球物理   116篇
地质学   9篇
综合类   17篇
  2011年   2篇
  2010年   2篇
  2009年   2篇
  2006年   1篇
  2005年   2篇
  2004年   20篇
  2003年   31篇
  2002年   9篇
  2001年   7篇
  2000年   5篇
  1999年   11篇
  1998年   12篇
  1997年   8篇
  1996年   12篇
  1995年   10篇
  1994年   4篇
  1993年   2篇
  1992年   2篇
  1991年   2篇
  1989年   1篇
  1988年   1篇
  1979年   1篇
  1976年   1篇
  1959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5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41.
IntroductionUntilnow,manyobservationsandstudiesshowthatinacertainareasandduringacertainperiodmajorearthquakesfrequentlyocured...  相似文献   
142.
青藏高原东北缘所在的柴达木-祁连活动地块内的晚第四纪活动构造可以划分为主边界左旋剪切构造带、块内次级右旋剪切构造带和挤压会聚构造带等三种基本类型。在区域北东向构造应力作用下,块体发生了NE向的挤压缩短、顺时针方向的旋转和向SEE方向的挤出等构造变形。在块体内部形成了挤压推覆构造、次级剪切构造、剪切压扁构造和弧形挤出构造等四种典型的构造转换方式,实现不同方向与不同性质活动构造之间的转换平衡。  相似文献   
143.
地震孕育体源流变模型(二)——应变场及其应用.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在弹性包体理论的基础上,建立了流变介质包体模型理论的应变场的理论解,导出流变介质中的包体在任意一点产生的正应变、剪应变及体应变的粘弹性解析解,即正应变、剪应变和体应变的表达式. 通过计算三维粘弹性介质中球形硬包体与软包体在地面引起的体应变场的时空演化过程,得到了一些非常有意义的结果,即球形硬包体在地面产生的体应变随时间的变化曲线出现了特征不同的3个阶段(, , ),它与大量地形变资料出现的, , 阶段相似,而球形软包体却没有这个特征. 这些结果对地震前兆的形态特征、前兆的象限性、前兆时空演化的阶段性、短临前兆突发性以及前兆异常时间的地区性等的解释具有启示意义. 这为地震前兆物理模式的建立提供了理论基础,并将为实现地震的物理预测发挥作用.   相似文献   
144.
以表征区域地震活动强度背景的震级期望值作为单个地震事件的目标值,利用震级累积和C值随时间的变化分析地震活动相对平静现象,并给出其显著性检验. 文中还定量分析了平静异常与大震的关系,提出了利用核函数对大震发生时间进行概率外推的方法. 用上述方法对华北区的山西、张家口-渤海地震带的部分地区及新疆区域进行计算,显示该方法能够描述地震活动平静现象,并可合理地对未来大震发生时间进行概率外推估计.  相似文献   
145.
通过对实际资料的分析,作者发现,在0—70°N 地区北半球500mb 气候平均位势高度沿纬圈的平均值,不论冬夏,都可以很准确地用四参数来表示,其误差小于10位势米.对用三参数和二参数表示的情况也作了此较.最后还用三参数计算了逐月的气候平均情况和个别月份逐日的情况,并指出了某些特征.  相似文献   
146.
用球函数展开北半球地形的计算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通过计算,如取m≤36,n—m≤20,北半球地形一般可以相当精确地用球函数来表示.计算表明,除高纬度地区外,地形高度沿纬圈平均的相对误差都在0.33%以下.在计算过程中,作者还给出了检查错误的公式.对计算结果也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147.
本文初步总结了西北地区近十几年来地震综合预报的探索与进展。结果表明,在中长期趋势预测方面,对多数5级以上破坏性地震已具有测震学监测基础,综合预测结果基本上通过了统计检验;在短临预测方面仅对乌鲁木齐地区和兰州、银川、西安和武都范围以内发生的6 1/2级以上地震具有初步的监测基础。由19个震例获得以测震学资料为主的中长期趋势异常共73项,以地下水位、水氧、地电和地磁资料为主的短临异常共59项。本文概述了有关异常的特征和综合预报思路,讨论了有关问题和动向。  相似文献   
148.
用哈佛CMT目录和中国地震震源机制目录给出了地震矩张量元素Mrr的符号的空间分布。这种空间分布图像相当于Tanimoto等 ( 2 0 0 0 )的“地壳势能变化”的空间分布图像的一种简化形式 ,Mrr的符号代表了地震震源处的应力状态。之所以进行这种简化是因为在相当多的情况下 ,地震的震源或矩心深度难以测准 ,并且震源机制目录的完整性得不到保证。将Mrr的分布图像与中国大陆岩石层地块的分布图像进行对照 ,可以发现由Mrr标志的地块内部的应力状态具有相当的一致性。地块边缘处的应力状态与地块内部的应力状态不同 ,似乎表明地块本身具有一定的整体性 ,同时地块之间存在相对运动  相似文献   
149.
中国地壳运动速度场--GAMIT和GISPY解算结果比对   总被引:17,自引:9,他引:8  
采用"中国地壳运动观测网络"区域网1999、2001年的观测资料,利用GAMIT和GIPSY解出了测站位移速度值,并对这两种解算结果进行了对比分析.在920个观测站中,位移速度差东西、南北分量的平均值分别为(0.25±0.08) mm/a与(1.33±0.07) mm/a,服从(0.2,2.3)、(1.3,2.2)正态分布,两者无大系统差异,但大约2/3的测站速度差幅度在2~6 mm/a之间.导致速度场差异的原因可能是实现统一参考框架的误差和观测时间间隔不长对季节性地壳变动的放大作用等.  相似文献   
150.
Affinity between Palaeozoic Blocks of Xinjiang and Their Suturing Ages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The Kazakhstanian plate was near the Tarim, Sino-Korean and South China-Southeast Asian plates in the Middle-Late Cambrian and Late Ordovician, and approached the Siberian plate in the other periods of the Early Palaeozoic. The Hi and Toksun-Yamansu terranes had been split from the Tarim plate before the Middle Devonian and then went close to Angaraland in the late Early Permian. The Beishan area on the northeastern margin of the Tarim plate came close to Angaraland first in the early Early Permian. The suturing age between the Tarim and Ka-zakhstanian-Siberian plates is generally the same as that between the Turkey-Central Iran-Gangdise and South China-Southeast Asian plates. The suturing event took place in the early Early Permian, while the corresponding tectogeny occurred between the Early and Late Permian.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