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6399篇 |
免费 | 1324篇 |
国内免费 | 1883篇 |
专业分类
测绘学 | 783篇 |
大气科学 | 905篇 |
地球物理 | 1402篇 |
地质学 | 3792篇 |
海洋学 | 1030篇 |
天文学 | 269篇 |
综合类 | 645篇 |
自然地理 | 780篇 |
出版年
2024年 | 74篇 |
2023年 | 218篇 |
2022年 | 470篇 |
2021年 | 516篇 |
2020年 | 435篇 |
2019年 | 443篇 |
2018年 | 484篇 |
2017年 | 425篇 |
2016年 | 508篇 |
2015年 | 442篇 |
2014年 | 493篇 |
2013年 | 492篇 |
2012年 | 473篇 |
2011年 | 450篇 |
2010年 | 441篇 |
2009年 | 384篇 |
2008年 | 332篇 |
2007年 | 300篇 |
2006年 | 309篇 |
2005年 | 218篇 |
2004年 | 159篇 |
2003年 | 147篇 |
2002年 | 133篇 |
2001年 | 122篇 |
2000年 | 117篇 |
1999年 | 166篇 |
1998年 | 110篇 |
1997年 | 112篇 |
1996年 | 91篇 |
1995年 | 91篇 |
1994年 | 78篇 |
1993年 | 73篇 |
1992年 | 56篇 |
1991年 | 39篇 |
1990年 | 34篇 |
1989年 | 38篇 |
1988年 | 18篇 |
1987年 | 18篇 |
1986年 | 26篇 |
1985年 | 23篇 |
1984年 | 6篇 |
1983年 | 8篇 |
1982年 | 8篇 |
1981年 | 3篇 |
1980年 | 7篇 |
1979年 | 5篇 |
1978年 | 3篇 |
1965年 | 2篇 |
1958年 | 3篇 |
1954年 | 2篇 |
排序方式: 共有960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6 毫秒
931.
地质雷达在隧道检测中的应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隧道施工完成后用常规方法很难对衬砌质量做出系统评价,地质雷达利用超高频脉冲电磁波探测目标介质的介电常数,很容易掌握砼衬砌结构的厚度、衬砌周围回填及空隙情况,围岩断层裂隙构造情况等,为工程技术评价提供依据。文章以实例,介绍了利用地质雷达对隧道进行检测所使用的仪器、工作参数及地质雷达资料处理解释步骤,并通过对几幅典型雷达图像进行分析介绍了不同异常结构在雷达剖面上的反映。 相似文献
932.
顾行发 余涛 高军 田国良 王春梅 郑逢杰 李娟 董文 米晓飞 胡新礼 谢勇 孟庆岩 刘其悦 杨健 卫征 张周威 方莉 林英豪 高海亮 赵利民 郑利娟 刘苗 李玲玲 孙源 程洋 张雅洲 黄祥志 臧文乾 徐辉 吴俣 柳鹏 刘东晖 邓安健 《遥感学报》2016,20(5):807-826
为适应中国民用航天遥感从科学试验向业务服务模式转变,更好地探索、了解与解决应用需求与航天遥感系统对接等方面遇到的技术问题,促进航天遥感统筹协调可持续发展,中国适时于2004年成立了国家航天局航天遥感论证中心。10余年来,论证中心以航天遥感系统为研究对象,系统开展了面向应用的航天遥感科学论证概念、理论方法、技术工程与应用研究。本文是论证中心团队长期从事航天遥感科学论证研究与实践的系统总结,介绍了遥感论证初步认知、遥感论证关注问题、遥感论证理论体系与模型方法集、遥感论证能力建设及遥感论证实践等方面内容,给出了遥感论证定义并详细分析了研究范围和内容,提出了由知识维、进程维和逻辑维所组成的遥感论证作用域3维空间结构,指出社会发展加快和信息化水平提高,带动整个航天遥感数据信息链向更大规模、更短响应时间周期、更综合数据集成、更高数据质量、更加智能化方向发展,航天遥感系统将进入新的"智慧遥感"发展阶段。得益于十余年来中国民用航天快速发展,我们经历了风云三号新型载荷校飞、多角度多光谱偏振遥感器论证、环境星应用工程论证等实践,取得了多方面理论方法的突破,并应用到2030民用航天发展规划、高分辨率对地观测系统、国家自然灾害空间信息基础设施、国家民用空间基础设施中长期发展、2030中国综合地球观测系统规划等论证当中。经过不断实践,快速迭代,形成了遥感论证理论体系及相应的十大模型方法,包括遥感信息流模型、遥感信息特征模型、遥感信息应用模型、遥感信息量分析模型、遥感数据工程模型、航天遥感系统结构模型、航天遥感系统状态描述模型、航天遥感系统质量模型、航天遥感系统发展动力模型及能力体系模型。这些模型方法全面反映了航天遥感系统特征、结构、状态、发展动力、条件等,可广泛用于对航天遥感系统进行顶层设计、规划、考察、分析、评价、预测,并开展实践探索。 相似文献
933.
WANG Zixi SUN Fankai JIN Peihong CHEN Yingquan CHEN Jingwei DENG Peng YANG Guolin SUN Bainian 《《地质学报》英文版》2017,91(1):9-21
Well-preserved Ginkgo pollen organs are analyzed from the Middle Jurassic Xishanyao Formation of the Turpan–Hami Basin, Xinjiang Uygur Autonomous Region, northwestern China, and are described as a new species, Ginkgo hamiensis Z.X. Wang et B.N. Sun sp. nov. The immature male cones are cylindrical and catkin-like, with two longitudinal stripes on the stalk. The pollen sacs are shaped like a long oval with two pollen sacs fused together for each microsporophyll, and the microsporophyll tip is a triangular cystidium. The pollen grains are oblong or fusiform and monocolpate; both ends are blunt or sharp. By comparison with previously reported fossil records of Ginkgo plants, we determined that the current fossils are different from all other reported species; thus, the present fossil is referred to as a new species of Ginkgo. The reproductive organs of the Ginkgo fossils described herein can provide valuable information for the study of Ginkgo plants. Further, there are two probable evolutionary trends in the Ginkgo pollen cones. One trend is that the number of pollen sacs changed from three or four during the Jurassic and Cretaceous to two at the present day; the other is that the number of pollen sacs has remained two from the Middle Jurassic to the present day. In addition, the pollen cones described herein are similar to the pollen cones of the extant Ginkgo, which strongly indicates that the morphology of Ginkgo plants may have remained highly conserved over millions of years. 相似文献
934.
祁连山作为青藏高原的东北边界,是研究青藏高原隆升和扩展的重要区域,利用磷灰石裂变径迹分析反映的祁连山地区白垩纪以来阶段性隆升和扩展新认识对理解青藏高原的隆升过程有重要的意义。分别采自南祁连陆块、疏勒南山—拉脊山缝合带、中祁连陆块和北祁连缝合带22个样品的磷灰石裂变径迹年龄介于(124±11)Ma与(13±2)Ma之间,平均径迹长度介于(13.6±2.3)μm和(10.3±1.8)μm之间。时间-温度反演模拟结果表明祁连山地区至少经历了3个重要构造活动阶段:1)白垩纪早期((129±14)~(115±17)Ma)祁连山隆升,南祁连陆块和疏勒南山—拉脊山缝合带的冷却速率及剥蚀速率均较大,并且祁连山南部可能率先抬升而初步构成高原的东北边界;2)白垩纪中晚期—中新世((115±17)~(25±7)Ma)祁连山构造平静,南祁连陆块和疏勒南山—拉脊山缝合带冷却速率及剥蚀速率均较低;3)中新世以来祁连山由南向北逐渐扩展,构造活动强烈而最终形成盆-山构造地貌格局。祁连山白垩纪早期的快速冷却过程可能是受拉萨地块和羌塘地块碰撞的影响;中新世以来向北扩展则主要是受印度—欧亚板块碰撞的影响。 相似文献
935.
936.
随着断层面形貌测量、宇宙成因核素测年、物理和化学指标测定等一系列先进技术的发展, 已有大量的研究案例成功地从基岩断层面上提取了古地震信息, 基岩断层面在古地震研究方面的优势被不断发掘。然而, 沟谷等地表过程的侵蚀作用, 也会使得基岩断层面出露。这种非构造成因的断层面, 很容易与构造成因的断层面混淆, 却不记录古地震信息。已有的研究工作, 缺乏对这两种断层面出露方式的系统研究, 更缺少对适合于古地震研究的基岩断层面特征的归纳总结, 这将不利于在基岩区开展古地震研究工作。为了解决这一问题, 选取了山西地堑系的马家窑和南马庄两处基岩断层面, 采用小型无人机航测(s-UAV)结合陆基三维激光扫描(t-lidar)技术, 获取了基岩断层面高精度形貌及周围的三维地形数据, 将断层面形貌特征的定量分析结果与断层坎精细的地貌解译结合, 研究基岩断层面的不同暴露方式下的形貌特征。结果显示, 马家窑基岩断层面受沟谷侵蚀而逐渐暴露, 表面形貌呈现出连续平滑的特征, 不具有地震活动信息。南马庄基岩断层面的形貌显示出明显的阶跃式分带特征, 具有分段出露的特点。结合精细地貌解译的结果, 这种出露特征可能与周期性的地震活动有关, 并识别了两次同震倾滑位移量为3.1 m和3.3 m的古地震事件。最后, 本研究强调了在开展基岩断层面古地震研究时, 选择合适的研究地点的重要性, 对比了构造活动和地表侵蚀两种成因断层坎的特点, 提出了适合提取古地震信息的基岩断层面的特征和识别原则。
相似文献937.
秦岭—大巴山地区金属矿产成矿规律 总被引:9,自引:1,他引:9
秦岭—大巴山地区金属资源蕴藏丰富,成矿规律明显。剖析控矿条件,概括出优势金属资源的空间定位、成矿类型,归纳了成矿期,指明了小秦岭、熊耳山、伏牛山、汉(中)武(都)北(川)、凤(州)成(县)礼(县)、山(阳)柞(水)旬(阳)和商(南)洛(南)等七个成矿域,是查勘巨型或特大型矿产的地区。 相似文献
938.
Assessment of surface air warming in northeast China, with emphasis on the impacts of urbanization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Qingxiang Li Wei Li Peng Si Gao Xiaorong Wenjie Dong Phil Jones Jiayou Huang Lijuan Cao 《Theoretical and Applied Climatology》2010,99(3-4):469-478
Based on homogenized land surface air temperature (SAT) data (derived from China Homogenized Historical Temperature (CHHT) 1.0), the warming trends over Northeast China are detected in this paper, and the impacts of urban heat islands (UHIs) evaluated. Results show that this region is undergoing rapid warming: the trends of annual mean minimum temperature (MMIT), mean temperature (MT), and mean maximum temperature (MMAT) are 0.40 C decade?1, 0.32 C decade?1, and 0.23 C decade?1, respectively. Regional average temperature series built with these networks including and excluding “typical urban stations” are compared for the periods of 1954–2005. Although impacts of UHIs on the absolute annual and seasonal temperature are identified, UHI contributions to the long-term trends are less than 10% of the regional total warming during the period. The large warming trend during the period is due to a regime shift in around 1988, which accounted for about 51% of the regional warming. 相似文献
939.
火山活动与海侵影响下的典型湖相页岩有机质保存差异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黑色富有机质页岩是页岩油气生成和赋存的主要母体,是强还原环境水体的沉积产物,在其形成过程中,细菌硫酸盐还原作用(BSR)对水体环境影响明显,但BSR强度如何影响有机质的保存尚未得到关注。我国陆相湖盆富有机质泥页岩广泛发育,形成过程中常常伴随有火山活动或者海侵等事件,大量硫酸盐进入湖盆,改变水体的沉积环境,不同环境下BSR对黑色页岩有机质保存的影响明显不同。本次研究选取鄂尔多斯盆地延长组长7段页岩、松辽盆地青山口组和嫩江组页岩作为对象,同时与现代沉积物进行对比。研究表明,TOC与TS之间关系复杂,但细菌硫酸盐还原强度指数(SRI)与TOC呈现幂指数变化,且表现出两阶段变化的特征。当SRI大于1.375时,TOC整体偏低,指示了强硫酸盐还原作用消耗大量有机质;当SRI小于1.375时,TOC明显较高,指示了弱硫酸盐还原作用对有机质消耗相对较少,更有利于有机质保存。火山活动和海侵作用均向水体提供了大量硫酸盐,但对陆相湖盆页岩中有机质的保存影响不同。火山活动影响的长7段页岩SRI普遍小于1.375,BSR对有机质消耗相对弱,页岩TOC高。而受海侵影响的青山口组一段底部和嫩江组一段底部页岩SRI... 相似文献
940.
城市内涝灾害频发,对居民生命安全造成严重威胁,为提高城市内涝灾害受灾人口评估精度,提出一种更为精确的受灾人口评估方法。以哈尔滨市道里区为研究区,以城市内涝灾害受灾人口为研究对象,运用一、二维非恒定流为主控方程,构建城市内涝数值模拟模型,并结合受灾人口分布特点,综合构建基于土地利用的人口随时间变化的计算模型。实现在模拟内涝灾害影响范围基础上,利用受灾人口计算模型提取白天与夜晚受灾人口分布情况。结果表明:研究区在百年一遇降雨情景下,有25条街道会发生不同程度积水,积水深度范围值为0.10~1.42 m;此级别内涝灾害在白天11条街道受灾人口数量最大值达到3 500人,夜晚10条街道受灾人口数量最大值为720人。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