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971篇
  免费   245篇
  国内免费   322篇
测绘学   91篇
大气科学   161篇
地球物理   221篇
地质学   717篇
海洋学   123篇
天文学   40篇
综合类   82篇
自然地理   103篇
  2024年   6篇
  2023年   18篇
  2022年   58篇
  2021年   68篇
  2020年   51篇
  2019年   71篇
  2018年   62篇
  2017年   65篇
  2016年   68篇
  2015年   66篇
  2014年   54篇
  2013年   60篇
  2012年   70篇
  2011年   63篇
  2010年   65篇
  2009年   60篇
  2008年   63篇
  2007年   73篇
  2006年   40篇
  2005年   35篇
  2004年   52篇
  2003年   42篇
  2002年   65篇
  2001年   49篇
  2000年   37篇
  1999年   36篇
  1998年   19篇
  1997年   22篇
  1996年   17篇
  1995年   17篇
  1994年   17篇
  1993年   12篇
  1992年   6篇
  1991年   8篇
  1990年   5篇
  1989年   3篇
  1988年   3篇
  1987年   1篇
  1986年   1篇
  1985年   1篇
  1984年   1篇
  1983年   2篇
  1982年   2篇
  1981年   1篇
  1980年   2篇
  197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53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6 毫秒
511.
控制煤炭消费是应对大气污染问题的关键措施,但中国煤炭消费总量控制仍未分解与落实到地方层面。研究基于大气污染的约束分析,结合情景分析与数据回归,通过建立大气污染物与煤炭消费之间的量化关系,分析了2020、2030年全国及各省/市煤炭消费总量控制目标,初步设计了中国煤炭消费总量控制方案,提出2020和2030年全国煤炭消费量控制目标分别为40亿t和45亿t,各省则均按预测结果调整执行,汇总值分别为44亿t和50亿t,鉴于两者之间的差距在于国家统计口径考虑了重复因素的剔除,故采纳基于国家统计数据的分析结果。建议构建绿色经济发展用煤指标,适当提高电力耗煤的比例,为促进中国中长期煤炭资源的合理消费提供科技支撑。  相似文献   
512.
宁化—大田—惠安地壳构造与速度结构特征   总被引:5,自引:3,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福建地处欧亚大陆东南缘,新构造活动强烈,区内北东向断裂带异常发育,是华南震区中、强地震活动的频发区.为深入认识我国东南沿海地壳上地幔速度结构特征及其深部构造背景,福建省地震局联合中国地震局地球物理勘探中心于2010年至2012年在福建陆域实施由18次人工爆破、四条北西向原生纵测线和四条北东向集成纵测线构成的三维人工地震测深实验.本文对该实验中以北西-南东走向近似垂直穿过政和—海丰断裂的宁化—大田—惠安深地震测深测线数据进行处理解释,采用地震射线走时正演构建了该剖面二维地壳速度模型.结果显示,沿剖面地壳厚度由西向东逐渐减薄,其西北侧地壳厚约31.8km,东南侧地壳厚达28.4km.剖面上地壳P波速度从5.90km·s~(-1)逐渐增加至6.20km·s~(-1),上地壳厚度横向变化不大,厚度在16~17km左右,但是下地壳厚度由西向东减薄较为明显.地壳以政和—海丰断裂为界,东西两段具有明显不同的速度结构,呈西段速度偏低、东段速度较高的特性,且西段在上下地壳分界面下方存在一个低速层.研究表明,剖面不同区段呈现出的速度结构差异与该区大地构造单元的划分基本吻合,剖面解释结果和以往远震接收函数研究结果均印证了作为闽西南坳陷带和闽东火山断陷带分界线的政和—海丰断裂是一条切割至下地壳底部的深大断裂.  相似文献   
513.
基于作者提出的孕震断层多锁固段脆性破裂理论与相关预测方法,作者曾对于田地震区未来震情进行了前瞻性预测分析,给出了该地震区强(大)震事件的震级、震中经纬度、震源深度以及临界Benioff应变值四要素预测结果.将上述四要素预测结果与2014年2月12日新疆于田MS7.3级地震参数进行比较,表明:四要素预测值与实际值相差不大,对于田地震区的前瞻性中长期预测结果可信.此外,本文认为2008年新疆于田—策勒ML6.6级震群事件是2014年新疆于田7.3级地震发震的直接导火索.  相似文献   
514.
Scattering attenuation in short wavelengths has long been interesting to geophysicists. Ultrasonic coda waves, observed as the tail portion of ultrasonic wavetrains in laboratory ultrasonic measurements, are important for such studies where ultrasonic waves interact with small-scale random heterogeneities on a scale of micrometers, but often ignored as noises because of the contamination of boundary reflections from the side ends of a sample core. Numerical simulations with accurate absorbing boundary can provide insight into the effect of boundary reflections on coda waves in laboratory experiments. The simulation of wave propagation in digital and heterogeneous porous cores really challenges numerical techniques by digital image of poroelastic properties, numerical dispersion at high frequency and strong heterogeneity, and accurate absorbing boundary schemes at grazing incidence. To overcome these difficulties, we present a staggered-grid high-order finite-difference (FD) method of Biot’s poroelastic equations, with an arbitrary even-order (2L) accuracy to simulate ultrasonic wave propagation in digital porous cores with strong heterogeneity. An unsplit convolutional perfectly matched layer (CPML) absorbing boundary, which improves conventional PML methods at grazing incidence with less memory and better computational efficiency, is employed in the simulation to investigate the influence of boundary reflections on ultrasonic coda waves. Numerical experiments with saturated poroelastic media demonstrate that the 2L FD scheme with the CPML for ultrasonic wave propagation significantly improves stability conditions at strong heterogeneity and absorbing performance at grazing incidence. The boundary reflections from the artificial boundary surrounding the digital core decay fast with the increase of CPML thicknesses, almost disappearing at the CPML thickness of 15 grids. Comparisons of the resulting ultrasonic coda Q sc values between the numerical and experimental ultrasonic S waveforms for a cylindrical rock sample demonstrate that the boundary reflection may contribute around one-third of the ultrasonic coda attenuation observed in laboratory experiments.  相似文献   
515.
谢雄耀  王培  李永盛  牛建宏  覃晖 《岩土力学》2014,35(8):2314-2324
甬江沉管隧道位于甬江下游河湾处的软土地基上,地基承载力较低,使隧道发生了较大的沉降。此外,甬江严重的淤积及每天2.67 m的潮差对隧道的沉降产生了显著的影响。依据甬江沉管隧道运营期间16 a的沉降监测数据,结合地层条件、潮汐和清淤资料,对该条沉管隧道的长期沉降进行了分析,并提出了基于流-固耦合理论的有限元方法计算沉管隧道的长期沉降,计算结果与监测结果具有较好的一致性。此外,采用上述计算方法分析了影响沉管隧道沉降的3个主要因素(即地层条件、基槽淤积和回淤与清淤)对隧道运营期沉降的影响。分析表明,地层条件是影响沉管隧道沉降的主要因素,软土地基隧道沉降远大于其他地基。潮汐作用会使隧道沉降发生周期性变化,该变化约占隧道运营期沉降的4%~10%。淤积对隧道长期沉降影响显著,但定期清淤只能短时间减小隧道的沉降,使隧道沉降产生周期性变化。上述结论均可为相关工程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516.
Radio Frequency System on Chip(RFSoC)offers great potential for implementing a complete next generation signal processing system on a single board for radio ast...  相似文献   
517.
Mapstar软件作为河南省第二轮1∶10 000 DLG更新的基本操作软件具有强大的开放性。它在系统目录下提供了外部文件供用户编写外部命令,用户可以根据需要参考属性参数列表在该目录下编写*.ecl文件,达到属性统改的目的,实现工具条中不能实现的功能,从而为地形图的编制提供较大的便捷,提高地形图编制的效率。  相似文献   
518.
采用文献计量学方法,运用CiteSpace和TDA等引文分析及可视化工具,对国内外"社会—生态系统恢复力"相关研究论文进行分析。构建检索式,得到1900—2017年WOS(Web of Science)期刊论文共10 315篇,对研究态势及热点进行梳理和分析。结果发现,系统恢复力研究可归纳为5个基本理论问题,即内涵、变化诱因、空间尺度、研究对象及响应措施。自1973年提出,该理论发展了近45年,借助知识图谱分析发现,形成了三大研究主题领域:内涵与理论、诱因与方法、适应与管理。分析研究热点时序演化发现,近20年来,以气候变化为诱因、以生态系统为对象的研究形成了最为完备的理论和方法体系;近10年来,社区和城市尺度的研究发展迅速成为热点;近5年来,社会学习和知识传播等适应对策得到关注。深化对同质社会经济单元的研究,开展案例研究与实地观测、实验和建模方法的融合是未来研究的重点。  相似文献   
519.
Li  Shuangyang  Lai  Yuanming  Zhang  Mingyi  Pei  Wansheng  Zhang  Chen  Yu  Fan 《Acta Geotechnica》2019,14(4):1113-1128
Acta Geotechnica - In cold regions, frozen soil is common and causes various forms of frost damage to engineering projects, particularly canals constructed in seasonally frozen ground. The freezing...  相似文献   
520.
况顺达  姚智  刘沛 《贵州地质》2005,22(2):125-129
本文以贵州省喀斯特区为例,总结了地质灾害遥感调查的特点,喀斯特区地质灾害遥感调查的类型、影像特征及其识别标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