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3969篇 |
免费 | 1970篇 |
国内免费 | 1112篇 |
专业分类
测绘学 | 775篇 |
大气科学 | 534篇 |
地球物理 | 574篇 |
地质学 | 3526篇 |
海洋学 | 618篇 |
天文学 | 61篇 |
综合类 | 357篇 |
自然地理 | 606篇 |
出版年
2025年 | 8篇 |
2024年 | 164篇 |
2023年 | 205篇 |
2022年 | 292篇 |
2021年 | 336篇 |
2020年 | 290篇 |
2019年 | 293篇 |
2018年 | 291篇 |
2017年 | 270篇 |
2016年 | 280篇 |
2015年 | 293篇 |
2014年 | 278篇 |
2013年 | 350篇 |
2012年 | 358篇 |
2011年 | 349篇 |
2010年 | 357篇 |
2009年 | 348篇 |
2008年 | 333篇 |
2007年 | 344篇 |
2006年 | 315篇 |
2005年 | 289篇 |
2004年 | 219篇 |
2003年 | 151篇 |
2002年 | 181篇 |
2001年 | 170篇 |
2000年 | 148篇 |
1999年 | 59篇 |
1998年 | 13篇 |
1997年 | 8篇 |
1996年 | 7篇 |
1995年 | 2篇 |
1993年 | 6篇 |
1992年 | 3篇 |
1990年 | 6篇 |
1989年 | 2篇 |
1988年 | 3篇 |
1986年 | 5篇 |
1985年 | 3篇 |
1984年 | 3篇 |
1983年 | 2篇 |
1981年 | 2篇 |
1978年 | 2篇 |
1977年 | 2篇 |
1975年 | 1篇 |
1973年 | 1篇 |
1957年 | 1篇 |
1954年 | 2篇 |
1944年 | 2篇 |
1942年 | 1篇 |
1940年 | 1篇 |
排序方式: 共有705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11.
12.
东海捕虾桁拖网选择性能不佳,对渔业资源的保护和渔业的合理管理带来了负面的影响.刚性栅栏是实现拖网渔具种类选择性捕捞的主要装置,本文根据在吕四渔场开展刚性栅栏海上生产试验,结合SELECT模型分析不同栅条间距(15、20和25mm)的刚性栅栏对短吻舌鳎、小黄鱼和棘头梅童鱼的分隔效率.结果表明,随着栅条间距的增大,栅栏对鱼类的重量分隔率逐渐减小,分隔栅栏对鱼类的50%选择体长(L50S))逐渐增大;对于短吻舌鳎,个体接触分隔栅栏的概率可使用常数来表示,即接触概率与个体尺寸无关,接触概率在0.2-0.4之间,并随着栅条间距的增大而增大(不显著,P>0.05):对于小黄鱼和棘头梅童鱼,所有进入网囊的个体都将接触刚性栅栏;不同鱼类接触栅栏概率的显著差异说明不同鱼类在网囊中的不同行为习性. 相似文献
13.
壳聚糖酶高产菌株的筛选和发酵条件的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从采集的土样中分离到1株产壳聚糖酶能力较强的菌株OU01,并对OU01进行了16S rDNA序列、形态及生理生化鉴定分析。16S rDNA序列分析表明该菌属于微杆菌属;该菌的形态特征与生理生化鉴定结果表明该菌与Microbacteriumsp.的相似性最高;因此将其初步鉴定为微杆菌属(Microbacterium)。同时对该菌的发酵条件进行了初步研究:该菌的最适培养基组成为(g/L):chitosan 10,(NH4)2SO420,MgSO4.7H2O 1.3,K2HPO4.3H2O 1.4,Glucose 1,Yeast extract 3,NaCl 5,起始pH=6.30。最适发酵温度为30℃,最佳发酵时间为96 h,在上述最优条件下,该菌株产酶达到118 U/mL。Microbacteri-umsp.OU01菌株为壳聚糖酶的研究和应用提供了新的来源。 相似文献
14.
15.
西藏南部Cenomanian-Turonian缺氧事件:有机地球化学研究 总被引:13,自引:1,他引:13
基于藏南中白垩统Cenomanian-Turonian缺氧事件沉积的有机地球化学分析,对黑色页岩的有机质输入及其沉积环境进行了系统研究,并探讨了特征生物标志化合物与缺氧事件之间的关系。研究表明,缺氧层内高含量有机碳的黑色页岩与灰绿色页岩、泥灰岩构成二级旋回地层;有机质的母质输入以海洋生物的菌藻类为主。生物标志物与缺氧事件对应研究表明,Pr/Ph在剖面上的相对含量是判别氧化还原的良好指标,胡萝卜烷含 相似文献
16.
17.
18.
19.
全球变化条件下的土壤呼吸效应 总被引:52,自引:7,他引:52
土壤呼吸是陆地植物固定CO2尔后又释放CO2返回大气的主要途径,是与全球变化有关的一个重要过程。综述了全球变化下CO2浓度上升、全球增温、耕作方式的改变及氮沉降增加的土壤呼吸效应。大气CO2浓度的上升将增加土壤中CO2的释放通量,同时将促进土壤的碳吸存;在全球增温的情形下,土壤可能向大气中释放更多的CO2,传统的土地利用方式可能是引发温室气体CO2产生的重要原因,所有这些全球变化对土壤呼吸的作用具有不确定性。认为土壤碳库的碳储量增加并不能减缓21世纪大气CO2浓度的上升。据此讨论了该问题的对策并提出了今后土壤呼吸的一些研究方向。其中强调,尽管森林土壤碳固定能力有限,但植树造林、森林保护是一项缓解大气CO2上升的可行性对策;基于现有田间尺度CO2通量测定在不确定性方面的进展,今后应继续朝大尺度田间和模拟程序方面努力;着重回答全球变化条件下的土壤呼吸过程机理;区分土壤呼吸的不同来源以及弄清土壤呼吸黑箱系统中土壤微生物及土壤动物的功能。当然,土壤呼吸的测定方法尚有待改善。 相似文献
20.
滇西北衙金矿蚀变斑岩中的流体包裹体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位于爆破角砾岩筒边缘的接触带矿化斑岩中早期流体包裹体以CO2-H2O包裹体为主,而岩体内无或弱矿化斑岩中对应的流体包裹体以高盐度H2O-NaCl包裹体为主,反映来源于富碱岩浆的流体在它的早期阶段即分异出富碳相和盐水相,富碳相位于流体的外层,成矿元素主要在富碳相中迁移。因此,外接触带及其附近的围岩是成矿的有利部位。岩体内部蚀变岩石样品石英斑晶中的次生流体包裹体可大致划分为4个阶段。根据显微测温结果、形成温度和压力的估算及均一温度-盐度关系,结合H2O-NaCl体系P-T投影图,包裹体的4个阶段反映了环境条件的变化过程及相关的地质过程。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