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756篇
  免费   90篇
  国内免费   468篇
测绘学   55篇
大气科学   145篇
地球物理   790篇
地质学   639篇
海洋学   186篇
天文学   79篇
综合类   301篇
自然地理   119篇
  2024年   5篇
  2023年   13篇
  2022年   11篇
  2021年   10篇
  2020年   14篇
  2019年   13篇
  2018年   24篇
  2017年   5篇
  2016年   17篇
  2015年   12篇
  2014年   37篇
  2013年   19篇
  2012年   64篇
  2011年   95篇
  2010年   32篇
  2009年   55篇
  2008年   78篇
  2007年   105篇
  2006年   106篇
  2005年   106篇
  2004年   105篇
  2003年   100篇
  2002年   104篇
  2001年   119篇
  2000年   127篇
  1999年   53篇
  1998年   48篇
  1997年   85篇
  1996年   33篇
  1995年   44篇
  1994年   47篇
  1993年   61篇
  1992年   49篇
  1991年   70篇
  1990年   46篇
  1989年   61篇
  1988年   47篇
  1987年   29篇
  1986年   27篇
  1985年   46篇
  1984年   30篇
  1983年   12篇
  1982年   17篇
  1981年   14篇
  1980年   28篇
  1979年   5篇
  1947年   7篇
  1939年   7篇
  1926年   5篇
  1924年   4篇
排序方式: 共有231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81.
对高山地区地形降水率指标提出了一个简单的分析表达式。方程式的假设是;山区边界层内的水汽辐合近似等于降水量。对喜马拉雅山脉,安第斯山脉,加州的内华达山脉进行数值计算后得到近似实际的降水分布。特别在内华达山脉用二维降水模式模拟了几次风暴过程的降水分布。根据高山地区的模拟结果可推测:细微的微物理过程对降水分布的作用在高山比在小到中等高度山地要小。研究了地形降水量最大高度z_m并推导出钟形山脉的z_m分析表达式。推出的z_m和实测值相当一致。发现最大降水量高度z_m总是移向比最陡坡处要低的高度层。同时表明z_m存在一个上限值。这上限和山的高度无关,主要决定于水汽标定高度(moisture scale height)和对流层大气标定高度(tropospheric scale height)。在喜马拉雅山区,除了已观察到的两个最大降水量高度(分别位于山脚和约2—2.4公里高度处)外,理论上还预示存在第三个最大降水量高度。这个没有观察到的理论上最大值预言位于4公里高度。由于在那个高度上缺少足够的观察资料,即使存在也很难得到证实。  相似文献   
82.
引言赫姆洛矿床是一个产于太古宙变质碎屑岩、火山碎屑岩和火山岩层内的层状中等到局部高品位的Au—Mo矿床,位于安大略省马拉松以东的沿17号公路35公里处(图1,见下一篇文章图1)。矿床地层以具有广泛的角闪岩相片岩和非叶片状花岗变晶变质岩或花岗霏细岩变种为特征。金巨人矿床的主矿带和下矿带作为富Au、Mo、Ba、Sb、Hg、As、V和B的含微斜长石层,赋存在几个不同岩性的岩层中。  相似文献   
83.
84.
85.
86.
空间信息系统和规划信息系统和规划在过去的十年已经变得密不可分。战略性的城市和地区规划(包括土地利用和交通系统规划)需要设计一个专门的信息系统。这样的空间信息系统(融合了数据管理系统和模拟模型)在下列条件得到满足时会变成非常有效的规划工具。  相似文献   
87.
88.
由于FM-CW雷达硬件、信号处理以及多普勒偏振FM-CW雷达DARR可用性方面的进步,FM-CW对流层雷达领域可能出现新的突破。DARR具有很高的距离、多普勒速度和偏振分辨率。该雷达能获得每秒几厘米的多普勒分辨率,及每秒±9米的最大多普勒范围。使用两个直接安装在发射和接收天线中心馈电器后面的机械偏振器,工作时偏振角的范围在±90度之间。本文给出了实测的多普勒速度和测偏振反射率廓线。根据这些廓线对层状云降雨融化过程和雨滴谱进行了模拟和验证。  相似文献   
89.
90.
我们从轴向偶极源的电场响应出发导出了钻孔中同线供电电极与测量电极间互阻抗的公式,规定以适当的极限情况来描述激发极化(IP)效应和电进(EM)效应,用柯尔—柯尔公式模拟地层的极化,举例说明IP效应和EM效应间的相互作用.最后,当这种相互作用较小时,我们证明用从总响应中减去纯EM响应的方法近似“消除”EM耦合是合理的.然而,通常IP效应和EM效应是不可分离地缠结在一起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