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753篇
  免费   97篇
  国内免费   506篇
测绘学   65篇
大气科学   153篇
地球物理   737篇
地质学   691篇
海洋学   199篇
天文学   78篇
综合类   310篇
自然地理   123篇
  2024年   5篇
  2023年   16篇
  2022年   12篇
  2021年   13篇
  2020年   12篇
  2019年   15篇
  2018年   28篇
  2017年   9篇
  2016年   20篇
  2015年   19篇
  2014年   44篇
  2013年   30篇
  2012年   71篇
  2011年   111篇
  2010年   39篇
  2009年   58篇
  2008年   81篇
  2007年   109篇
  2006年   108篇
  2005年   111篇
  2004年   107篇
  2003年   102篇
  2002年   103篇
  2001年   119篇
  2000年   126篇
  1999年   48篇
  1998年   43篇
  1997年   77篇
  1996年   27篇
  1995年   38篇
  1994年   43篇
  1993年   59篇
  1992年   49篇
  1991年   70篇
  1990年   43篇
  1989年   60篇
  1988年   47篇
  1987年   28篇
  1986年   23篇
  1985年   43篇
  1984年   31篇
  1983年   12篇
  1982年   15篇
  1981年   13篇
  1980年   28篇
  1979年   5篇
  1947年   7篇
  1939年   7篇
  1926年   5篇
  1924年   4篇
排序方式: 共有235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21.
我们从轴向偶极源的电场响应出发导出了钻孔中同线供电电极与测量电极间互阻抗的公式,规定以适当的极限情况来描述激发极化(IP)效应和电进(EM)效应,用柯尔—柯尔公式模拟地层的极化,举例说明IP效应和EM效应间的相互作用.最后,当这种相互作用较小时,我们证明用从总响应中减去纯EM响应的方法近似“消除”EM耦合是合理的.然而,通常IP效应和EM效应是不可分离地缠结在一起的.  相似文献   
122.
123.
124.
125.
本文提出了冀东黑云母片麻岩—H2O系统在0.1一0.2GPa压力下熔融买验的相关系。其固相线温度分別为0.1GPa时762℃,0.2GPa时712℃。黑云母消失的温度分別为0.1GPa时787℃,0.2GPa时737℃,石英消失的温度分别为0.1GPa时837.℃,0.2GPa时787.℃。采用Burn-ham模型计算的在液相线温度下岩浆饱和水的含量分別为0.1GPa时3.8%与0.2GPa时5.8%。根据实验结果以及早前寒武纪时冀东陆壳的古地温可知,该区早前寒武纪角阿岩相岩石分布的地区广泛出现的混合岩化作用应主要归因于陆壳岩石(黑云母片麻岩等)的局部熔融作用。由实验结果以及现代冀东陆壳的地温可推知,壳内低速层可能不是由岩石局部熔融所引起,而是由岩石中含有隙间水流体引起。  相似文献   
126.
127.
128.
在世界大量的变质构造杂岩中,出现于高应变不连续狭窄面状构造带的糜棱岩,已有很多人给予描述,野外和室内,尤其是近来的实验研究走过了很长的历程,较好地认识了糜棱岩化作用的机制。虽然有人捉到过沿Singhbhum剪切带岩石的糜棱岩化作用,但几乎没有发表任何详细成果,这里描述的Baharagora糜棱岩位于Singbhum剪切带的东南端。在Baharag(?)ra地区,糜棱岩出现于不连续的带中,不同成分的岩石已遭受糜棱岩化,可以将它们分为石英质岩石、泥质岩(层状硅酸盐),斜长角闪岩,以及长英质或  相似文献   
129.
Dechr  A.  Mascle  G.  Lefort  P.  刘俊来 《世界地质》1991,(1)
沿喜马拉雅山带收集的野外资料促成对距今52m.y前后出现的碰撞作用其主要变形特点的确定,并容许作出应变与应力迹线图。碰撞之后立即出现的变形作用载于一系列印度特提斯边缘,出现在喜马拉雅较高地段的北端。在这里,早期F_1圆柱状褶皱的几何特点与运动线理解释了上三叠-上白垩Lamayuru复理石中NNE-SSW(N20E-N30(?))方向的主缩短作用。中新统擦痕断层面的分析表明至少在中新世以前这个带保持着同一挤压方向。但向南,在巨大的同变质剪切带(MCT-中部主逆冲带)中多数中新世汇聚现象多已消失,此处位于Higher Himalayan结晶岩与Lesser Himalaya之间。这里,运动  相似文献   
130.
Talwa.  P 张中杰 《世界地质》1991,10(1):195-196
作为卡罗里纳中南部植物灌溉水源的小型(0.5km~3)与不太深(最深处50m深)的Monti(?)ello水库。在1977年12月到1978年3月期间贮水。在贮水前约3年中,我们就监控了地震活动经历,贮水后也一直在监视之中。为了理解地震性质,我们进行了各种多计划研究,其中包括在密集地震台网上监铡地震、在观测井中监测水位以及制作水库及其周围地质与潜在区域图。这些研究在钻进到水库附近地震活动区内两口深井(1km深)中进行,研究结果如下: 贮水后,地震频度从贮水前每周一次事件的水平迅速增长到1978年早期的每天100多次,此高峰过后十年中,地震频度逐渐减少到稍大于贮水前的水平。地震为浅源(<5km)、低强度(M<3.0)的、并局限于水库正下方及其附近的不连续区域。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