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236篇
  免费   446篇
  国内免费   697篇
测绘学   358篇
大气科学   368篇
地球物理   452篇
地质学   1076篇
海洋学   484篇
天文学   59篇
综合类   267篇
自然地理   315篇
  2024年   18篇
  2023年   45篇
  2022年   147篇
  2021年   150篇
  2020年   154篇
  2019年   179篇
  2018年   163篇
  2017年   128篇
  2016年   164篇
  2015年   170篇
  2014年   163篇
  2013年   146篇
  2012年   143篇
  2011年   212篇
  2010年   185篇
  2009年   164篇
  2008年   151篇
  2007年   136篇
  2006年   115篇
  2005年   94篇
  2004年   80篇
  2003年   64篇
  2002年   60篇
  2001年   49篇
  2000年   41篇
  1999年   47篇
  1998年   42篇
  1997年   27篇
  1996年   28篇
  1995年   17篇
  1994年   12篇
  1993年   15篇
  1992年   20篇
  1991年   12篇
  1990年   6篇
  1989年   5篇
  1988年   9篇
  1987年   5篇
  1986年   7篇
  1985年   2篇
  1984年   1篇
  1981年   1篇
  1958年   1篇
  195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37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981.
基于测量结构水下光纤应变获取冰力的方法首次应用于渤海JZ20-2NW加锥导管架平台,该方法方便进行零点标定,可获取结构总冰力的绝对信息(包括均值和波动值)。首先介绍了JZ20-2NW平台的现场监测系统,主要包括结构水下应变响应记录冰力信息,甲板上部视频记录同步冰情(冰厚、冰速和来冰方向)信息和拾振器记录结构冰振响应;重点分析了由测点应变向结构总冰力的转化方法,并对总冰力进行了初步分析。将无量纲化实测冰力与5种典型冰力计算模型进行了比较,分析结果表明,锥体宽度与海冰厚度比值(简称"宽厚比")对冰力大小及变化起决定作用。  相似文献   
982.
利用Jason-2同期观测的GDR数据对Saral/AltiKa观测的有效波高、后向散射系数、电离层延迟、对流层延迟等参数进行对比分析,发现各参数存在不同程度的差异,并在文中对差异原因进行了讨论分析。计算了Saral/AltiKa卫星升轨与降轨间的交叉点海面高差异,结果表明,其交叉点差值为(1.22±65.00)mm,与同期Jason-2的交叉点海面高差异(0.25±58.60)mm相当,同时计算Saral/AltiKa和Jason-2之间的交叉点海面高差异进行星间交叉定标,发现存在(-58.64±66.53)mm的交叉点不符值,研究结果与国外定标场的绝对定标结果一致。  相似文献   
983.
给出一种利用测定圆管对流换热温度场求解湍流流体热物性参数的方法。根据边界层理论,对管内湍流强制对流换热控制方程组进行简化,并通过考虑湍流运输中的密度脉动,对传统的混合长度湍流模型进行改进,基于该计算模型求解圆管湍流模型的温度场。采用Levenberg-Marquardt方法通过测量温度场反演了湍流对流换热控制方程中的黏度系数。结果表明,利用反问题方法通过测定温度场反演湍流流动流体的热物性参数具有可行性,精确度较高。  相似文献   
984.
??о?GM(1,1)???????????????????????????????????????GM(1,1)????????????????Σ?????3′?л???????????????????????????????????RnGM???????????????RnGM????????е????????????GM(1,1)????????????б????????????RnGM???н????????????????????  相似文献   
985.
基于2012年7月对东海的调查,剖析了其水体中各形态碳(pCO2、DIC、DOC、POC)的区域分布特征,估算了海-气界面CO2的交换通量(FCO2),探讨了影响其交换的主要因素,在此基础上,结合历史资料初步分析了近十几年来该海域海-气界面CO2交换通量的变化趋势。结果表明,2012年7月长江口邻近海域相对南部陆架区具有较低的DIC浓度,而DOC与POC的浓度相对较高。调查区域表层水pCO2变化范围为96.28~577.7μatm(1atm为101 325Pa),平均值为297.6μatm,低值区出现在长江冲淡水区(30°~33°N,123°~125°E),高值区主要分布在东海陆架的南部区域。表层水pCO2主要受控于长江冲淡水的输入和混合(盐度)、台湾暖流以及生物生产等。调查海域2012年7月海-气FCO2平均为(-6.410±7.486)mmol/(m2·d),表现东海在夏季是大气CO2的汇区,区域碳汇强度由强到弱依次为:长江冲淡水区(CDW)、黄东海混合水区(YEMW)、陆架咸淡水混合区(SMW)、近岸上升流区(CUW)和台湾暖流区(TWCW),东海夏季每日吸收大气CO2(以C计)约(18.3±19.8)kt。结合历史资料分析发现,近十几年来东海夏季碳汇强度有增强趋势,CDW区的海-气界面CO2通量平均年增速为-0.814mmol/(m2·d),即海水吸收大气二氧化碳每年增加约54.6kt,是夏季东海碳汇增加的最主要贡献者。  相似文献   
986.
平邑县矿产资源开发远程监控系统建设是平邑县在科技管矿方面迈出的重要一步。该文论述了矿产资源开发远程监控系统的设计架构、系统的作用和特点、子系统的建设,为实现国土资源管理部门对矿山的全方位监管和矿政管理信息化的建设提供了有效的解决方案。  相似文献   
987.
在实验室条件下研究半叶马尾藻对不同浓度N、P以及不同化合态N的吸收速率。结果显示:不同浓度N、P下,半叶马尾藻对N、P的吸收速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半叶马尾藻对N、P的吸收速率随N、P浓度的升高而增加,最大吸收速率出现在N为200μmol/L、P为20μmol/L时,分别为2.397和0.229μmol·g-1·h-1;不同氮磷比条件下,半叶马尾藻对N、P的最大吸收速率出现在氮磷比为10时,在氮磷比为1~30范围内,氮磷比对半叶马尾藻吸收N、P速率的影响有统计学意义(P0.05);不同化合态N对半叶马尾藻吸收N、P速率的影响有统计学意义(P0.05),当NH4+-N和NO3--N共存时,半叶马尾藻对这2种化合态氮可同时吸收利用,各处理组间,对总无机N的吸收速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c(NO3--N)/c(NH4+-N)为2∶1和1∶2处有两个峰值,分别为2.036、1.862μmol·g-1·h-1,对P的最大吸收速率均出现在c(NO3--N)/c(NH4+-N)值为2∶1时,为0.206μmol·g-1·h-1。因此,在粤西沿海半叶马尾藻在消除养殖水域营养盐、防治海水富营养化方面有很大优势。  相似文献   
988.
楚彬  范东明  刘波  秦宁 《测绘工程》2014,23(9):17-20
EIV(error-in-variables)模型同时考虑观测向量和系数矩阵的误差,自提出以来便得到广泛应用。目前针对EIV模型的整体最小二乘解法(TLS)假设观测值仅含有偶然误差,当观测值存在粗差时其解并不是最优的。文中通过选定合适的权函数,结合加权整体最小二乘迭代算法,导出基于EIV模型的稳健整体最小二乘迭代解法(RTLS)。线性拟合实验表明,文中方法能对粗差进行定位,且估计量受粗差影响较小,具有稳健性。  相似文献   
989.
徕卡新型全站仪TS 30的测评和开发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介绍了徕卡新型TS 30全站仪的卓越性能、测距精度分析和机载程序开发平台GeoC^++,结合工程实践开发了地铁自动变形监测的机载应用程序。  相似文献   
990.
Although it is well known that coseismic gravity changes take place during an earthquake, previous research has not yielded convincing evidence demonstrating that significant gravity changes occur before large earthquakes. Furthermore, even if we suspect that gravity changes occur before large earthquakes, we have yet to demonstrate how to consistently observe these changes for useful earthquake forecast that would bring benefits to society. We analyzed ground gravity survey data obtained in 1998, 2000, 2002, and 2005 at stations of the Crustal Movement Observation Network of China (CMONOC) and examined gravity changes be-fore the occurrence of nine large (Ms≥6.8) earthquakes that ruptured within or near mainland China and Taiwan from November 2001 to August 2008. Results from this analysis show that significant gravity changes occurred across a large region before each of these nine large earthquakes, and these changes were detected by repeated ground gravity surveys through CMONOC. Although these gravity changes were significant, more research is needed to investigate whether these gravity changes could be viewed as precursors of large earthquakes. Limitations and uncertainties in the data include sparseness of the gravity monitoring network, long time intervals between consecutive gravity surveys, inevitable measurement errors, hydrological effects on gravity, and effects of vertical crustal movements on gravity. Based on these observations, we make several recommendations about possible future direc-tions in earthquake-related research using gravity monitoring data.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