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6012篇 |
免费 | 2283篇 |
国内免费 | 1234篇 |
专业分类
测绘学 | 919篇 |
大气科学 | 862篇 |
地球物理 | 1328篇 |
地质学 | 4142篇 |
海洋学 | 852篇 |
天文学 | 182篇 |
综合类 | 587篇 |
自然地理 | 657篇 |
出版年
2025年 | 11篇 |
2024年 | 170篇 |
2023年 | 224篇 |
2022年 | 330篇 |
2021年 | 378篇 |
2020年 | 312篇 |
2019年 | 364篇 |
2018年 | 381篇 |
2017年 | 376篇 |
2016年 | 391篇 |
2015年 | 376篇 |
2014年 | 389篇 |
2013年 | 471篇 |
2012年 | 494篇 |
2011年 | 492篇 |
2010年 | 458篇 |
2009年 | 433篇 |
2008年 | 454篇 |
2007年 | 399篇 |
2006年 | 406篇 |
2005年 | 303篇 |
2004年 | 228篇 |
2003年 | 242篇 |
2002年 | 313篇 |
2001年 | 294篇 |
2000年 | 193篇 |
1999年 | 162篇 |
1998年 | 77篇 |
1997年 | 75篇 |
1996年 | 62篇 |
1995年 | 57篇 |
1994年 | 32篇 |
1993年 | 43篇 |
1992年 | 27篇 |
1991年 | 26篇 |
1990年 | 19篇 |
1989年 | 15篇 |
1988年 | 11篇 |
1987年 | 5篇 |
1986年 | 7篇 |
1985年 | 3篇 |
1984年 | 2篇 |
1981年 | 2篇 |
1980年 | 2篇 |
1979年 | 4篇 |
1969年 | 4篇 |
1964年 | 1篇 |
1958年 | 3篇 |
1957年 | 3篇 |
1954年 | 1篇 |
排序方式: 共有952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71.
通过PCR结合变性梯度凝胶电泳(DGGE)技术对从南极长城站附近表层土壤样品中获得16SrDNA序列特征片段V3区序列进行分离。对其中的主要12条DGGE条带进行胶回收,获得的DNA片段经测序以及计算机比对分析发现,它们分别属于β、γ、δ-变形细菌(Proteobac-teria)、噬纤维菌-屈挠杆菌-拟杆菌(Cytophaga-Flexibacter-Bacteroides,CFB)群细菌、放线细菌(Actinobacteria)、蓝细菌属(Cyanobacteria)、酸杆菌属(Acidobacteria)和绿屈挠菌属(Chlo-roflexi)等系统分类群。南极表层土壤样品中的大部分16S rDNA序列与从其他土壤或沉积物样品中直接获得的序列相似性较高(93%-100%)。 相似文献
72.
中国长江流域洪涝灾害和持续性暴雨的发生特征及成因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主要综述了最近关于中国长江流域洪涝灾害和持续性暴雨发生特征和成因的研究。表明:长江流域洪涝灾害和持续性暴雨的发生频率非常高,并给经济造成了严重损失,长江流域洪涝灾害发生不仅具有准两年周期的年际变化,而且具有明显的年代际变化,从1977年之后,长江流域洪涝灾害和持续性暴雨增多;并且,表明了无论是长江中、下游地区或是长江上游的川东地区持续性暴雨都是在"鞍"型大尺度环流系统的配置下发生,这是由于这种大尺度环流系统的配置不仅利于水汽输送到长江中、下游地区或上游的川东地区,而且利于在"鞍"型中心地区产生垂直对流不稳定,从而引起暴雨中尺度系统的发展。此外,还综述了长江流域洪涝灾害和持续性暴雨发生的成因的研究,这些研究表明了长江流域洪涝灾害和持续性暴雨发生的年际和年代际变化是与大气-海洋-陆面耦合的东亚季风气候系统的变异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73.
台风“海棠”的螺旋雨带结构及特征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利用中尺度数值模式WRF对2005年7月19—20日台风"海棠"登陆前后螺旋雨带的结构及特征进行了模拟和诊断分析。结果表明,本次台风造成的沿海暴雨与主次两条雨带活动有关。主雨带是涡旋Rossby波激发的螺旋雨带,与850 hPa正涡度带有很好的对应关系,降水强度大,辐合层次低,处在温度和切向风速梯度最大处。次雨带辐合层次相对较高,最大温度梯度和相当位温梯度发生在700 hPa以上,无明显切向风梯度配合,其发展主要与台风中心附近的阶梯状相当位温锋区有关。当台风中雨带合并时,易造成降水增幅。台风登陆前后存在螺旋雨带的断裂现象,台风中心西侧及西北侧的中低层的辐散流场使高层的气旋性流场出现和加强,台风在高层的气旋性环流与西部低压结合,使台风西部产生辐合,引起螺旋雨带的断裂,当高层的低压形成明显的气旋式切变时,也可使切变下方螺旋雨带断裂。 相似文献
74.
本文使用文献计量学中的引文分析方法,以《干旱区地理》为调查样本进行了统计分析。《干旱地理》1985-1994年共版43期,刊登论文558篇,其中附有引文的论文436篇,引文2766条。 相似文献
75.
中亚巴尔喀什成矿带晚古生代岩浆活动与斑岩铜矿成矿时代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巴尔喀什成矿带是中亚成矿域重要的晚古生代斑岩铜钼成矿带。通过该成矿带科翁腊德、博尔雷和阿克斗卡地区与斑岩铜成矿作用密切相关的花岗斑岩类岩体锆石SHRIMP U-Pb定年,主量、稀土和微量元素地球化学,Sr、Nd同位素示踪分析,进一步厘定了斑岩铜成矿作用的时代,并推测了板块构造环境。斑岩铜成矿时代分为两期:早期约为327 Ma,形成科翁腊德和阿克斗卡超大型斑岩铜矿床;晚期约为316 Ma,形成博尔雷大型斑岩铜矿床。与成矿有关的斑岩类主要为高钾钙碱性系列花岗岩,可能为火山岛弧环境,部分具有埃达克岩特征和经典岛弧花岗岩类特征。斑岩类εSr(t)和εNd(t)的变化范围分别为-6.35~34.03和-0.46~5.53。其中,科翁腊德-博尔雷地区斑岩类来源于亏损地幔与大陆地壳表层物质(老地壳物质)的显著混染作用,而阿克斗卡地区斑岩类直接来自于亏损地幔。将巴尔喀什成矿带与我国西准噶尔成矿带进行了对比,认为可能属于同一个晚古生代斑岩铜钼成矿带。 相似文献
76.
77.
激光探针等离子体质谱同时测定锆石微区铀—铅年龄及微量元素 总被引:17,自引:2,他引:17
建立了一种利用激光探针等离子体质谱技术同时原位测定锆石Pb-Pb及Pb-U年龄和25个微量元素的快速分析方法。P的检出限为14μg/g,Sc的检出限为3μg/g,Rb、Nb、Ba稀土元素Nd、Gd、Dy、Er及Yb的检出限为0.1 ̄0.3μg/g,Pb的检出限0.5μg/g,其它稀土元素及Sr、y、Hf、Ta、Th和U的检出限为10 ̄90ng/g。方法对绝大多数微量元素的相对标准偏差为5 ̄15%; 相似文献
78.
79.
文章首先对GIS中5种常用的空间插值方法原理进行了详细阐述,采用交叉验证法来对比分析不同插值方法的精度。应用反距离权重法、克里金法、自然邻域法、样条函数法、趋势面法5种常用的空间插值方法对兖矿集团济三煤矿1308工作面开采沉陷预计数据进行插值,对比分析了各种插值方法的精度,并对插值的误差影响因素进行了实验分析。结果表明:5种常用的空间插值方法中,克里金插值和样条函数插值精度最高,自然邻域插值和反距离权重插值精度居中,趋势面插值精度最低;对插值结果造成影响的因素与沉陷预计点的数量和密度有关,沉陷预计点的密度越大、数量越多,空间插值结果的精度就越高。研究成果可为矿山开采沉陷预计插值方法的选取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80.
在凸度量空间中,利用新的解析法,征明了由集合序列{On}产生的在多值渐近拟非扩张映象下的新的带误差的lshikawa迭代序列的收敛性。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