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2014篇 |
免费 | 449篇 |
国内免费 | 750篇 |
专业分类
测绘学 | 348篇 |
大气科学 | 345篇 |
地球物理 | 320篇 |
地质学 | 1450篇 |
海洋学 | 258篇 |
天文学 | 16篇 |
综合类 | 174篇 |
自然地理 | 302篇 |
出版年
2024年 | 21篇 |
2023年 | 65篇 |
2022年 | 171篇 |
2021年 | 179篇 |
2020年 | 117篇 |
2019年 | 138篇 |
2018年 | 146篇 |
2017年 | 129篇 |
2016年 | 140篇 |
2015年 | 147篇 |
2014年 | 130篇 |
2013年 | 176篇 |
2012年 | 155篇 |
2011年 | 170篇 |
2010年 | 155篇 |
2009年 | 164篇 |
2008年 | 164篇 |
2007年 | 145篇 |
2006年 | 141篇 |
2005年 | 118篇 |
2004年 | 108篇 |
2003年 | 67篇 |
2002年 | 65篇 |
2001年 | 51篇 |
2000年 | 49篇 |
1999年 | 28篇 |
1998年 | 15篇 |
1997年 | 6篇 |
1996年 | 2篇 |
1995年 | 7篇 |
1994年 | 4篇 |
1993年 | 6篇 |
1992年 | 8篇 |
1991年 | 7篇 |
1990年 | 2篇 |
1989年 | 2篇 |
1988年 | 1篇 |
1987年 | 3篇 |
1986年 | 3篇 |
1984年 | 1篇 |
1978年 | 4篇 |
1976年 | 2篇 |
1954年 | 1篇 |
排序方式: 共有321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1 毫秒
961.
客户数据库更新就是利用新版基础地理数据库中更新变化的要素信息,对客户数据库进行相应的级联更新,以使其具有良好现势性的过程。现有研究大多侧重于基础地理数据库更新信息的分发与提供,而没有充分考虑语义差异环境下如何高效实施客户数据库更新的具体问题。针对此,该文概括了基础地理数据库与其客户数据库之间潜在的各种语义差异;从实施效率、数据完备性、一致性、正确性等方面,分析描述了语义差异给更新实施过程带来的不利影响;最后依据语义映射和转换理论,提出了由语义匹配、变化提取、更新集成3种基本操作组成的更新实施模型,并阐述了3种基本操作的执行策略和关键环节。 相似文献
962.
2016年11月大气环流和天气分析 总被引:1,自引:2,他引:1
2016年11月大气环流特征如下,北半球极涡呈双极型分布;欧亚中高纬乌拉尔山地区为一高压脊控制,西西伯利亚地区为一较强横槽,我国中高纬纬向环流较平直,处于宽广的位势高度负距平区,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位置偏西偏强,南支槽平均位置位于90°E 附近。11月全国平均降水量30.6 mm,较常年同期(19 mm)偏多61%,共出现4次较强降水过程;江南及华南地区雨日多雨量大。全国有14站发生了极端连续降水日数事件,71站日降水量超过当地11月历史同期极大值。11月全国平均气温为2.9℃,与常年同期持平。共有4次较强冷空气过程,造成我国180站发生了极端日降温事件,其中30站日降温突破历史极值。11月出现4次大范围严重雾 霾天气过程。此外,西北太平洋和菲律宾南海有三个台风生成,对我国影响较小。 相似文献
964.
三峡地区更新世滑坡与断裂活动、气候变化关系的再认识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滑坡是三峡地区主要的地质灾害之一.三峡地区滑坡形成及发展的阶段性与新构造活动密切相关,与气候的冷暖变化也有密切关系.在系统收集三峡地区断裂活动同位素测试年龄的基础上,做出了断裂活动的年龄分布直方图.与滑坡年代分布对比发现,断裂活跃峰期与滑坡活跃峰期相间分布,后者明显滞后于前者;与气候期对比发现,断裂活跃期多对应于气候的由暖转冷阶段.综合分析表明,断裂活跃峰期的构造活动主要为后期滑坡的发生准备了充分的条件,而暖湿气候环境的强降水及地震活动,则是触发滑坡发生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965.
典型红壤丘陵区土地利用空间优化配置 总被引:21,自引:0,他引:21
选择具有红壤丘陵区典型特征的江西省泰和县千烟洲为研究区域,在分析当前土地利用结构并进行土地适宜性评价的基础上,依据2000年千烟洲试验站研究数据及农户调查资料,将GIS技术与线性规划模型有效地耦合起来,探讨实现典型红壤丘陵区各种具有特定数量、质量的农用土地资源在空间上最优配置的方法与技术。结果表明,优化方案从现状中牧业短缺的粮、果、林结构转化为较为完善的粮、果、牧、林结构,耕地资源利用结构也由重水轻旱、粮作为主、经作为辅的传统生产模式,转变为粮-经-饲并举的三元优化配置结构;同时,由果业和畜牧业共同支撑的优化方案的经济效益明显优于现状,在经济上更具稳定性和可持续性。 相似文献
966.
在全球快速城市化背景下,城市成为经济高速发展、人类活动高度集中、人地相互作用最强烈的区域,人工环境下“第二自然格局”的形成以及剧烈的城市土地利用/覆被变化效应使得城市自然地理学在城市复杂系统的研究中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应用价值。本文通过对城市自然地理学的缘起、学科发展的综合分析,从学科理论体系、研究内容以及前沿发展领域等方面进行了论述,以期丰富和深化城市自然地理学研究内容,并进一步推动城市自然地理学的研究和发展。未来,城市自然地理学的研究应从以下方面开展:①关注基础理论研究,深化学科理论体系;②发展多学科的交叉视角,深化城市地表系统多要素变化研究;③聚焦城市自然—人文复杂系统,揭示自然和人文多要素间耦合机理及驱动机制;④拓宽城市服务应用领域的研究,提供城市可持续发展的多目标决策。 相似文献
967.
通过对巴丹吉林查格勒布鲁剖面时代上属MIS3晚期的地层层位(CGS3a层段)中14种微量元素的分析发现:除Co、Ba含量呈相反变化外,P、V、Cr、Mn、Ni、Zn、Pb、Y、Zr、Nb、Cu和As含量在风成沙丘砂中基本上表现为谷值,而在不同层位沙丘砂上覆的湖相中则相对为峰,构成与沉积旋回相应的元素变化旋回。元素在沙丘砂中呈现的谷值,主要揭示了干冷气候条件下东亚冬季风的侵蚀、搬运和堆积作用;在湖相中的相对富集,则与东亚夏季风盛行时暖湿气候背景下该地所处的特殊洼地地貌位置有关。元素旋回实际上代表的是东亚冬夏季风的气候变化旋回。分析结果显示:MIS3晚期剖面所在地至少经历了5次冬夏季风交替变化的气候旋回,反映了该时期我国沙漠地区的千年尺度气候变化。 相似文献
968.
2004年春夏季两次沙尘暴期间地面气象要素变化特征对比分析 总被引:3,自引:2,他引:3
用沙尘暴自动观测系统记录的每分钟地面气象要素,分析了2004年3月28日和7月12日发生在甘肃酒泉的两次沙尘暴过境时地面微气象要素的变化特征。结果表明:①两次沙尘暴发生前地面湿度都较小,气压较低,但是在临近发生时地面气压会猛增,接着维持一段时间的相对稳定状态,但春季沙尘暴过程这个时间更长;沙尘暴即将结束时地面气压再次大幅增加。②沙尘暴发生前气温偏高,结束后较短时间气温会出现急剧下降;春季沙尘暴期间0 cm地温和气温的变化趋势比较一致,但是5 cm地温的变化趋势与气温变化差别较大;夏季沙尘暴过程中0 cm、5 cm地温的变化趋势与气温变化趋势都比较一致。③由于下垫面性质的差异,春季发生的这次沙尘暴地面水平风速明显比同年夏季发生的沙尘暴大,但水平能见度却比夏季发生的沙尘暴好。 相似文献
969.
970.
螺旋度在一次夏季强沙尘暴中的分析应用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在分析2005年7月16—17日甘肃省河西走廊区域性强沙尘暴发生的气候背景及环流特征的基础上,将Tudurf等1997年给出的相对地面螺旋度以及Davies Jonces等1990年给出的相对风暴螺旋度应用到对强沙尘暴的诊断分析当中。结果显示,利用温度平流与相对地面螺旋度之间的关系比较容易得出天气系统经过的区域螺旋度的值,但相对地面螺旋度的计算结果依赖于对天气系统的准确分析,尤其是水平温度梯度的判断;相对风暴螺旋度的强中心与发生沙尘暴的强中心有很好的对应关系。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