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427篇
  免费   288篇
  国内免费   354篇
测绘学   62篇
大气科学   378篇
地球物理   391篇
地质学   688篇
海洋学   141篇
天文学   67篇
综合类   127篇
自然地理   215篇
  2024年   6篇
  2023年   22篇
  2022年   64篇
  2021年   52篇
  2020年   71篇
  2019年   64篇
  2018年   81篇
  2017年   65篇
  2016年   74篇
  2015年   67篇
  2014年   73篇
  2013年   67篇
  2012年   73篇
  2011年   79篇
  2010年   86篇
  2009年   70篇
  2008年   64篇
  2007年   75篇
  2006年   73篇
  2005年   78篇
  2004年   46篇
  2003年   71篇
  2002年   63篇
  2001年   51篇
  2000年   59篇
  1999年   91篇
  1998年   58篇
  1997年   44篇
  1996年   33篇
  1995年   50篇
  1994年   33篇
  1993年   41篇
  1992年   26篇
  1991年   17篇
  1990年   12篇
  1989年   12篇
  1988年   13篇
  1987年   11篇
  1986年   5篇
  1985年   5篇
  1984年   4篇
  1983年   3篇
  1982年   1篇
  1981年   3篇
  1979年   3篇
  1978年   1篇
  1976年   1篇
  1958年   8篇
排序方式: 共有206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62 毫秒
101.
三江平原湿地消长与区域气候变化关系研究   总被引:34,自引:0,他引:34  
以遥感手段为主,提取近20年来多个时期三江平原湿地变化动态数据。将湿地动态数据与历年气象数据相对变化比较处理后,再作灰色关联分析,可以发现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研究表明三江平原湿地面积减小迅速,三江平原区域气候环境变化剧烈,超过全球气候变化速度。通过灰色关联分析可以发现,湿地在维持区域"冷湿"效应中作用突出,三江平原湿地的变化与气温变化成负相关,与降水、湿度变化成正相关。湿地消长与气候要素中的降水因子的相关关系最大,与日照因子相关关系较低,与降雪因子几乎无关。  相似文献   
102.
在已完成的包括16个构件的等位移循环加载钢筋混凝土柱的系列试验中,通过在其中3根柱的塑性铰区沿混凝土受力方向安设位移计,较准确测定了混凝土测试标距内的平均应变在一个加载循环内的变化规律及其随周数增长的变化规律;发现了单周最大压应变随周数的增长而持续增大,单周最大名义拉应变随周数增长而持续减小的重要现象;并与柱顶水平力-水平位移滞回规律实测结果相对应,结合截面受力特征对所得单周和多周应变变化规律的成因作了分析。  相似文献   
103.
苏北潮滩湿地不同生态带碳、氮、磷分布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对比苏北潮滩湿地不同生态带的表层以及柱状沉积物中总有机碳、总氮、总磷和有机磷含量,并结合不同植被不同植株部位中碳、氮、磷的含量变化,分析了潮滩沉积物中碳、氮、磷的垂向和水平分布特征与规律,探讨了不同生态带以及潮滩植被对碳、氮、磷等生源要素的富集作用。对比分析结果表明:苏北潮滩湿地各生态带对不同的测量指标有着不同的富集作用,互花米草滩的总有机碳、总氮和有机磷含量要远大于其他几个生态带,光滩沉积物中总磷的含量最高; 粒度效应是控制互花米草前缘地带以及互花米草滩沉积物中有机碳和氮分布的一个重要因素,盐蒿和芦苇滩中有机碳和氮的分布更多的是受粒度之外的其他因素影响; 不同生态带表层沉积物中的C/N比值分布,大致可反映其有机物来源的差异,而不同生态带中柱状沉积物中的C/N比值相对接近,很难根据C/N比值大小来对不同生态带中的有机物来源进行判断,这可能是埋藏在柱状沉积物中的有机物更多的受到了早期成岩作用造成的。植被对潮滩湿地中碳、氮、磷的分布有着重要影响,3种物质在互花米草、盐蒿和芦苇中的含量差别不是很大,因此潮滩植被对沉积物中上述3种物质的贡献差别主要是由不同植被的生物量和其所处环境的沉积动力差异造成的。  相似文献   
104.
105.
By combining the carbon cycle model with the records of carbonate and organic (kerogen) carbon isotope, this paper presents the calculation of the fraction of organic carbon burial (f org) of beds 23–40 at the global boundary stratotype section and point (GSSP) of the Permian-Triassic boundary at Meishan, Zhejiang Province. The resulting calculation produces two episodes of f org maxima observed to occur at beds 23–24 and 27–29, which respectively corresponds to the two episodic anoxic events indicated by the flourish of green sulfur bacteria. Two episodic f org minima occurred at beds 25–26 and 32–34, generally coincident with the flourish of cyanobacteria (bed 26 and upper part of beds 29 to 34) as shown by the high value of 2-melthyhopnoanes. It appears that the f org is related to the redox conditions, with greater f org values observed under the reductive condition.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f org and the total organic carbon (TOC) content was complex. The f org value was low at some beds with a high TOC content (such as bed 26), while high observed at some beds with a low TOC content (e.g. bed 27). This association infers the important contribution of primary productivity to the TOC content. The original organic burial could be thus calculated through the configuration of the function of the primary productivity and f org, which can be used to correct the residual TOC measured today. This investigation indicates that compiling the organic-inorganic carbon isotopes with the carbon cycle model favors to understand the fraction of organic carbon burial, providing information for the reconstruction of the coupling among biota, environments and organic burial. Journal of China University of Geosciences, 2007, 32(6): 767–773 [译自: 地球科学—中国地质大学学报]  相似文献   
106.
The origin of native Si-Fe alloy mineral is thought to be related with mantle and aerolite. The native Si-Fe alloy minerals from podiform chromites of the Luobusha ophiolite in the Yarlong Zangbo suture zone were examined by a new method for powder-like diffractograms of small single crystals, using an SMART APEX-CCD area-detector X-ray diffractometer. The powder diffraction pattern shows that the minerals are composed of FeSi, FeSi2, β-FeSi2 and native silicon. The association of these minerals suggests that the crystallization order of the mineral may be from early to late FeSi→FeSi2→native silicon, accompanied by gradually increasing deoxidization. Translated from Acta Petrologica et Mineralogica, 2005, 24(5): 453–456 [译自: 岩石矿物学杂志]  相似文献   
107.
无线电罗盘是飞机常备的导航设备之一。阐述了姿态型GPS在无线电罗盘飞行试验中应用的有关问题,介绍了利用姿态型GPS鉴定无线电罗盘方位精度和作用距离的方法。  相似文献   
108.
花粉浓度预报   总被引:7,自引:1,他引:7  
白玉荣  刘彬贤  刘艳  庞立  王志良 《气象》2002,28(6):56-57
重点探讨气候和植物对空气中花粉浓度的影响。通过对天津市河西区气象铁塔站、和平区南京路站1999年4月-2000年10月花粉观测资料分析表明:一年中花粉浓度有明显的周期性和季节性。经统计分析得出:当日花粉实况、气温日较差、日平均气温距平与未来25小时花浓度相关显著,用基作因子分别建立了春季、夏秋逐日花粉浓度预报主程,复相关系数分别为0.73和0.76,均通过F检验。同时利用降水、风、云量气象要素以及植物物候加以订正,作花粉浓度预报效果很好。  相似文献   
109.
PHREEQC在研究地浸溶质迁移过程中的应用   总被引:5,自引:1,他引:5  
应用地球化学模式PHREEQC,揭示地浸过程中溶质迁移的存在形式及各种形式之间的转化关系。通过计算饱和指数,确定溶质水解沉淀的水文地球化学条件临界值。  相似文献   
110.
春晓构造是近年来东海油气勘探与开发的重点靶区之一,目前开发工作已准备就续。该区现有钻井5口,但测试结果各井差异较大。如何评价其含油气性特征?本文应用测井、地震和试油等资料进行了综合分析,并提出了春晓构造上的另一个有利于油气聚集和保存的区块--春晓构造南高点断层上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