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35篇
  免费   66篇
  国内免费   115篇
测绘学   20篇
大气科学   38篇
地球物理   64篇
地质学   243篇
海洋学   65篇
天文学   1篇
综合类   74篇
自然地理   11篇
  2019年   1篇
  2017年   2篇
  2016年   4篇
  2015年   6篇
  2014年   2篇
  2013年   6篇
  2012年   5篇
  2011年   87篇
  2010年   45篇
  2009年   30篇
  2008年   13篇
  2007年   16篇
  2006年   33篇
  2005年   44篇
  2004年   75篇
  2003年   36篇
  2002年   29篇
  2001年   23篇
  2000年   3篇
  1999年   11篇
  1998年   6篇
  1997年   6篇
  1996年   3篇
  1995年   4篇
  1994年   3篇
  1993年   5篇
  1992年   3篇
  1991年   5篇
  1990年   2篇
  1989年   2篇
  1988年   2篇
  1983年   1篇
  1979年   1篇
  1978年   1篇
  197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51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62 毫秒
301.
胶辽地块古元古代构造—热演化与深部过程   总被引:22,自引:0,他引:22       下载免费PDF全文
近年来的研究表明,华北克拉通由东部地块和西部地块于1.85Ga沿中部带碰撞形成,且碰撞前东部地块的西缘为活动陆缘,研究程度高。相比之下,东部地块的东缘大面积分布的古元古代胶辽吉造山带研究薄弱。根据新近多学科研究成果,综合揭示出胶辽吉造山带古元古代的构造—热演化和深都地质作用过程如下:早期底侵可能与深都地幔柱相关,发生于2.53~2.36Ga之间,导致2.47~2.33Ga岩墙事件、胶辽吉裂谷带的形成和双峰式火山活动。该幕底侵不仅导致地壳上都沉积格架的不同,也导致地壳内初始热结构的分异,从而决定不同空间上变质作用类型和PTt轨迹的差异。晚期底侵导致地壳下部于2.17Ga左右产生A型辽吉花岗岩、2.2Ga与2.0Ga的伟晶岩事件和顺层伸展变形。其主要的造山运动发生在1.911~1.883Ga之间,裂谷封闭、收缩变形,在该造山带南部出现高压变质。之后,1.875~1.66Ga之间,出现小断块的拆沉、环斑花岗岩、钾长花岗岩和正长岩的非造山岩浆事件、伟晶岩脉和基性岩墙群事件和榆树砬子群沉积。东都地块南缘大别—苏鲁一带1.7~1.6Ga期间应是一个重要的古元古代强烈活动陆缘带。中元古代1.6Ga以后大别—苏鲁一带经历了一系列再造事件而与东都地块主体形成显著差异。总之,胶辽吉造山带的底侵样式、碰撞过程、拆沉方式都直接制约着浅部地壳的构造—热演化特征。  相似文献   
302.
NotesonExtended-RangeAtmosphericPredictionintheNorthernHemisphereWinterShingoYamadaForecastDivision,JapanMeteorologicalAgency...  相似文献   
303.
海洋加热尺度对热带大气垂直环流圈结构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相似文献   
304.
季风指数及其年际变化I·环流强度指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季风环流可以分解为经向环流和纬向环流。使用NCEP和ECMWF再分析资料,计算亚洲季风区的经向动量环流和纬向动量环流强度的季节内和年际变化,结果表明:对于南亚夏季风和东南亚-西太平洋夏季风,其各自的经向环流和纬向环流的季节内变化和年际变化存在着相当的联系,尤其东南亚-西太平洋夏季风。但南亚夏季风的经向环流和纬向环流的年际变化在不同月份有着不同的关系。对于东亚夏季风,经向环流和纬向环流变化之间的相关在季节内尺度上是线性独立的,而在年际尺度上存在一定的联系。作者指出:这种大尺度上的联系是通过科里奥利力发生作用,并且受热源调节的。同时局地的对流和辐射相互作用则在某种程度上削弱这种联系,导致在不同月份相关程度有所不同。从各季风系统的经向环流之间或纬向环流之间的线性相关看,南亚夏季风,东亚夏季风和东南亚-西太平洋夏季风是相互独立的系统。计算表明,Webster-Yang和Wang-Fan分别提出的南亚夏季风指数在描述纬向环流年际变化上较好,而在经向上勉强令人满意。Wang-Fan提出的描述东南亚-西太平洋夏季风指数,则较好地表示了该区域的经向和纬向环流的年际变化。Goswami提出的季风Hadley环流指数,以及郭其蕴、施能等提出的东亚夏季风指数则较好地描述了相应区域的经向环流圈年际变化,却无法描述相应的纬向环流圈的年际变化。通过计算还表明,NCEP再分析资料和ECMWF再分析资料在1968年以前的南亚季风区和东亚季风区存在着较大的差异。用NCEP再分析资料计算东亚季风区和南亚季风区经向动量环流圈的变率在20世纪60年代较ECMWF的偏大。用NCEP再分析资料计算施能等定义的东亚季风区指数,也较使用ECMWF再分析资料、UCAR的DS010.1及CRU的北半球海平面气压资料计算的偏大。  相似文献   
305.
河北阳原东目连第四纪叠层石古环境分析   总被引:7,自引:3,他引:7  
组成阳原县东目连湖积台地的第四纪“泥河湾层”地层中,发育多层藻迹层和一层“菜花形”、“锥体状”大叠层石(个体高20 cm),大叠层石层延伸1 km,构成古藻坪微地貌。经OSL和古地磁测试,大叠层石年龄推测为220 ka左右。镜下叠层石片子中见蓝藻门的纤细席藻种Phormidium tenue(Menegh)Genegh和湖泊鞘丝藻种Lyngbya Limnetica Lemmermann等。不同形态叠层石反映不同发育阶段,藻迹发育于高水位边缘部位,大叠层石发育于高水位与低水位之间边缘部位。亮层和暗层交替出现的纹层构造是组成叠层石的基本结构构造,它们是由蓝藻丝体生长代谢活动所致。据同位素、磁化率、粒度、地球化学元素、X衍射、孢粉和生物化石等分析,认为气候暖干、盐度高及大量苔藓虫、介形虫、龙介科蠕虫等生物存在的环境有利于大叠层石形成。叠层石可能属半咸水湖、滨湖浅水环境,但据首次在第四纪泥河湾层中发现的苔藓虫和龙介科蠕虫管分析,其成因是否与海水有过联系尚待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306.
南海南部普林虫与“中更新世革命”   总被引:4,自引:2,他引:4  
对南海南部ODP 1143站2.1 Ma以来沉积物中的浮游有孔虫群进行研究, 发现在冲绳海槽及南海北部普遍被认为是黑潮标志种的Pulleniatina obliquiloculata在中更新世革命(MPR)前后对冰期旋回的响应截然相反; 且在MPR之后的变化与南海北部和冲绳海槽相反, 即冰期时含量高而间冰期时低.交叉频谱分析和相位分析的结果也证实了ODP 1143站P.obliquiloculata与全球冰量变化之间的上述关系.该种在MPR前后冰期旋回的转变, 可能是由于MPR之后南海南部在冰期时切断了与印度洋之间的海水交换, 或者是冰期时海水盐度增加等因素引起的上部水体结构的重大改观所致.   相似文献   
307.
水岩相互作用下结晶岩的矿物演化   总被引:3,自引:2,他引:3  
水岩相互作用下,结晶岩中的长石、角闪石、黑云母、石英等矿物发展演化为粘土矿物,往往造成结晶岩体中的构造破碎带“泥化”,形成泥化带,力学强度降低。发育于三峡坝址船闸区结晶岩中的F215泥化带就是长期水岩相互作用的产物,由于其力学性状较差,变形模量仅0.2GPa~1.0GPa,对升船机和永久船闸的基础应力传递不利,且直接影响到升船机的运行安全。以F215泥化带为例,通过对该泥化带的矿物成分、微结构特征,以及周围水文地质环境等方面的调查和分析研究,对水岩相互作用下,结晶岩中构造破碎带“泥化”的演化过程,以及泥化带的分布规律进行研究,结果表明:1)F215泥化带目前的发展尚处在结晶岩风化的饱和硅铝阶段;2)水岩相互作用形成的泥化带必然沿那些胶结较差、导水性较好的断裂破碎带分布。  相似文献   
308.
基于GIS的地下水信息管理系统分析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GIS支持下的地下水信息管理系统开发是当前水资源管理研究的热点之一,它能够根据用户的触发指令,借助基础软件和特定的功能模块,将离散的数据整合为符合用户需求的知识信息以辅助决策。通过对地下水信息的内容、组成及其特征的分析,刻画了系统内部的数据流、信息流和知识流。在分析系统用户类型及层次的基础上,抽象出系统用户一功能规约表。基于对开发原则、开发工具和开发模式的分析和讨论,给出一种可行的基于GIS的地下水信息管理系统逻辑模型。  相似文献   
309.
广西恭城奥陶纪含笔石地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唐兰  韩乃仁  张元动 《地层学杂志》2004,28(2):158-167,191
桂北恭城奥陶纪含笔石地层过去因缺乏生物化石证据将其划归于寒武系清溪组。1997年在其中发现笔石后重新将时代确定为奥陶纪,整套地层可划分为8个笔石带.自上而下为:8.Nemagraptus gracilis带;7.Ptero-graptus elegans带;6.Nicholsonograptus fasciculatus带;5.Acrograptus ellesae带;4.Undulograptus austroden-tatus带;3.Exigraptus clavus带;2.Isograptus caduceus cf.imitatus带;1.Didymograptus(Expansograptus)abnormis带。该地层与我国广东、浙江、江西、安徽等地区,以及澳大利亚、北美、英国等的相应层位可以对比。  相似文献   
310.
李丽  王慧  汪品先 《地球科学》2008,33(6):793-799
以分子有机地球化学为手段对南海北部四万年来的古环境古气候研究表明, U37k’-SST表层水温在冰期、间冰期平均范围分别为27℃和24℃, LGM与全新世温差达4.5℃; 以高分子量烷烃所代表的陆源物质输入和长链不饱和酮化合物所代表的海洋初级生产力都呈现冰期高、间冰期低特征, 表明冰期时陆源物质输入的增加和海洋表层生产力的提高; 正构烷烃C31/C27记录了南方大陆的植被由冰期时草本植物占优势向间冰期时木本植物占优势的转变.说明南海在末次冰期以来气候的不稳定性, 和海陆生态系统对气候变化的响应以及分子有机地球化学在古环境古气候研究中的巨大潜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