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4412篇 |
免费 | 777篇 |
国内免费 | 1207篇 |
专业分类
测绘学 | 296篇 |
大气科学 | 838篇 |
地球物理 | 1022篇 |
地质学 | 2458篇 |
海洋学 | 606篇 |
天文学 | 289篇 |
综合类 | 333篇 |
自然地理 | 554篇 |
出版年
2024年 | 26篇 |
2023年 | 90篇 |
2022年 | 237篇 |
2021年 | 228篇 |
2020年 | 195篇 |
2019年 | 249篇 |
2018年 | 247篇 |
2017年 | 219篇 |
2016年 | 237篇 |
2015年 | 217篇 |
2014年 | 265篇 |
2013年 | 303篇 |
2012年 | 274篇 |
2011年 | 260篇 |
2010年 | 250篇 |
2009年 | 257篇 |
2008年 | 212篇 |
2007年 | 225篇 |
2006年 | 191篇 |
2005年 | 153篇 |
2004年 | 107篇 |
2003年 | 128篇 |
2002年 | 152篇 |
2001年 | 158篇 |
2000年 | 162篇 |
1999年 | 174篇 |
1998年 | 171篇 |
1997年 | 160篇 |
1996年 | 122篇 |
1995年 | 116篇 |
1994年 | 91篇 |
1993年 | 102篇 |
1992年 | 79篇 |
1991年 | 62篇 |
1990年 | 55篇 |
1989年 | 44篇 |
1988年 | 34篇 |
1987年 | 25篇 |
1986年 | 19篇 |
1985年 | 13篇 |
1984年 | 19篇 |
1983年 | 18篇 |
1982年 | 11篇 |
1981年 | 8篇 |
1979年 | 4篇 |
1978年 | 5篇 |
1977年 | 9篇 |
1975年 | 2篇 |
1973年 | 3篇 |
1958年 | 2篇 |
排序方式: 共有639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41.
With the super-wide band magnetotelluric sounding data of the Jilong (吉隆)-Cuoqin (措勤) profile (named line 800) which was completed in 2001 and the Dingri (定日)-Cuomai (措迈) profile (named line 900) which was completed in 2004,we obtained the strike direction of each MT station by strike analysis,then traced profiles that were perpendicular to the main strike direction,and finally obtained the resistivity model of each profile by nonlinear conjugate gradients (NLCG) inversion. With these two models,we described the resistivity structure features of the crust and the upper mantle of the center-southern Tibetan plateau and its relationship with Yalung Tsangpo suture: the upper crust of the research area is a resistive layer with resistivity value range of 200-3 000 ?·m. The depth of its bottom surface is about 15-20 km generally,but the bottom surface of resistive layer is deeper in the middle of these two profiles. At line 900,it is about 30 km deep,and even at line 800,it is about 38 km deep. There is a gradient belt of resistivity at the depth of 15-45 km,and a conductive layer is beneath it with resistivity even less than 5 ?·m. This conductive layer is composed of individual conductive bodies,and at the south of the Yalung Tsangpo suture,the conductive bodies are smaller with thickness about 10 km and lean to the north slightly. However,at the north of the Yalung Tsangpo suture,the conductive bodies are larger with thickness about 30 km and also lean to the north slightly. Relatively,the conductive bodies of line 900 are thinner than those of line 800,and the depth of the bottom surface of line 900 is also shallower. At last,after analyzing the effect factors to the resistivity of rocks,it was concluded that the very conductive layer was caused by partial melt or connective water in rocks. It suggests that the middle and lower crust of the center-southern Tibetan plateau is very thick,hot,flabby,and waxy. 相似文献
42.
43.
松软地层透水率较大,防渗灌浆工程吃浆量相对较大,浆液扩散极不规则,形成的防渗帷幕,包括防渗幕体厚度、力学性能、防渗效果等结构性状难以准确把握,现有的方法和技术主要采用压水试验、标贯、钻孔取心、物探等方法获取相关信息,但带有极大的不确定性,直接影响到防渗质量的评价。在现场进行多工况灌浆原型试验研究,通过注水试验、孔斜测定、取心测试、全断面开挖等多种方法,真实呈现防渗幕体的性状,包括幕体有效厚度及其影响范围、幕体强度性能和渗透性能。结果表明,在松软地层采用浆体封闭、脉动灌浆控制灌浆工艺,孔距1.5m,两排排距0.8m,并采用适宜的灌浆控制参数灌注可控性黏土水泥浆材,简便高效,孔周挤密区、结石体及胶结体形成的有效幕体均一性好,防渗效果达到5lu以下,灌后28d结石体强度达到3MPa以上。灌浆工艺和参数可直接供类似地层应用。对于不同类型地层在不同灌浆材料、灌浆工艺、灌浆参数情形下的灌浆结构性状,有必要研发物理模型进行大样本室内试验研究。 相似文献
44.
本实验基于一种新型的具有自洁功能的固定床生物滤器, 研究了不同的清洗频率: 0.5次/d (S1)、1次/d(S2)和2次/d(S3)对生物滤器的硝化性能、截污能力和硝酸盐氮积累的影响。研究表明: 清洗频率对生物滤器去除氨氮(NH4+-N)没有显著影响(P > 0.05); 在第6~9 d对生物滤器内亚硝酸盐氮(NO2–-N)的浓度有显著影响(P < 0.05), 第11 d后均无显著影响(P > 0.05); 在整个实验过程中, S3处理组与S1、S2处理组相比总固体悬浮物(TSS)去除分别提高53.52%和19.01%, 化学需氧量(CODMn)去除分别提高57.94%和27.01%, 差异性显著(P < 0.05); 在硝酸盐氮(NO3–-N)积累方面, S3处理组积累最少, 在整个实验过程期间与S1、S2处理组相比分别降低16.04%和23.01%, 差异性显著(P < 0.05)。总体来说, 高清洗频率对生物滤器的硝化性能无显著影响, 但能使生物滤器截留的TSS快速排出系统, 从而减少系统内的水处理负荷和硝酸盐氮积累, 有利于系统的长期稳定运行。 相似文献
45.
利用NCEP1°×1°再分析资料,对2009年3月19—20日北疆沿天山一带一次暴雪天气过程进行诊断分析,着重探讨了湿位涡诊断在新疆暴雪预报中的应用。分析表明:暴雪的水汽输送有3个源地,低层负散度、向北倾斜的涡度“上负下正”分布、等θe线的陡立密集带、垂直速度负值区与暴雪落区均有较好的对应关系。暴雪主要发生在MPV1〉0、MPV2绝对值迅速增加且等值线密集分布的区域。MPV1下传增大,大气对流不稳定能量释放,低层MPV2绝对值增大,大气湿斜压性增强,下滑倾斜涡度增长是暴雪形成的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46.
不同下垫面空气动力学参数的研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文中利用中国科学院沙漠研究所与日本国家农业环境技术研究所合作于1990—1994年在中国内蒙古自治区奈曼市半干旱地区沙丘和植被区下垫面观测的微气象数据,根据Monin-Obukhov相似性理论,计算了重度干扰草原、中度干扰草原、轻度干扰草原、无干扰草原、沙丘、沙丘内地、草地、稻田、小麦田、大豆田和玉米田11种下垫面的空气动力学参数粗糙度长度z0,零平面位移d,摩擦速度u*,并分析了它们与水平风速u和Richardson数的关系,比较了不同人为干扰草原生态系统条件下的空气动力学特征。结果表明:地表生物量和覆盖率随着人为干扰强度的增加而减少。不同人为干扰下垫面的粗糙长度与生物量和植被高度以及地表起伏程度有着密切关系;Richardson数也是其影响因子。风速、粗糙度都与摩擦速度成正相关,但对于不同下垫面有所不同,从中可以看到草地对沙漠化有一定的防治作用。同一种下垫面不同时期的空气动力学参数也存在差异。这些结果对建立陆面过程和区域气候模式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47.
一个缓慢移动的中尺度对流复合体内层状降水区的微结构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本文对一个中纬中尺度对流复合体层状降水区的微物理结构,结合雷达、卫星和其他飞机观测资料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MCC层状区内某些部位盛行冰晶聚合体,它们分布在相当厚的过冷气层内(0.5—-14℃或更冷).冰晶聚并过程足层状区内降水质点增长的主要机制.它起源于较高较冷的气层,在冰晶聚合体下降途中聚并效率渐趋增强,在0℃层附近形成一大的冰晶聚合带. 层状区中云滴液态含水量一般低于0.3g·m~(-3).0℃层以下降水质点数浓度较低,平均为0.8L~(-1)(2D-P资料)和2.3L~(-1)(2D-C资料),相应的平均体积中值直径分别为1.0和0.6mm.在0—-10c气层内,冰质点平均数浓度为27L~(-1)(2D-P资料)和133L~(-1)(2D-C),远人于0℃层以下的雨滴数浓度,相应的平均体积中值直径为0.8和0.4mm.冰质点数浓度随高度向上增加,在飞机垂直探测的顶部(6600m高度)观测到最大数浓度52L~(-1)(2D-P资料)和289L~(-1)(2D-C资料).冰质点大小则相反,是随高度下降而增大的.在0℃层附近冰晶聚合体较大较多,冰质点中15%以上是聚合体,2D-P探头观测的冰质点平均体积中值直径达1.8mm. 滴谱分析表明,负指数律分布能较好地拟合所有观测的降水质点大小谱分布.对水滴,斜率参数λ平均为17(±3.6)cm~(-1),相对变差不超过20%,在云模式研究中可以近似地假定λ是常数.然而,对冰质点样本,λ值可相差3倍以上,小能当作常数处理.至于截距参数N_0,不论是水滴还是冰晶样本,都是变量,其值可有2—3个数量级之差.但是,N_0与λ之间数值上相关很好,据此可以将降水质点谱简化为单参数分布. 相似文献
48.
49.
新疆阿尔泰克因布拉克铜锌矿床地质特征及成矿作用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克因布拉克中型铜锌矿床赋存于早二叠世花岗岩外接触带的上志留统-下泥盆统康布铁堡组黑云石英片岩、变质石英砂岩中。矿床的形成经历了夕卡岩期、热液期和表生期,铜锌矿主要形成于热液期。矿石中石英和方解石流体包裹体划分为H_2O-NaCl型和H_2O-CO_2(±CH_4/N_2)-NaCl型。成矿温度变化于146~448℃,在170℃、270℃和350℃出现峰值;流体盐度变化于0.2%~46.9%NaCl_(eq),峰值为1.5%NaCl_(eq)和5.5%NaCl_(eq);流体的密度0.55~1.19g/cm~3。硫化物的δ~(34)S集中变化于-8.4‰~1.9‰,峰值为0‰,表明硫来自岩浆。石英和方解石δD_(SMOW)介于-130‰~-79‰,δ~(18)O_(SMOW)值介于8.0‰~11.6‰,δ~(18)O_(H2O)值为-1.7‰~4.43‰,表明成矿流体主要是岩浆水,混合大气降水。方解石中δ~(13)C_(PDB)变化于-5.3‰~-1.1‰,暗示碳来自花岗质岩浆。成矿时代为早中二叠世,成矿作用与花岗质岩浆期后的热液活动有关。 相似文献
50.
利用1961—2020年5—9月(暖季)南疆44个国家气象站逐日降水资料和NCEP/NCAR(National Centers for Environmental Prediction/National Center for Atmospheric Research)再分析资料,分析不同年代际和气候背景(暖干期和暖湿期)下南疆暖季暴雨的时空变化特征及大尺度环流异常特征。结果表明:1961年以来南疆暖季累计暴雨日数、暴雨站次和暴雨雨量均呈增加趋势,暴雨强度和暴雨雨量占总降水量比例的变化趋势不明显。南疆暖季累计暴雨日数、暴雨站次和暴雨雨量在暖湿期明显多于暖干期,暴雨强度和暴雨雨量占总降水量的比例在暖干期及暖湿期的差异不大。进入暖湿期后,南疆大部分站点的暴雨日数和暴雨雨量都有所增加,且西南部站点增加最明显,但山区的增加幅度小于平原。中亚低槽、中亚低涡和塔里木东风低空急流是造成南疆暖季暴雨的主要影响系统,南疆暖季暴雨在暖干期以低涡型为主,暖湿期以低槽型为主;850 hPa偏东气流在低涡型暴雨中比低槽型暴雨西伸更加明显,在暖湿期与暖干期环流差值场中,低槽型暴雨和低涡型暴雨中高纬地区的环流异常呈现...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