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580篇 |
免费 | 139篇 |
国内免费 | 101篇 |
专业分类
测绘学 | 55篇 |
大气科学 | 36篇 |
地球物理 | 339篇 |
地质学 | 222篇 |
海洋学 | 91篇 |
天文学 | 10篇 |
综合类 | 37篇 |
自然地理 | 30篇 |
出版年
2024年 | 8篇 |
2023年 | 25篇 |
2022年 | 33篇 |
2021年 | 29篇 |
2020年 | 30篇 |
2019年 | 31篇 |
2018年 | 35篇 |
2017年 | 30篇 |
2016年 | 27篇 |
2015年 | 43篇 |
2014年 | 45篇 |
2013年 | 34篇 |
2012年 | 45篇 |
2011年 | 38篇 |
2010年 | 28篇 |
2009年 | 23篇 |
2008年 | 34篇 |
2007年 | 33篇 |
2006年 | 42篇 |
2005年 | 32篇 |
2004年 | 31篇 |
2003年 | 20篇 |
2002年 | 14篇 |
2001年 | 10篇 |
2000年 | 18篇 |
1999年 | 9篇 |
1998年 | 10篇 |
1997年 | 13篇 |
1996年 | 9篇 |
1995年 | 1篇 |
1994年 | 8篇 |
1993年 | 4篇 |
1992年 | 7篇 |
1991年 | 8篇 |
1990年 | 3篇 |
1988年 | 1篇 |
1987年 | 1篇 |
1985年 | 2篇 |
1984年 | 1篇 |
1982年 | 2篇 |
1981年 | 1篇 |
1980年 | 2篇 |
排序方式: 共有82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761.
2003年云南大姚6.2、6.1级地震序列特征分析及地震触发研究 总被引:15,自引:2,他引:15
本文采用双差定位法对2003年7月21日、10月16日云南大姚先后发生的6.2、6.1级地震及其余震序列进行精定位。结果表明,两个主震的震中位置相当接近,余震序列的空间分布呈明显的线性分布,地震序列精定位后的结果同震源机制解吻合很好,两个地震的发震断层均是近乎直立的右旋走滑断层。此次大姚6.2、6.1级双震,和云南地区大多数其它双震有所不同,余震分布并不呈现共轭分布,而近乎一条直线,两者间有部分重叠,表明两者受控于同一发震断层。相对主震而言,余震都呈不均匀分布,近乎一种单侧分布,6.2级地震的余震集中于主震的西北方向,6.1级地震的余震集中于主震的东南方向,并且6.1级地震是6.2级地震在同一断层向东南端延伸的另一次破裂。库仑破裂静应力变化Δσf研究结果表明,7月21日6.2级地震对10月16日6.1级地震有明显的触发作用,两个主震对断层外余震的发生均有不同程度的应力触发作用,并且2000年姚安6.5级地震对大姚两次地震的发生也有触发作用。 相似文献
762.
文章概述了西北内陆干旱区黑河流域地下水系统的构成及第四纪含水层分布,在系统收集整理1986~2009年间黑河流域河道径流、地下水位、灌溉引水资料及补充调查成果的基础上,重点分析了径流变化和人类活动对流域地下水动态的影响。根据高程梯度、地貌类型和径流对平原地下水系统的补给作用,流域地下水动态类型可分为3个典型区:1)山前潜水含水层强入渗补给区,河道过水量控制着年地下水位变幅;2)冲积扇边缘细土平原承压含水层区,人类活动干预下的地表-地下水复杂交互过程使地下水位多年变化呈动态平衡状态;3)下游荒漠平原入渗生态补给区,政策性分水计划强烈影响地下水动态变化和空间分布。地表-地下水交互过程强烈影响地下水系统的动态平衡,且在不同区域呈现的时间尺度不同。中游绿洲农业区的人类活动通过政策性的水量再分配及土地利用空间格局变化影响地下水的循环路径及补径排条件。通过建立地表-地下水-生态水文过程耦合模型是量化动态水循环过程、合理管理地表-地下水资源的迫切需求,是未来干旱区水资源可持续利用研究的方向。 相似文献
763.
764.
结合生产实践,介绍了稠油井井筒清理技术的高效套、磨铣技术,井下液压生力器解卡技术;井筒修复技术的套管整形技术,套管补贴技术,取换套工艺技术。 相似文献
765.
2008年5月12日四川龙门山断裂带发生了汶川8.0级地震,之后四川境内发生了两次7.0级地震(其中一个是芦山地震),为了研究汶川地震之后龙门山断裂带及周边区域的地震活动性,本研究收集了国家地震台网和四川区域地震台网2010年1月1日-2017年12月31日四川地区发生的17次M ≥ 5.0地震以及120多次5.0 > M ≥ 4.0地震的波形资料,利用波形拟合法反演了震源机制解及区域应力场.反演结果显示,位于龙门山断裂带上的地震,震源机制以逆冲型为主,鲜水河断裂带地震震源机制以走滑型为主,而川滇块体西南部的理塘断裂、金沙江断裂附近,震源机制解以正断层为主.根据震源机制解反演得到的龙门山地区、鲜水河地区的主压应力场方向为WNW、近EW向.川滇块体的巴塘、理塘等地区,其主压应力轴方向为12°左右,接近SN向,且仰角接近40°左右.本研究利用面波振幅谱特征对震源深度进行了精确定位,定位结果与中国地震台网中心(CENC),美国地震调查局(USGS),国际地震中心(ISC)等机构地震目录进行了对比.结果显示,四川地区强震震源深度主要分布在20 km以上的中上地壳.龙门山地区震源优势分布在10~20 km,鲜水河断裂地震震源深度在10 km左右,川滇块体西南部的理塘断裂,巴塘断裂,金沙江断裂等地区,震源深度一般在5~10 km范围.
相似文献766.
以中国科学院武汉岩土力学研究所研制的RMT-150C岩石力学试验系统为主要试验平台,以宜昌砂岩为研究对象,对砂岩在96 kN峰值、不同频率、不同波形加载下的垂向力变化速率、垂向变形速率、表观弹性模量、横向变形速率、瞬时泊松比与时间的关系等5方面内容进行分析得出不同频率、不同波形对上述关系的影响规律。在提出非滞后时间段内表观弹性模量与垂直力线性关系的基础上,给出不同频率下三角波和正弦波的计算公式及参数,计算和实测对比证明,其计算公式可以很好地拟合不同波形、不同频率下的变形速率随时间的毫秒级变化规律。在此基础上,给出了三角波和正弦波的能量计算方法,对比分析显示,计算公式和方法可以很好地对三角波和正弦波在不同频率和不同加载速度下的能量值作出毫秒级的精确预测。 相似文献
767.
随着数据的采集、存储、计算等能力不断提升,在数据挖掘领域,基于大数据的时空信息数据的分析和处理正是当前研究的热门问题。步入"互联网+"时代后,从巨大体量的时空大数据中挖掘出潜藏的有价值的信息具有重大意义。加之时空数据处理更为复杂,日趋繁重的时空数据处理任务急需寻找有效时空数据挖掘方法。据此,从数据挖掘中的时空数据挖掘模式的分析和展示角度出发,探讨时空数据挖掘的几种模式,包括时空频繁模式、时空关联模式、时空共现模式、时空分类、时空聚类、时空异常模式检测等,分析这些时空数据挖掘模式目前发展状况,对存在的问题及可能的解决办法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768.
769.
1 全球地震活动概况
据中国地震台网测定,2012年全球共发生7级以上地震20次(表1),其中包括2次8级以上地震,即2012年4月11日苏门答腊北部附近海域8.6级、8.2级地震(图1).与2011年相比,全球地震频次和能量释放明显减少.2012年全球7级以上地震活动有以下特点:
1.1 全球8级地震继续活跃
2012年全球共发生7级以上地震20次,比1900年以来的平均水平(18次/年)略高,与2011年(26次)相比,地震频次减少(图2).虽然2012年4月11日苏门答腊北部附近海域发生8.6级、8.2级地震,但与2011年(3月11日发生日本9.0级地震)相比,全球地震能量释放减少较明显. 相似文献
7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