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2648篇 |
免费 | 2014篇 |
国内免费 | 562篇 |
专业分类
测绘学 | 586篇 |
大气科学 | 310篇 |
地球物理 | 597篇 |
地质学 | 2410篇 |
海洋学 | 663篇 |
天文学 | 17篇 |
综合类 | 322篇 |
自然地理 | 319篇 |
出版年
2025年 | 29篇 |
2024年 | 148篇 |
2023年 | 163篇 |
2022年 | 233篇 |
2021年 | 270篇 |
2020年 | 224篇 |
2019年 | 243篇 |
2018年 | 218篇 |
2017年 | 205篇 |
2016年 | 219篇 |
2015年 | 231篇 |
2014年 | 257篇 |
2013年 | 253篇 |
2012年 | 256篇 |
2011年 | 287篇 |
2010年 | 266篇 |
2009年 | 248篇 |
2008年 | 248篇 |
2007年 | 276篇 |
2006年 | 212篇 |
2005年 | 185篇 |
2004年 | 143篇 |
2003年 | 89篇 |
2002年 | 75篇 |
2001年 | 72篇 |
2000年 | 53篇 |
1999年 | 35篇 |
1998年 | 14篇 |
1997年 | 11篇 |
1996年 | 5篇 |
1995年 | 3篇 |
1994年 | 4篇 |
1993年 | 3篇 |
1992年 | 4篇 |
1991年 | 6篇 |
1990年 | 6篇 |
1989年 | 4篇 |
1987年 | 2篇 |
1986年 | 5篇 |
1985年 | 5篇 |
1984年 | 1篇 |
1983年 | 2篇 |
1979年 | 2篇 |
1975年 | 2篇 |
1954年 | 5篇 |
1937年 | 2篇 |
排序方式: 共有522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2 毫秒
41.
论生态旅游资源对红色旅游产业发展的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红色旅游的产业化、市场化需要基于生态化,红色旅游与绿色旅游可以而且应当融为一体.生态旅游资源对红色旅游产业的积极作用表现在红色旅游产业布局、产业结构、产业市场和产业效益的改进上.促进红色旅游发展的生态旅游资源的类型可按红色军事、红色经济、红色文化的旅游开发需要来划分.红色旅游产业的生态化体现在利用生态旅游资源,保育红色旅游资源环境、发掘红色文化中的生态文化成分,弘扬中华传统文化中的生态文化的精华. 相似文献
42.
43.
针对下一代无线通信长期演进系统,提出了一种基于时域导频跟踪和频域迭代离散傅里叶变换插值的改进信道估计方法,首先利用导频符号进行信道估计,然后通过导频跟踪和迭代离散傅里叶变换插值获得时域和频域非导频位置的信道估计值。仿真结果表明,基于时域导频跟踪和频域迭代离散傅里叶变换插值的估计方法比传统的方法改善约2dB误比特率性能。 相似文献
44.
45.
46.
双鸭山矿区矿井充水规律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根据双鸭山矿区的水文地质条件及多年生产实践资料(矿井涌水量与其相关因素——地貌、采掘深度、回采面积、巷道长度、岩性、构造、降雨的关系),阐述了矿区充水的一般规律,提出了含水砂层覆盖下采区进行水文地质勘探的重点及开采含水砂层覆盖下煤炭资源的主要防治水措施,对同类水文地质条件矿井开采煤炭资源具有可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47.
斜坡灾变过程地面形态和地下结构(形态结构)数据对斜坡稳定性评价和灾害防治有重要作用,基于空中遥测、地面勘测、内部实探和反演的“空-地-内”多源数据联合探测是形态结构研究的有效手段。茂县石大关变形体是发育在岷江右岸变质岩反倾斜坡上的特大型倾倒体(1388×104m3);2013年出现变形以来,最大位移量达40m,监测期间最大变形速率达156mm ·d-1,对岷江下游茂县、汶川县、都江堰市构成严重威胁。本文通过开展无人机(UAV)航测、人工地面调查、表面位移监测(GNSS)、钻孔、探井和高密度电法(ERT)勘察手段,对石大关倾倒体形态结构进行了调查。结果表明:(1)石大关倾倒体上游(北侧)以前缘碎块石土滑塌、中后部多级拉裂、侧缘雁列状剪切,下游(南侧)以前缘全风化段鼓胀和侧向裂解为特征,上游最大位移量达下游的24倍。(2)倾倒折断带埋深范围35~75m,上游向下游倾倒深度增加;折断带厚度0.8~10.3m,在倾倒方向上呈阶梯形态;进一步调查表明,上游折断带内发生以次级剪切带和擦痕为主要标志的剪切滑移,下游以折断带反翘和岩体原位风化为主要特征。从而认为,石大关倾倒体上游变形过程属于传统“岩层倾倒→后缘拉裂→基部折断→整体滑移”模式;下游倾倒因受前缘山体阻挡而被抑制,导致前部压应力集中,前缘岩体因受长期挤压、破碎而加速风化,斜坡整体滑移发生在挤压部位剪切破坏后,下游风化段鼓胀和侧向裂解是下游侧斜坡失稳的前兆;本文提出了石大关变形体“岩层倾倒→后缘拉裂、前部挤压应力集中-基部折断→前部鼓胀、侧向裂解、反翘剪出→整体滑移”新模式。所采用形态结构调查方法和结果有助于类似斜坡灾变过程分析。
相似文献48.
基于RS的岷江流域土壤侵蚀变化及其驱动力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依据1995年、2000年土壤侵蚀遥感数据并结合2005年实地调查资料,研究岷江流域土壤侵蚀演变规律及其驱动力。研究结果表明:1)2000年岷江流域土壤侵蚀面积为19 907.7 km2(比1995年减少369.6 km2),占流域面积的43.77%,土壤侵蚀量为8 943.26万t,平均侵蚀模数1 966 t/(km2.a),以水蚀和中度侵蚀为主。2)选择降雨变化、土地利用变化、植被覆盖度变化3个自然因素和人口密度、万元GDP(作为经济发展指标)2个社会发展指标作为研究区土壤侵蚀变化的驱动因素。结果表明:2000年降雨侵蚀力对土壤侵蚀的影响是1995年的71%;森林覆盖率每增加1%,土壤侵蚀模数减少0.4%~7%,平均减少53 t/(km2.a);林地、草地面积之和与土壤侵蚀面积呈明显的线性相关,旱地面积与土壤侵蚀面积呈二次函数关系;土壤侵蚀面积、土壤侵蚀量与万元GDP呈指数关系;单位人口密度和县域土壤侵蚀面积与土壤侵蚀量均呈幂指数关系。 相似文献
49.
K油田位于哈萨克斯坦南图尔盖盆地阿克赛隆起带上,主要产层为白垩系底砂岩及侏罗系河道砂。油田区南北跨度较大,油藏类型多样,砂体边界识别困难。该油田在2000年之后逐步投入开发,但在开发过程中发现相邻井的出油情况差异较大,油水关系复杂,油田需要提高对油藏的识别精度来应对新一轮增储上产及井网调整问题。利用敏感属性分析、3D可视化模块、地质统计反演等技术,重新认识和评价了K区油藏特征,识别区内多个独立油藏,厘清油藏间的油水关系,总结该区不同油藏类型的含油气规律,就目前困扰K油田勘探开发工作的问题给出解答。 相似文献
50.
研究表明,现代松粉热模拟实验释放水的产出分两个阶段,两类水,第一阶段,400℃以前释放水为松粉内部以水分子形式存在的结合水,呈弱酸性(pH=6),为第一类水,第二阶段,400℃以上温度释放水为松粉内部和高岭石内部结构水(-OH),呈弱碱性(pH=9),为第二类水,现代松粉热模拟实验产出气体量随温度升主呈逐渐上升趋势,450℃以后上升梯度突然增大,所产气体分为两大类:I类为无机气体,由N2、H2和CO2气体组成,以CO2相对丰度最主为特征。CO2气主要来自有机酸的脱羧反应和离子太氧与有机质氧化还原反应产出CO2。H2气主要来自孢粉和烃,C4~C6异构饱和烃及丙烯、丁烯不饱和烃等分子物标志物,其中以甲烷相对丰度最高为特征,气态有机烃来自孢粉内有机物的热降解产物,松粉 拟实验中丰富的气态有机烃和无机气体的检测出,为研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