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11篇
  免费   132篇
  国内免费   278篇
测绘学   132篇
大气科学   78篇
地球物理   122篇
地质学   481篇
海洋学   85篇
天文学   11篇
综合类   38篇
自然地理   74篇
  2024年   4篇
  2023年   17篇
  2022年   40篇
  2021年   33篇
  2020年   35篇
  2019年   32篇
  2018年   31篇
  2017年   28篇
  2016年   29篇
  2015年   35篇
  2014年   29篇
  2013年   50篇
  2012年   45篇
  2011年   56篇
  2010年   65篇
  2009年   54篇
  2008年   60篇
  2007年   48篇
  2006年   72篇
  2005年   50篇
  2004年   43篇
  2003年   28篇
  2002年   27篇
  2001年   33篇
  2000年   29篇
  1999年   16篇
  1998年   5篇
  1997年   4篇
  1996年   6篇
  1995年   3篇
  1994年   3篇
  1993年   1篇
  1992年   1篇
  1990年   1篇
  1988年   1篇
  1987年   1篇
  1986年   1篇
  1984年   3篇
  1981年   1篇
  196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2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671 毫秒
991.
碱湖高产碱性蛋白酶菌的选育和产酶条件研究   总被引:14,自引:0,他引:14  
以分离自碱湖的产碱性蛋白酶菌V.metschnikovii DL33为出发株,经紫外线、硫酸二乙酯多次复合诱变,获得一高产突变株V.Metschnikovii DL33—51,其产生的碱性蛋白酶活力是出发菌株的5.74倍,48h发酵液酶活由350U/mL提高至2010U/mL。同时对菌株DL33—51的产酶培养基和条件进行了优化,以最适产酶培养基26℃对V.metschnikovii DL33—51进行摇瓶发酵,发酵40h,酶活达3268U/mL。  相似文献   
992.
兴蒙造山带的构造演化及古亚洲洋的闭合时限尚存在较大争议,沿缝合带出露的花岗岩的侵位时代和成因对于约束古亚洲洋的演化具有重要意义。乌珠新乌苏花岗岩位于兴蒙造山带西段的索伦缝合带内,其Na_2O+K_2O含量为7.14%~9.36%,Al_2O_3含量为13.18%~13.49%,K_2O/Na_2O为1.10~1.52,属于高钾钙碱性系列岩石。稀土总量富集(174.8×10~(-6)~213.7×10~(-6)),相对富集轻稀土元素,轻重稀土分异中等[(La/Yb)_N=3.68~5.41],Eu负异常明显。乌珠新乌苏花岗岩富集Rb、Th、Hf,亏损Nb、Sr、P、Ti等元素,符合典型高分异A型花岗岩的低Sr、高Yb、Eu负异常的特点,显示后碰撞花岗岩的特征,形成于造山后地壳减薄阶段。乌珠新乌苏花岗岩锆石LA-ICP-MS U-Pb定年显示其~(206)Pb/~(238)U加权平均年龄为279±2.7Ma(MSWD=1.6)和276±1.9Ma(MSWD=0.69)。正的全岩ε_(Nd)(t)值(2.1~2.7)和锆石ε_(Hf)(t)值(7.7~10.2)以及相对年轻的亏损地幔模式年龄(Nd的t_(DM2)为826~874Ma;Hf的t_(DM2)为655~931Ma),表明乌珠新乌苏花岗岩母岩浆可能来源于新元古代新生下地壳的部分熔融。综合花岗岩的地质地球化学、年代学及同位素特征,认为兴蒙造山带西段的乌珠新乌苏地区在早二叠世处于后碰撞的伸展环境。  相似文献   
993.
中国超大型矿床的若干统计特征   总被引:8,自引:1,他引:8  
中国是世界上矿产资源丰富的国家之一,具有形成超大型矿床的优越地质条件。作者以全国权威性的矿产储量信息和最新的矿产勘查资料为基础,提出了适合我国国情的超大型矿床储量规模划分标准,对我国48种主要矿产的198个超大型矿床进行了全面的统计分析。文中从超大型矿床储量与矿产地之间的数量关系的角度,讨论了不同矿产的储量集中程度和富集能力,就我国超大型矿床对矿床类型的选择性及其时空分布规律等问题进行了讨论,并提出了新的认识。  相似文献   
994.
天津蓟县剖面的中元古界雾迷山组是一套厚 3 3 0 0m的碳酸盐岩地层 ,其中广泛发育叠层石生物层及凝块石生物丘。这些生物层及生物丘与潮坪相白云岩和砂泥质白云岩一起构成具有近似对称相序组构的环潮坪型碳酸盐米级旋回层序 ,将其命名为“雾迷山旋回层”。这些旋回层常由泻湖相白云质泥页岩覆盖 ,在其顶常发育古土壤层 ,由此而表明雾迷山旋回层的界面多为瞬时暴露间断面。根据雾迷山旋回层在长周期三级层序中的有序叠加形式 ,可在雾迷山组中识别出 2 6个Ⅲ级层序 ,它们还可进一步归为 6个Ⅱ级层序。为了进一步研究三级海平面的变化幅度和Ⅲ级层序的大致形成时限 ,在露头发育良好的雾迷山组中上部共识别出 62 6个旋回层 ;考虑到雾迷山组的总体厚度 ( 3 3 0 0m)及其大致的总体形成时限 ( 10 3± 2 0Ma左右 ) ,可假定雾迷山组沉积期的总体地壳沉降速率为 2~ 4m/ 10万a。在上述假定的基础上 ,运用费希尔图解来估算三级海平面的变化幅度。  相似文献   
995.
996.
渤海极浅海石油工程灾害因素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比较全面地分析了在我国渤海周边极浅海油田勘探开发中可能遇到的各种灾害因素,并简要分析了其发生的机理,提出了防灾减灾的对策。  相似文献   
997.
上扬子区,特别是贵州及其邻区的寒武系发育完整,是一套从黑色页岩系到碳酸盐岩的地层序列,该序列构成一个复杂而有序的层序地层格架。在时间变化方面,寒武系由两个二级层序组成,滇东统和黔东统所组成的二级层序可以进一步划分为5个三级层序,武陵统和芙蓉统所组成的二级层序可以进一步划分为7个三级层序,最终形成一个有序的海侵—海退旋回序列;在滇东统和黔东统所构成的二级层序之中,三级层序形成一个有序的垂直叠加形式:滇东统和黔东统自下而上三级层序由“凝缩段(CS)+高水位体系域(HST)”序列演变为“海侵体系域(TST)+凝缩段(CS)+高水位体系域(HST)”,层序界面类型由淹没不整合型层序界面演变为明显的暴露间断面,意味着二级层序的相序组构与三级层序存在相似性;武陵统和芙蓉统所构成的二级层序之中,厚度巨大而且化石贫乏的娄山关群白云岩自北西向南东的进积尖灭,表明该二级层序为一个总体向上变浅序列,而且其中的大多数三级层序不发育凝缩段单元,与滇东统和黔东统形成强烈的反差。在空间变化方面,从北西向南东随着古地理背景由浅变深,滇东统和黔东统厚度变薄,向东南变为一个难以进行三级层序划分的凝缩序列;武陵统和芙蓉统则从浅水台地相白云岩的向南东相变为一套陆棚相泥页岩和泥灰岩为主的地层序列。研究区域寒武系的层序地层格架不但表明了三级层序的两大属性——“空间上相序的有序性和时间上环境变化的同步性”,而且也反映出地层记录中“两种相变面和两种穿时性”。在层序地层框架内可以观察到:在第一个二级海侵作用期间,从小壳化石组合经松林生物群到与澄江动物群同时代的遵义生物群,形成了寒武纪早期最为引人注目的生物多样性事件;在第二个海侵作用期间,从台江生物群到凯里生物群,又形成了另一个显著的生物多样性事件。该事实表明,大规模的海侵作用为生物多样性事件奠定了基本的沉积背景,而海退事件是否对应着生物灭绝事件还有待于进一步研究。因此,海侵—海退事件与生物变化事件之间的复杂关系还需要更进一步的研究才能得到更加合理的阐释。  相似文献   
998.
应用透射电镜技术研究了斜带髭鲷(Hapalogenys nitens)外周血红细胞和血栓细胞的超微结构。结果表明:红细胞呈卵圆形或长椭圆形,胞核居中,异染色质呈斑块状分布;胞质中含有线粒体、多核糖体、小囊泡、高尔基体和边缘带;可见核正处于分裂的细胞或双核细胞,以及凋亡红细胞。血栓细胞形态多样,细胞表面有的无突起,有的有短的突起或长的丝状伪足;胞核位于细胞中央,异染色质呈片状或网状分布;胞质中含有丰富的游离核糖体、微管,少量的粗面内质网、线粒体、致密颗粒和大液泡;由大量空泡和大小不一、形态各异的小管构成的表面相连小管系遍布于胞质中,成为血栓细胞的一个显著特征;偶见血栓细胞以其丝状伪足抱裹异物颗粒的现象。  相似文献   
999.
南海区域商船典型空间分布及贸易流向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中国对外开放的深入以及“一带一路”倡议的推进,南海战略地位更加显著。如何科学监管南海船舶,维护国家权益,促进地区之间贸易也成为摆在政府部门面前的难题。在本文中利用南海区域2015年的卫星AIS数据与船舶数据档案资料,通过计算南海水域船舶交通密度分析主要航路,与关键门线船舶流量计算相结合,明确船舶典型空间分布;同时基于4种类型船舶的主要航路的选择,明确南海货物贸易主要流向。研究成果表明:① 船舶空间分布在《世界大洋航路》的推荐航线上,南海的建设开发并未影响船舶的贸易运输;② 贸易运输以跨越南海的长距离运输为主,珠三角作为主要航路的重要端点表明中国在南海贸易的优势地位。  相似文献   
1000.
崂山湾日本对虾增殖放流效果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2008年崂山湾放流日本对虾(Penaeus japonicus Bate)群体的洄游分布、生长特征及回捕率进行了研究。结果显示日本对虾7~8月主要分布在崂山湾浅水区域(水深5 m),9月份随着水温的降低,作季节性短距离的由浅水区向深水区移动。日本对虾生长速度快,且具有雌雄生长的差异,雄虾生长较快,但雌虾能达到更大的个体。回捕调查表明,由于受浒苔灾害的影响,日本对虾放流群体的回捕率仅为0.48%。根据崂山湾的自然环境条件和日本对虾放流群体的生长特性,认为适宜的放流时间为5月下旬,合理的开捕日期应为9月1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