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7322篇 |
免费 | 3775篇 |
国内免费 | 1697篇 |
专业分类
测绘学 | 1456篇 |
大气科学 | 1100篇 |
地球物理 | 1642篇 |
地质学 | 5201篇 |
海洋学 | 1379篇 |
天文学 | 111篇 |
综合类 | 608篇 |
自然地理 | 1297篇 |
出版年
2025年 | 16篇 |
2024年 | 327篇 |
2023年 | 381篇 |
2022年 | 559篇 |
2021年 | 703篇 |
2020年 | 562篇 |
2019年 | 603篇 |
2018年 | 497篇 |
2017年 | 472篇 |
2016年 | 523篇 |
2015年 | 580篇 |
2014年 | 554篇 |
2013年 | 642篇 |
2012年 | 678篇 |
2011年 | 678篇 |
2010年 | 667篇 |
2009年 | 595篇 |
2008年 | 626篇 |
2007年 | 607篇 |
2006年 | 547篇 |
2005年 | 479篇 |
2004年 | 323篇 |
2003年 | 238篇 |
2002年 | 290篇 |
2001年 | 193篇 |
2000年 | 159篇 |
1999年 | 79篇 |
1998年 | 25篇 |
1997年 | 30篇 |
1996年 | 21篇 |
1995年 | 19篇 |
1994年 | 8篇 |
1993年 | 13篇 |
1992年 | 11篇 |
1991年 | 7篇 |
1990年 | 8篇 |
1989年 | 4篇 |
1988年 | 12篇 |
1987年 | 6篇 |
1986年 | 4篇 |
1985年 | 7篇 |
1983年 | 8篇 |
1982年 | 3篇 |
1981年 | 2篇 |
1979年 | 2篇 |
1965年 | 5篇 |
1964年 | 3篇 |
1962年 | 2篇 |
1954年 | 8篇 |
1934年 | 1篇 |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951.
952.
以城市3维结构场景为研究目标,考虑其光影遮蔽关系,模拟传感器视场内目标的可见表面,实现视场尺度内城市模拟目标方向亮温的准确模拟。利用地面试验观测数据对3维热辐射方向性模型进行验证。结果表明,该模型对城市3维结构目标的方向亮温具有较好的模拟精度,均方根误差为0.7K,能够描述微观尺度下城市3维模拟目标的热辐射方向性。利用该热辐射方向性模型对城市区域物理模型的方向亮温进行模拟,发现城市区域物理模型热辐射存在显著的方向差异,并伴有热点效应产生。 相似文献
953.
辽河盆地在沙河街组三段早期水体较深,主要形成扇三角洲及盆底扇;沙三晚期水体较浅,发育湖泊砂体.依据沉积相分布规律,沙三早、中、晚3个时期可进一步分别划分出湖泊扩张和收缩阶段.盆地西部凹陷的冷家油田为东陡西缓的箕状洼陷.研究区内沙三段的古地理格局是决定相分布的关键因素,河流和湖泊能量相对强弱决定扇体沉积的规模.受相对湖平面变化的影响,纵向扇三角洲主要形成于湖泊扩张时期,并且有相带窄、过渡快、以粗碎屑沉积为主的特点.扇体沉积中主要发育前缘分流河道充填沉积,但位于河口前缘或侧缘的滩坝及前三角洲中的盆底扇局部也较发育. 相似文献
954.
955.
春、夏季长江口邻近水域浮游动物优势种的生态特征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依据2000~2003年长江口邻近海域5月和8月8个航次的调查资料,对长江口浮游动物优势种的生态特征进行了研究。根据优势种出现的年份,平均丰度、优势度、聚集强度和对总丰度变化的回归贡献,确定本区优势种的重要性为真刺唇角水蚤(Labidoceraeuchaeta)>中华哲水蚤(Calanussinicus)>背针胸刺水蚤(Centropagedorsispinatus)。太平洋纺锤水蚤(Acartiapacifica),火腿许水蚤(Schmackeriapoplesia)和虫肢歪水蚤(Tortanusvermiculus)为次要优势种。马蹄螔螺(Limacinatrochiformis)是偶然出现的优势种。中华哲水蚤在春季对总丰度贡献最大。真刺唇角水蚤是8个航次唯一的优势种,种群年间变化不显著。太平洋纺锤水蚤,火腿许水蚤和虫肢歪水蚤分布范围相对狭小,火腿许水蚤和虫肢歪水蚤分布在沿岸偏淡水的水体,适合较低的温度。太平洋纺锤水蚤分布在近岸偏咸水的水体,适合较高的温度。 相似文献
956.
虾蟹类生物能量学研究进展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虾蟹类生物能量学(Bioenergetics)是研究能量在虾蟹类体内转换的一门学科,其中心问题是研究虾蟹类体内能量收支各组分之间的定量关系以及环境因子(温度、盐度和pH等)、营养因子(饵料种类、蛋白质、脂肪和碳水化合物等)和内源因子(发育阶段和体质量等)对这些关系的影响,探讨生物调节其能量分配的生理生态学机制。Klein最早提出了能量在虾蟹类体内流动和转换的基本模型,该模型可归纳为以下能量收支式:C=G+R+U+F+E,式中C为摄食能,G为生长能,R为呼吸能,U为排泄能,F为排粪能,E为蜕壳能。 相似文献
957.
本文利用CHAMP卫星加速度仪测量数据,计算和分析2003年11月20~21日大磁暴期间大气质量密度扰动的全球分布特征;研究暴时变化与极区大尺度对流引起的全球焦耳加热总功率及环电流指数SYM-H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磁暴期间400 km高度上热层大气质量密度大幅度上升, NRLMSISE-00模式预测值与此相比有很大差别;暴时大气密度的增大存在昼/夜半球不对称性:白天强于夜晚,且白天随纬度的分布呈现出比较复杂的图像,在赤道附近和南半球中低纬区(10°N ~50°S)大气密度增大较强,并呈双峰分布,两个峰分别位于0°和45°S,另外在极区也出现大气密度扰动的局部极大,而在夜晚,大气密度变化南北半球比较对称,在赤道低纬区大气密度增大较强;互相关分析表明,中低纬区大气密度变化滞后于全球焦耳加热总功率3~7 h,滞后于环电流指数(SYM-H)0~3 h,与二者存在很强的相关,表明极区焦耳加热和赤道环电流过程对暴时热层大气密度扰动有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958.
在实验室使用红外热像仪和接触式测温仪同步观测记录了压性和张性雁列断层失稳错动前后的热场变化过程.从实验记录中发现,在断层失稳引起温度场和热红外辐射亮温温度场上升之前,在两断层段之间的岩桥区发生降温变化.断层带开始升温发生在失稳前2~3 s内,岩桥区的降温却发生在失稳前约20s,这两个超前时间长度相差近一个量级.此类热场先降后升变化过程在雁列构造变形中有一定的普遍性,可能作为雁列断层失稳错动的热场前兆模式.根据实验观测结果,详细描述了上述热场变化的时间过程及其空间分布特征,分析了产生此种失稳前兆模式的机制,显著异常出现的条件及有利观测部位,讨论了它在地震前兆探索等研究中的意义. 相似文献
959.
本文将常规双平方根(DSR)单程波动方程从深度域变换到双程垂直走时(τ)域,由此推导出可从数学上实现“沉降观测”的单程波DSR传播算子. 其递归波场延拓算法包含波数域针对常速背景的相移处理和空间域针对横向速度扰动的相位校正,可以应对上覆地层速度横向变化对构造成像的影响. 结合零炮检距、零时间成像条件,提出了在τ域进行波场延拓与成像的DSR方程叠前偏移新方法. 为了克服其全三维偏移算法在实际应用中可能面临的困难,本文采用稳相近似,在crossline常炮检距偏移理论基础上推导了实用的共方位角叠前τ偏移方法. 数值试验表明,DSR方程叠前τ偏移在强横向非均匀介质中的成像精度与分辨率优于传统的时间域成像技术. 相似文献
960.
讨论了强地震、孕震晚期阶段、震源区及附近介质的物理变化过程,证明了视电阻率变化最显著的方向与最大加载方向之间的正交关系,建立了真、视电阻率各向异性变化与裂隙率ν、骨架电阻率ρo、饱水裂隙电阻率ρf的本构关系,解释了视电阻率各向异性变化的原因.研究认为:在强地震孕震晚期阶段,在震源区及附近地壳近地表的较深部,介质微裂隙发育,其走向沿最大主压应力方位优势取向,低阻水充填微裂隙,导电通道连通,引起最大主压应力方向真电阻率变化最显著的真各向异性变化,从而产生垂直主压应力方向视电阻率变化最显著的视各向异性变化,低阻水在其物理过程中起了显著作用.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