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893篇
  免费   167篇
  国内免费   655篇
测绘学   114篇
大气科学   217篇
地球物理   1306篇
地质学   1226篇
海洋学   382篇
天文学   136篇
综合类   94篇
自然地理   240篇
  2023年   23篇
  2022年   20篇
  2021年   40篇
  2020年   28篇
  2019年   34篇
  2018年   49篇
  2017年   12篇
  2016年   39篇
  2015年   52篇
  2014年   60篇
  2013年   72篇
  2012年   140篇
  2011年   217篇
  2010年   63篇
  2009年   80篇
  2008年   176篇
  2007年   180篇
  2006年   175篇
  2005年   169篇
  2004年   166篇
  2003年   121篇
  2002年   116篇
  2001年   102篇
  2000年   130篇
  1999年   62篇
  1998年   68篇
  1997年   64篇
  1996年   77篇
  1995年   79篇
  1994年   86篇
  1993年   111篇
  1992年   111篇
  1991年   114篇
  1990年   99篇
  1989年   81篇
  1988年   90篇
  1987年   60篇
  1986年   43篇
  1985年   53篇
  1984年   44篇
  1983年   23篇
  1982年   22篇
  1981年   18篇
  1980年   36篇
  1979年   6篇
  1973年   6篇
  1964年   6篇
  1959年   7篇
  1958年   15篇
  1957年   9篇
排序方式: 共有371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625 毫秒
991.
加利福尼亚帕克菲尔德附近横跨圣安德烈斯断层(SAF)带5 km长高分辨率地震成像测量和建议中的圣安德烈斯断层深孔观测(SAFOD)表明,速度在横向及垂向上均有变化。速度从地表附近的<1.0 km/s变化到750m深度的4.8 km/s。最低的速度(<1.0~3.0 km/s)对应于地表附近的未固结的沉积岩、泥岩和砂岩,而较高的速度(>4.0 km/s)可能对应于萨林断块的花岗岩,该岩出露在圣安德烈斯断层西南数千米处。沿地震剖面可能的花岗岩顶部的埋深存在横向变化,但是在建议中的SAFOD场址处约为600m深。在圣安德烈斯断层地表迹线的西南部之下,我们观测到一个优势的横向低速层(LVZ),低速层在300m深度上宽约1.5km,但是在750m深度上逐渐减少到约600m宽。在速度模型的最大深度(750m)上,低速层集中在圣安德烈斯断层地表迹线西南大约400m处。在低速层两侧差不多的深度上观测到了相似的速度及速度梯度,说明低速层相对其任何一侧的岩石都是异常的。低速层内的速度低于圣安德烈斯断层断层泥的速度,而且,相对于重力、地磁、电阻率测量值,低速层也是异常的。由于低速层接近圣安德烈斯断层的地表迹线,使人认为它代表了深部破碎的结晶岩地层。然而,低速层也可能代表了现在仍然与圣安德烈斯断层邻接或包围圣安德烈斯断层的沉积岩的构造破碎带。这种沉积岩的破碎带意味着断层横跨两侧并可能位于破碎带中,说明断层带在300m深处上至少为1.5 km宽,在750m深度上逐渐减小到约600m宽。沉积破碎带内的流体可能是造成观测到的低电阻率值的原因。  相似文献   
992.
西南天山明尧勒背斜的第四纪滑脱褶皱作用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通过对明尧勒活动背斜喀浪勾律克河剖面生长前地层和翼部生长地层几何结构的填图以及变形河流阶地的系统测量,结合磁性地层及释光年代学研究,认为该背斜的滑脱褶皱作用起始于距今约1·6Ma,其总体几何结构形成于褶皱作用的早期,但其生长扩展并不完全遵从自相似性特征。持续的缩短作用部分被褶皱翼部陡倾膝折带的加长所吸收(由此导致背斜波幅的增加),另一部分可能是通过不同时期褶皱翼部不同膝折带组的旋转和迁移来实现的。明尧勒背斜的持续构造抬升是背斜区河流下切形成多级基座阶地的主因。晚第四纪褶皱的生长以背斜的垂直抬升为主,主要集中在北翼近核部,背斜宽度变化不大。背斜不同时期的抬升量和抬升速率均大于其缩短量和缩短速率,表明明尧勒背斜的变形以翼旋转为主(Pobletet al.,1996)。背斜自形成以来缩短速率和抬升速率均有减小的趋势  相似文献   
993.
1975年夏威夷卡拉帕纳地震发生在变化无常的基拉韦厄火山南翼之下。对此次地震有不同的解释,如正断层地震、冲断层地震以及山崩。最初的崩塌模式的证据是先前的断层模式不能解释由卡拉帕纳事件产生的勒夫波辐射图型和海啸振幅。在此, 我们对该事件的长周期数字地震数据进行再分析。矩心矩张量分析显示该地震辐射图型能被充分地解释为由一个向陆浅倾的冲断层引起。我们测定的地震矩为3.8×1020 Nm (Mw7.7),大约为早先估计的2倍。本研究中,震源机制解确定的构造和地震矩与观测到的海啸振幅是一致的。长周期的体波波形的反演显示这次震源持续时间(-72 s)对于一次这样大小的地震来说显得异乎寻常地长。  相似文献   
994.
根据分数阶微分,在时间域应用新的模拟算法求解了Kjartansson的稳恒Q 值模型。在应力扩容公式中,代替2阶时间微分,Kjartansson的模型要求2γ阶的微分,这里γ为0<γ<1/2。应用Grunwald-Letnikov和中心差分近似计算了分数阶微分。对整阶微分,上述方法是标准算子的有限差分的拓广。模拟中应用了傅里叶方法计算空间微分,因此,可以处理复杂的几何问题。合成井间地震实验展示了这种新颖模拟算法的能力。  相似文献   
995.
尽管地震短临预报极其重要,并且经过了人们多年的努力,但它仍是目前未能解决的问题。近年来,与地震相关的电磁现象被认为是解决地震短临预报的有效途径之一。现在已经积累了大量的地震电磁前兆信号的震例,这些信号分布在很宽的频带范围(DC-VHF)内,其中ULF地磁变化是最有希望的地磁前兆之一。通过监测ULF地磁变化,有望实现地震短临预报。本文将阐述从ULF电磁信号中提取震磁异常变化的方法。  相似文献   
996.
A.  Shakal  V.  Graizer  M.  Huang  R.  Borcherdt  H.  Haddadi  K.  W.  Lin  C.  Stephens  P.  Rollers  陈长林 《世界地震译丛》2005,(4):32-45
引言 2004年9月28日,加利福尼亚州中部小镇帕克菲尔德附近的圣安德烈斯断层发生了Mw6.0级帕克菲尔德地震。因为广泛认可这个地区有发生地震的可能性,所以在这一地区先前已设置了许多强地面运动台站和其他类型的地震台站。  相似文献   
997.
2004年损失惨重的苏门答腊-安达曼地震是已经记录到的最大地震之一。这种地震的破坏程度取决于断层滑动的范围和大小。在苏门答腊-安达曼地震后几小时得到的最初可靠的矩震级估计(Dziewonski and Woodhouse,1983)值为9.0级,但是,最近的长周期简正模式分析表明,  相似文献   
998.
1 INTRODUCTIONRice field is a unique man -made wetland envi-ronment where many varieties of aquatic insects oc-curred ( Ali, Ahmad, 1988; Yamazaki,et al,2001a; Che Salmah, Abu Hassan, 2002). Duringrice cultivation in Malaysia, herbicides are used in-tensi…  相似文献   
999.
The Amery Ice Shelf is the largest ice shelf in East Antarctica.A new DEM was generated for this ice shelf,using kriging to interpolate the data from ICESat altimetry and the AIS-DEM.The ice thickness distribution map is conver ted from the new DEM,assuming hydrostatic equilibrium.The Amery Ice Shelf mari ne ice,up to 230 m thick,is concentrated in the northwest of the ice shelf.Th e volume of the marine ice is 2.38×10~3 km~3 and accounts for about 5.6% of t he shelf volume.  相似文献   
1000.
贾立  M. Menenti 《地球科学进展》2006,21(12):1254-1259
气候变化对植被动力学有非常大的影响。为了定量描述气候变化对植被的影响,文章利用MODIS fAPAR 数据和NCEP 的净辐射和降雨再分析数据对青藏高原地区气候变化对植被的影响进行了时间序列分析。研究所用的数据时间跨度为2000年至2005年。首先利用NCEP 再分析数据建立了干旱度因子的时间序列,为了与MODIS fAPAR 具有相同的时间采样间隔,由NCEP的日净辐射和日降雨量得到每8天的平均净辐射和8日降雨的和。根据一定时间间隔的净辐射与降雨量的比可以用来衡量相对于可利用水分的剩余能量,因此该比值也是干旱灾害的度量。其次,对MODIS fAPAR 的傅立叶时间序列分析提供了两个植被光合作用对干旱相应的因子,即fAPAR的年平均值及其年振幅值。在时间和空间尺度上对植被光合作用活动与干旱指数之间的关系进行了定量分析。对湿年和干年之间的响应差异进行了比较。研究表明较干地区对气候变化的响应最为显著。分析应该扩展到更长的时间跨度以便更加有效地在时间和空间尺度上评估气候变化对植被动力学的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