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696篇
  免费   1702篇
  国内免费   2619篇
测绘学   1165篇
大气科学   1439篇
地球物理   1568篇
地质学   4879篇
海洋学   1280篇
天文学   168篇
综合类   633篇
自然地理   885篇
  2024年   90篇
  2023年   247篇
  2022年   489篇
  2021年   661篇
  2020年   517篇
  2019年   617篇
  2018年   500篇
  2017年   550篇
  2016年   597篇
  2015年   589篇
  2014年   636篇
  2013年   640篇
  2012年   657篇
  2011年   624篇
  2010年   610篇
  2009年   519篇
  2008年   481篇
  2007年   432篇
  2006年   406篇
  2005年   320篇
  2004年   208篇
  2003年   207篇
  2002年   222篇
  2001年   204篇
  2000年   174篇
  1999年   131篇
  1998年   99篇
  1997年   97篇
  1996年   87篇
  1995年   77篇
  1994年   51篇
  1993年   49篇
  1992年   45篇
  1991年   22篇
  1990年   26篇
  1989年   23篇
  1988年   15篇
  1987年   11篇
  1986年   10篇
  1985年   8篇
  1983年   6篇
  1982年   4篇
  1981年   5篇
  1979年   10篇
  1978年   9篇
  1974年   4篇
  1973年   4篇
  1958年   6篇
  1957年   4篇
  1954年   5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991.
上白垩统太平林场组是孙吴-嘉荫盆地油气勘探重点层位. 通过野外详细的观测描述, 对盆地东部太平林场组剖面进行了沉积学研究. 结果表明太平林场组发育的沉积相类型为湖泊相和扇三角洲相, 可进一步划分出3种沉积亚相和6种沉积微相. 应用多种有机地球化学测试方法对太平林场组剖面泥页岩岩石学和有机地球化学特征进行分析, 结果显示泥页岩矿物成分以石英为主, 属于长英质泥页岩类; 显微组分以腐泥组为主, 具有倾油性; 烃源岩为中等-好烃源岩, 有机质类型为Ⅱ1-Ⅱ2型, 处于低成熟-成熟阶段. 表明太平林场组烃源岩具有较好的生烃潜力. 研究结果可为盆地后续深入研究和油气勘探提供基础资料.  相似文献   
992.
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ICP-MS)技术在地学研究中的应用   总被引:30,自引:0,他引:30  
李冰  杨红霞 《地学前缘》2003,10(2):367-378
简单介绍ICP MS技术应用最新进展。着重对该技术在中国地学研究和多目标地质调查中的应用作一回顾 ,包括ICP MS技术简介和地质样品分析需求 ,稀土稀散等痕量、超痕量多元素分析 ,铂族元素分析 ,卤素等非金属元素分析 ,同位素比值分析等内容。着重对最近几年国内地质样品分析的一些新方法加以介绍。  相似文献   
993.
Trace metal cycling in natural waters is highly influenced by the amount and type of dissolved organic C (DOC). Although determining individual species of DOC is unrealistic, there has been success in classifying DOC by determining operationally defined fractions. However, current fractionation schemes do not allow for the simultaneous quantification of associated trace metals. Using operational classifications, a scheme was developed to fractionate DOC based on a set of seven solid-phase extraction (SPE) cartridges. The cartridges isolated fractions based on a range of specific mechanisms thought to be responsible for DOC aggregation in solution, as well as molecular weight. The method was evaluated to determine if it can identify differences in DOC characteristics, including differences in Cu–DOC complexation. Results are that: (1) cartridge blanks were low for both DOC and Cu, (2) differences are observed in the distribution of DOC amongst the fractions from various sources that are consistent with what is known about the DOC materials and the mechanisms operative for each cartridge, (3) when present as a free cation, Cu was not retained by non-cationic cartridges allowing the method to be used to assess Cu binding, (4) the capability of the method to provide quantitative assessment of Cu–DOC complexation was demonstrated for a variety of DOC standards, (5) Cu was found to preferentially bind with high molecular weight fractions of DOC, and (6) estimated partitioning coefficients and conditional binding constants for Cu were similar to those reported elsewhere. The method developed describes DOC characteristics based on specific bonding mechanisms (hydrogen, donor–acceptor, London dispersion, and ionic bonding) while simultaneously quantifying Cu–DOC complexation. The method provides researchers a means of describing not only the extent of DOC complexation but also how that complex will be behave in natural waters.  相似文献   
994.
对于喀喇沁变质核杂岩早白垩世构造过程与形成模式长期以来存在着不同的认识。通过详细的野外构造观察及擦痕应力场反演,并结合前人年代学数据,有效地制约了喀喇沁变质核杂岩早白垩世的构造演化,并对其形成模式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起源于晚侏罗世的喀喇沁变质核杂岩,在早白垩世(141~100 Ma)再次经历了强烈的伸展与岩浆活动。在此伸展活动中,沿着核部杂岩两侧分别发育了NE走向、倾向相反的楼子店-八里罕和上店-东风大型正断层,进而控制两侧半地堑式的小牛与平庄盆地的发育。在这两条边界断层的伸展运动及随后的均衡隆升中,核部杂岩不断抬升与剥露,先后发育了NE-NNE向的伸展韧性变形带与脆性正断层。这些早白垩世韧性和脆性伸展构造一致指示拉张方向为NW-SE向。综合分析表明,区内早白垩世伸展活动经历了141~134 Ma的初始伸展与同构造岩体侵位阶段、133~126 Ma的边界断层强烈活动与核部快速抬升阶段以及125~100Ma的均衡隆升阶段。喀喇沁变质核杂岩在早白垩世的伸展活动中转变为地垒式伸展穹窿,其强烈伸展活动出现在华北克拉通破坏峰期,动力学背景是古太平洋板块俯冲导致的远场弧后拉张。  相似文献   
995.
本文以鄂尔多斯盆地南部旬邑地区上三叠统延长组为例系统研究了其物源区属性及热演化。采用碎屑锆石LA-ICP-MS定年的方法,通过分析砂岩样品中碎屑锆石U-Pb的年龄结构及组成,明确了其物源区属性。研究表明:长7碎屑锆石存在225~264 Ma、276~408 Ma、413~458 Ma、727~851 Ma、1249~1749 Ma和1868~2469 Ma 6个年龄区间,分别对应于印支期、海西期、加里东晚期、Rodinia超大陆裂解、晋宁运动早中期和古元古代的构造热事件,研究区物源复杂,主要来自于北秦岭西段、秦祁造山带、西秦岭、祁连造山带东段及天山—兴蒙造山带,阿拉善地块和盆地北部山区也可能为本区提供物源,古水流分析表明研究区的物源方向为近南部。通过磷灰石裂变径迹年龄分析及热史模拟,明确了研究区在100 Ma左右的早白垩世经历了重要的构造热事件,是油气藏形成的重要时期。自此以后,又经历了4次比较明显的热演化,100~43 Ma为缓慢抬升阶段,进入部分退火,冷却速率大概在0.44℃/Ma,43~36 Ma为一快速抬升阶段,冷却速率达到4.3℃/Ma,36~24 Ma为又一期的缓慢抬升,冷却速率在0.52℃/Ma左右,从24~17 Ma样品又经历了一次快速的抬升过程,冷却速率在1.5℃/Ma左右。研究区43 Ma以来的抬升剥蚀明显受到印度板块与亚欧板块碰撞的影响。  相似文献   
996.
通过对二连盆地中部下白垩统赛汉组上段古河道型铀矿床砂岩中的酸解烃特征进行分析,探讨了酸解烃中烃类气体组成特征、成因及来源,并结合该区铀矿分布富集的地质特征初步探讨了该区油气与砂岩型铀成矿关系。结果表明,赛汉组上段古河道砂体中CH_4及C_2~+含量与铀含量呈正比,且在氧化带、氧化还原过渡带和还原带内烃类含量具明显的分带性。酸解烃气体组成特征参数C_1/ΣC、C_1/C_2+、C_2/iC_4、C_2/C_3、iC_4/nC_4、iC_5/nC_5、ln(C_1/C_2)、ln(C_2/C_3)表明,研究区赛汉组上段古河道砂体中的烃类气为有机成因的油型气,烃类气主要处于成熟-高成熟阶段,主要为原油伴生气和原油裂解气。根据研究区烃源岩地球化学特征及生排烃史分析认为,该区下白垩统赛汉组上段古河道型铀矿床中烃类气主要来源于下白垩统阿尔善组(K_1ba)湖相腐泥型或偏腐泥型烃源岩,其次为腾一段(K_1bt~1)低熟-成熟阶段的湖相烃源岩。研究区深大断裂、不整合面、主砂体或裂隙是该区深部油气向上逸散的主要通道,深大断裂及不整合面附近应是该区砂岩型铀矿找矿的重点方向;油气在该区古河道砂岩型铀成矿作用过程中具有吸附作用、还原作用和保矿作用,区内砂岩型铀成矿期次、油气聚散史明显受控于晚白垩世末—古新世期的反转构造作用。  相似文献   
997.
侏罗系是柴达木盆地最重要的源储层系之一。通过野外地质、剖面实测、地震解释、显微构造分析等大量系列资料的综合应用与分析,认为研究区自中生代以来,经历了印支期右行逆冲-走滑构造运动、早—中侏罗世伸展运动、早白垩世北西-南东向挤压及新生代南北向挤压运动,它们与早侏罗世至中侏罗世早期(小煤沟组至大煤沟组)在NE向伸展应力场作用下形成的断陷盆地、中侏罗世晚期至晚侏罗世(彩石岭组—洪水沟组)热力沉降坳陷盆地、早白垩世南北向挤压坳陷盆地密切相关。侏罗纪原型盆地发育三类沉积边界,即盆缘不整合边界(缓坡型和陡坡型边界)、盆内正断层边界、后期逆断层改造边界。不同的现存盆地边界类型对原型盆地恢复的作用不同。侏罗纪盆地以东昆仑构造带为界具有"北陆南洋"的古地理格局,柴达木地区的侏罗纪盆地主要发育在沿岸造山带和岛弧带的山前坳陷以及薄弱的柴北缘加里东俯冲碰撞带之上,形成相对分隔的独立盆地群。柴达木早、中、晚侏罗世原型盆地的分布因受到古特提斯洋向北偏东方向的俯冲作用和阿尔金断裂左旋走滑作用的影响,其沉积中心和沉积范围呈现出从早到晚向东北方向逐渐迁移的规律。早侏罗世盆地的沉积沉降中心主要位于柴北缘西部的冷湖—马海一带,中侏罗世盆地的沉积沉降中心主要位于柴北缘中段的大柴旦—怀头他拉一带,而晚侏罗世盆地的沉积沉降中心主要位于德令哈—乌兰一带。  相似文献   
998.
四川赤普铅锌矿床含矿岩系的研究及在找矿评价中的意义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赤普铅锌矿床含矿岩系为上震旦统灯影组海相碳酸盐岩系,含矿岩石主要为一套砾屑白云岩。本文详细地讨论了该矿床含矿岩系的岩相、岩性及其含矿性等特征,并划分了含矿层位;为矿区扩大找矿远景和评价提出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999.
运用T.Kohonen自组织人工神经网络,根据滇东24个剖面的渔户村组中谊村段的各种单元素(包括岩段厚度、组成岩段的岩石薄片单因素-白云质、硅质、泥质、磷质、陆屑及盆屑,和岩段的24种光谱元素)的统计资料,建立了该地区震旦系-寒武系分界线的岩相古地理相区识别的计算机智能专家系统,其识别成功率达100%。结果表明,该方法性能良好,可望成为岩相古地理定量研究的一种有效的辅助手段。  相似文献   
1000.
温度对粘性土介质力学特性的影响   总被引:11,自引:1,他引:11  
白冰  赵成刚 《岩土力学》2003,24(4):533-537
分析了温度效应对粘性土介质若干基本力学特性的影响。对粘性土的热固结问题、温度对粘性土介质渗透特性的影响、粘性土中的热传导规律及热阻抗特性、土-水体系在温度效应下的作用机理、温度作用下粘性土的本构规律等进行了深入研究。特别就温度诱致的孔隙水压力的变化机理及不同性质土类粘性土体积变化的可逆性问题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