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21074篇 |
免费 | 3815篇 |
国内免费 | 4952篇 |
专业分类
测绘学 | 1045篇 |
大气科学 | 4225篇 |
地球物理 | 5415篇 |
地质学 | 10755篇 |
海洋学 | 2445篇 |
天文学 | 960篇 |
综合类 | 2422篇 |
自然地理 | 2574篇 |
出版年
2024年 | 98篇 |
2023年 | 400篇 |
2022年 | 914篇 |
2021年 | 1092篇 |
2020年 | 908篇 |
2019年 | 997篇 |
2018年 | 1198篇 |
2017年 | 1069篇 |
2016年 | 1277篇 |
2015年 | 948篇 |
2014年 | 1275篇 |
2013年 | 1229篇 |
2012年 | 1127篇 |
2011年 | 1207篇 |
2010年 | 1139篇 |
2009年 | 1129篇 |
2008年 | 1005篇 |
2007年 | 986篇 |
2006年 | 767篇 |
2005年 | 826篇 |
2004年 | 584篇 |
2003年 | 619篇 |
2002年 | 616篇 |
2001年 | 573篇 |
2000年 | 668篇 |
1999年 | 1005篇 |
1998年 | 810篇 |
1997年 | 886篇 |
1996年 | 821篇 |
1995年 | 686篇 |
1994年 | 564篇 |
1993年 | 514篇 |
1992年 | 395篇 |
1991年 | 291篇 |
1990年 | 233篇 |
1989年 | 183篇 |
1988年 | 174篇 |
1987年 | 126篇 |
1986年 | 107篇 |
1985年 | 76篇 |
1984年 | 53篇 |
1983年 | 46篇 |
1982年 | 37篇 |
1981年 | 28篇 |
1980年 | 41篇 |
1979年 | 28篇 |
1978年 | 15篇 |
1976年 | 11篇 |
1975年 | 14篇 |
1958年 | 18篇 |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2 毫秒
91.
Jinxi Song Guotao Zhang Weize Wang Qi Liu Weiwei Jiang Weiqiang Guo Bin Tang Haifeng Bai Xinyi Dou 《水文研究》2017,31(19):3407-3420
River confluences and their associated tributaries are key morphodynamic nodes that play important roles in controlling hydraulic geometry and hyporheic water exchange in fluvial networks. However, the existing knowledge regarding hyporheic water exchange associated with river confluence morphology is relatively scarce. On January 14 and 15, 2016, the general hydraulic and morphological characteristics of the confluent meander bend (CMB) between the Juehe River and the Haohe River in the southern region of Xi'an City, Shaanxi Province, China, were investigated. The patterns and magnitudes of vertical hyporheic water exchange (VHWE) were estimated based on a one‐dimensional heat steady‐state model, whereas the sediment vertical hydraulic conductivity (Kv) was calculated via in situ permeameter tests. The results demonstrated that 6 hydrodynamic zones and their extensions were observed at the CMB during the test period. These zones were likely controlled by the obtuse junction angle and low momentum flux ratio, influencing the sediment grain size distribution of the CMB. The VHWE patterns at the test site during the test period mostly showed upwelling flow dominated by regional groundwater discharging into the river. The occurrence of longitudinal downwelling and upwelling patterns along the meander bend at the CMB was likely subjected to the comprehensive influences of the local sinuosity of the meander bend and regional groundwater discharge and finally formed regional and local flow paths. Additionally, in dominated upwelling areas, the change in VHWE magnitudes was nearly consistent with that in Kv values, and higher values of both variables generally occurred in erosional zones near the thalweg paths of the CMB, which were mostly made up of sand and gravel. This was potentially caused by the erosional and depositional processes subjected to confluence morphology. Furthermore, lower Kv values observed in downwelling areas at the CMB were attributed to sediment clogging caused by local downwelling flow. The confluence morphology and sediment Kv are thus likely the driving factors that cause local variations in the VHWE of fluvial systems. 相似文献
92.
2002年西北太平洋和南海热带气旋路径主客观预报评价 总被引:1,自引:2,他引:1
利用目前中央气象台热带气旋路径实时业务预报中使用的各种主客观预报产品资料,对2002年西北太平洋和南海热带气旋路径实时业务预报中的主客观预报进行对比分析检验。结果显示:虽然在整体上主观预报要优于客观模式的结果,但客观模式的预报能力已接近主观预报,有时甚至还好于主观预报,特别是48小时以上时效的客观模式较主观预报具有一定的优势;而在客观模式中,全球模式优于台风模式;热带气旋路径数值模式产品的使用对提高热带气旋路径业务预报水平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93.
根据2004年10月珠江三角洲3个代表性观测点大气边界层观测资料, 分析了珠江三角洲秋季大气边界层温度和风廓线特征。结果表明:珠江三角洲秋季气温递减率较低, 逆温出现频率较高, 强度较弱, 海风使珠江口贴地逆温的出现时间推迟、低空逆温的出现频率增加。珠江三角洲秋季受多种局地环流影响, 边界层内风廓线比较复杂, 晚上城市群与非城市群地区风向有明显差别; 城市群和珠江口多次分别观测到城市热岛环流和海风环流。 相似文献
94.
利用中国科学院青藏高原研究所纳木错多圈层综合观测研究站在念青唐古拉峰扎当冰川垭口(30.47°N、90.65°E,5800m)和纳木错站(30.77°N、90.99°E,4730m)的逐日平均气温、相对湿度、气压等资料,与同期NCEP/NCAR再分析资料进行了对比分析,讨论了再分析资料在纳木错流域湖泊/冰川区气候变化研究中的适用性.结果表明:扎当冰川垭口和纳木错站气压再分析资料的可信度好于气温,相对湿度稍差:扎当冰川垭口气压和相对湿度再分析值与实测值的差值在冬季偏大,夏季偏小,气温则相反.在研究期间,总体上再分析资料在冰川区的可信度好于湖泊区,再分析资料能很好地反映该地区地面气压、气温和相对湿度的日变化特征,在应用到该地区气候变化的研究时应考虑地形的影响. 相似文献
95.
中国地区云对地气系统太阳短波吸收辐射强迫的气候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本文利用地球辐射平衡试验(ERBE)和国际卫星云气候计划(ISCCP)提供的总云量、行星反射率资料,计算并分析了我国年、月平均云对地气系统太阳短波吸收辐射的强迫及其敏感性系数,揭示了它们之间的关系,最后绘制了地气系统短波辐射云强迫的全国分布图。结果表明:我国地气系统短波辐射云强迫及其敏感性系数都与总云量有较好的非线性相关,呈幂指数形式,且季节变化明显。短波辐射云强迫的地理分布与总量配合较好。 相似文献
96.
97.
本文利用NCEP/NCAR1°×1°再分析格点资料和降水实况数据,对"0808"号台风"凤凰"在登陆福建前后引发浙闽沿海地区的暴雨过程进行水汽和螺旋度分析。结果表明:东海和南海是此次强降水的主要水汽供应源。水汽输送辐合主要出现在低层,950 hPa水汽通量散度幅合场对强降水落区有较好的指示作用。台风登陆福建之前,东边界的水汽输入起主导作用;登陆福建后,南边界的水汽输入逐渐起主导作用。800 hPa螺旋度正值区对未来6 h强降水落区有很好的指示意义。同时,螺旋度强度演变对未来6 h的降水强度有较好的正相关关系。水汽收支演变表明净水汽输入量对于降水强度演变的指示效果不及螺旋度,但是整层净水汽输入明显减小时,可预见其后降水强度减小。 相似文献
98.
支持向量机与卡尔曼滤波集合的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数值预报误差修正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基于T106数值预报产品资料,提出了支持向量机和卡尔曼滤波相结合的方法来进行夏季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数值预报的误差修正与预报优化.首先采用支持向量机方法建立了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面积指数的误差修正模型.基于支持向量机预报优化模型尽管有比较好的拟合精度和预报效果,但与实际副热带高压指数尚有一定的差异.究其原因,除预报对象(副热带高压)本身比较复杂、模型优化因子不够充分以及数值预报误差自身的随机性以外,优化模型的输入、输出基本上是一个静态映射结构,因此前一时刻的预测误差难以得到有效的反馈、调整和修正.为考虑前一时刻预报误差的反馈信息,动态跟踪副高的变化趋势,随后引入卡尔曼滤波方法建立支持向量机-卡尔曼滤波模型,对支持向量机模型的输出结果作进一步的调整和优化.试验结果表明,该方法模型的预报优化效果优于T106数值预报产品以及单纯的神经网络修正模型和卡尔曼滤波修正模型的优化效果,能够较为客观、有效地修正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指数的数值预报误差,改进和优化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的数值预报效果.该方法为副热带高压等复杂天气系统和要素场预报提供了一种新的思路,表现出较好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99.
1 IntroductionFracturing plays an important role in increasingthe production and injection and enhancing the final re-covery of oil and gas. At present, the use of ahydroxypropyl guar gum, borate-crosslinked, hydraulicfracturing fluid systemhas become ext… 相似文献
100.
30ka以来南海东北部陆坡坡底沉积有机质的长链正构烷烃特征及其古植被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探寻南海深海平原区的有机质组成特征、来源及其所反映的古气候/环境演化信息, 对南海东北部深水区的ZSQD289沉积柱状样品进行了正构烷烃组成及其单体稳定碳同位素的相关分析, 结合孢粉鉴定结果, 重点探讨该沉积区末次冰期以来陆源输入变化、源区的古植被演化及其气候响应因素。结果表明:30ka以来, 南海东北部深海陆坡坡底的沉积有机质以洋/陆混源为特征, 且以海洋自生生产力贡献为主, 其生源贡献存在明显的冰期/间冰期旋回变化特征, 冰期时陆源有机质输入明显高于全新世间冰期; 其陆源有机质应该主要由台湾南部河流输入, 在低海平面时通过海底峡谷搬运至此, 其过程中可能受到西太平洋底流和黑潮的影响。该沉积源区植被演化经历了C3/C4植物互为消长的变化过程, 但30ka以来主要还是以C3植物占优势, 由此推测末次冰期以来源区(台湾岛南部)不存在明显的干旱化, 冰期虽然温度较低但气候比较湿润。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