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66645篇 |
免费 | 23414篇 |
国内免费 | 47842篇 |
专业分类
测绘学 | 5452篇 |
大气科学 | 25647篇 |
地球物理 | 19661篇 |
地质学 | 51694篇 |
海洋学 | 19108篇 |
天文学 | 2210篇 |
综合类 | 7758篇 |
自然地理 | 6371篇 |
出版年
2024年 | 389篇 |
2023年 | 1048篇 |
2022年 | 2215篇 |
2021年 | 2773篇 |
2020年 | 3561篇 |
2019年 | 6819篇 |
2018年 | 7299篇 |
2017年 | 6841篇 |
2016年 | 7127篇 |
2015年 | 6154篇 |
2014年 | 6120篇 |
2013年 | 6725篇 |
2012年 | 6341篇 |
2011年 | 6296篇 |
2010年 | 6029篇 |
2009年 | 5343篇 |
2008年 | 4498篇 |
2007年 | 4429篇 |
2006年 | 3916篇 |
2005年 | 3727篇 |
2004年 | 3614篇 |
2003年 | 3331篇 |
2002年 | 3111篇 |
2001年 | 2941篇 |
2000年 | 2571篇 |
1999年 | 2943篇 |
1998年 | 2717篇 |
1997年 | 2714篇 |
1996年 | 2336篇 |
1995年 | 2113篇 |
1994年 | 1879篇 |
1993年 | 1763篇 |
1992年 | 1452篇 |
1991年 | 1088篇 |
1990年 | 986篇 |
1989年 | 802篇 |
1988年 | 694篇 |
1987年 | 537篇 |
1986年 | 433篇 |
1985年 | 342篇 |
1984年 | 341篇 |
1983年 | 214篇 |
1982年 | 245篇 |
1981年 | 162篇 |
1980年 | 147篇 |
1979年 | 137篇 |
1978年 | 67篇 |
1977年 | 55篇 |
1971年 | 55篇 |
1970年 | 46篇 |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41.
层状云降水中,0 ℃层融化效应会引起雷达反射率因子局部增大,若不进行订正,则会高估雷达估测的降水.本文提出一种基于新一代天气雷达反射率因子垂直廓线的0 ℃层亮带自动识别与订正算法,以减小因亮带造成的降水高估.本研究首先对降水类型进行分类,在SHY95的基础上增加了垂直方向的反射率因子三维特征,避免亮带的反射率因子高值区被误识别为对流云区;其次,在层状云区识别出一个可能的亮带影响区,在其中查找亮带,采用旋转坐标系法精确的识别亮带的顶、底高度;最后,利用最小二乘法拟合亮带上、下层的斜率,平滑垂直廓线(VPR,Vertical Profile of Reflectivity)的显著突出部分.将该方法应用于北京地区2010—2011年10次包含亮带的降水过程,得到的亮带订正后的均方根误差ERMS、平均绝对误差ERMA、平均相对误差BRM值较初值均有显著减小(分别减小1.538 mm,0.417和0.468).结果表明,该方法能够有效地识别与订正亮带,使得定量测量降水精度有所提高. 相似文献
142.
讨论和分析了视频对象全自动提取及后续帧中的跟踪过程及采用的方法,对其算法、分割性能和结果进行了比较和评述。并结合Hausdorff和Snake跟踪器,对初始对象轮廓进行跟踪。结果证明,这种跟踪方法能有效地解决对象被遮挡和形变以及背景移动的问题。 相似文献
143.
144.
145.
亚洲夏季风区中尺度地形降水结构及分布特征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采用高分辨率TRMM、AIRS卫星实测资料, 从气候态的降水微物理过程角度分析了亚洲夏季风期间中尺度山脉对不同性质降水垂直结构和水平分布的影响。研究表明, 中尺度山脉迎风、背风坡均以层云降水为主, 层云降水强度在迎风坡强于背风坡; 对流降水在迎风坡主要为浅对流, 背风坡主要为深对流, 对流降水强度在背风坡强于迎风坡。沿西南季风推进方向依次经过的中尺度山脉, 其两侧发生降水像素个数、 降水微物理特征等差异逐渐减小, 其中, 对流降水迎风坡向背风坡转变明显, 而层云降水背风坡向迎风坡转变明显。大气稳定度与对流降水在迎风、背风坡的分布相一致。另外, 对中尺度地形降水的研究为区域气候模式模拟高精度地形降水分布提供了实测依据。 相似文献
146.
本文讨论了西南季风活跃期华南区域平均对流层运动学特征和热量水汽,动量的收支。计算表明,我国西南季风活跃期对流层特征既不同于冷空气活动期也不同南海季风活跃期。此时华南整层对流层处反气旋流场中,无辐散层位于700毫巴,下层辐散上层辐合。西南季风层为下沉运动,上层为上升运动。热量收支表明,季风层为视热汇和视水汽源,东风层为视热源。切变层以上水汽源汇数值很小,不起明显作用。水热源汇主要由垂直运动造成。动量收支表明,在季风层动量基本上是准平衡的,只有在对流层上层和近地面层有动量盈亏,动量收支主要来自地转偏差。最后,我们简单讨论了次网格尺度涡旋对水热平衡的贡献,认为西南季风期垂直涡旋输送十分活跃,其输送水热的作用超过气团变性过程所起的作用。 相似文献
147.
148.
摘要:“梅山群”是豫皖交界地段变质程度与佛子岭群、石炭系不同的变质岩系。它主要由斜长角闪岩、变粒岩、浅粒岩、云英片岩、角闪片岩、黑云片岩、大理岩和辉石岩等组成,在区域上可以和商城群歪庙组对比,形成时代为早古生代.对“梅山群”的岩石化学研究表明,其形成的古构造环境可能为弧后盆地。笔者认为早古生代,南北大陆板块构造的碰撞以华北板块仰冲、扬子板块俯冲为特征,大别造山带古缝合带的位置应在“梅山群”分布区域的南侧。 相似文献
149.
150.
为探究贵州省地震灾害风险薄弱环节,减轻地震灾害风险,以贵州省罗甸县为示范,采用地震危险性概率分析方法对各乡镇进行危险性分析,开展地震灾害承灾体现场抽样调查,通过层次分析法和问卷调查的方式,首次构建乡镇级别的地震灾害风险和减灾能力指标体系,评估各乡镇地震灾害综合指数和程度,计算各乡镇地震灾害风险指数,确定红水河镇为高风险区、罗悃镇为中风险区、木引等7个乡镇为低风险区,并从建筑物设防、地震地质灾害及水库地震等角度剖析罗甸县地震灾害特点,从农村危房改造、移民搬迁、地质灾害防护及交通等方面提出减小地震灾害风险的建议。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