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1119篇
  免费   3938篇
  国内免费   4946篇
测绘学   1057篇
大气科学   4211篇
地球物理   5433篇
地质学   10853篇
海洋学   2468篇
天文学   938篇
综合类   2435篇
自然地理   2608篇
  2024年   100篇
  2023年   403篇
  2022年   918篇
  2021年   1083篇
  2020年   908篇
  2019年   1000篇
  2018年   1203篇
  2017年   1075篇
  2016年   1282篇
  2015年   951篇
  2014年   1281篇
  2013年   1234篇
  2012年   1131篇
  2011年   1209篇
  2010年   1147篇
  2009年   1139篇
  2008年   1021篇
  2007年   993篇
  2006年   772篇
  2005年   838篇
  2004年   589篇
  2003年   625篇
  2002年   619篇
  2001年   576篇
  2000年   673篇
  1999年   1012篇
  1998年   814篇
  1997年   894篇
  1996年   820篇
  1995年   689篇
  1994年   567篇
  1993年   521篇
  1992年   400篇
  1991年   294篇
  1990年   235篇
  1989年   184篇
  1988年   175篇
  1987年   126篇
  1986年   107篇
  1985年   76篇
  1984年   53篇
  1983年   46篇
  1982年   37篇
  1981年   28篇
  1980年   41篇
  1979年   28篇
  1978年   15篇
  1976年   11篇
  1975年   14篇
  1958年   18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34 毫秒
991.
The Beijing meteorological tower is located in an area of Beijing, China, which has developed from a suburban to an inner city setting over the past 30 years. The impacts of this urbanization process on both the vertical profile and diurnal cycles of air temperature are investigated using hourly data collected from a series of monitoring levels (up to 325 m high) on the Beijing meteorological tower since 1984. We find that the inter-decadal temperature has increased gradually, and that a more significant increase occurred during the 1980s and 1990s due to the effects of urbanization. A well-defined change in temperature stratification was also observed over this period. The height of the temperature inversion layer decreased from the 1980s to the 2000s. A well-defined nighttime temperature inversion developed below 50 m during the summer in the 1980s, but this near-surface inversion is not seen in data from the 1990s and 2000s. This change can be related to an increase in turbulent mixing caused by urban roughness and surface heat storage that disturbs the near-surface temperature inversion layer. In addition, the diurnal change in temperature in the city in summer shows a maximum increase from sunrise to the early afternoon, which is mainly caused by the nature variability and global warming in both the summer and winter. The urbanization mainly contributes to the temperature increase in the afternoon and nighttime. Moreover the urbanization dominates the increase in daily mean near-surface temperature.  相似文献   
992.
青藏高原对亚洲夏季风爆发位置及强度的影响   总被引:14,自引:7,他引:14       下载免费PDF全文
通过数值模拟,研究了青藏高原位于不同经度位置时,亚洲夏季风的爆发和演变情况,从动力和热力学角度分析了青藏高原大地形对亚洲夏季风爆发位置的影响。结果表明,青藏高原的“热力滑轮”作用引起:高原东南面热带陆地上空的偏南气流加强,降水增加,凝结潜热加强;高原西南面热带陆地上空出现偏北气流,降水减弱,陆面的感热加热加强。青藏高原对于亚洲夏季风的爆发地点有锚定的作用,在热带海陆分布的背景下,使亚洲夏季风首先在高原东南面的海洋东岸—陆地西岸爆发,并使亚洲季风降水重新分布。  相似文献   
993.
近百年中国、北半球和南半球气温内在结构比较(Ⅱ)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气温序列的变化不仅包含月、季、年、百年等不同的时间尺度,而且具有一定的局域性,全球、南半球、北半球和中国的气温变化各不相同.文中利用子波变换极大值线表征的突变点来构造一维映射动力系统的基本原理,研究中国、北半球和南半球气温的异同,从而映证了气候变化的局域性  相似文献   
994.
河南省气象局一直致力于提高区域自动气象站数据的可用性.经过多年努力,目前已经开发建立起一套较为完善的质量控制系统.该系统软件在Microsoft.NET微软新一代平台的基础上,利用VB.NET开发语言,结合ADO.NET对象模型进行开发设计.数据质量控制采用极值控制法、时间一致性检查和空间一致性检查等方法,从而达到对区...  相似文献   
995.
IPCC第五次评估报告气候变化对人类福祉影响的新认知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IPCC第五次评估报告(AR5)第二工作组(WGII)报告评估了气候变化对人类健康、人类安全、生计与贫困的影响,指出气候变化已经对人类健康和安全造成了负面影响,气候变化、气候变率和极端气候事件给城市和农村的贫困人口增添了额外的负担,与气候变化相关的风险增大。21世纪的气候变化,将继续加剧现有健康问题,增加人类的迁徙,放大冲突的驱动因素的影响,对许多国家的关键基础设施造成不利影响,给小岛国和有很长海岸线国家的领土完整带来风险;整个21世纪,气候变化将减缓经济增长,进一步威胁粮食安全,使减贫更为困难,贫困问题更加突出。  相似文献   
996.
哈尔滨气温变化特征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上世纪80年代以来,哈尔滨年平均气温明显上升,在127年中上升了2.7℃。主要冬季升幅最大,春季次之,再次为秋季,夏季升幅最小。平均最低气温的升幅较明显,远高于平均最高气温的升幅,冬季最低气温的升幅最大夏季的升幅次于春季;秋季升幅最小。另外还分析了气温年代际变化特征。  相似文献   
997.
 利用1971-2005年中国591个气象台站的雾日资料以及逐日最低气温、相对湿度、平均风速资料,分析了35 a来中国各区域年雾日数与这些因子的相关关系,并利用IPCC第四次评估报告所提供的模式数据资料,针对3种不同的排放情景,对21世纪上半叶各区域年平均雾日进行预估。结果表明:对划分的9个雾区的年雾日数的回归方程的拟合效果较好,可以用来进行预估;未来50 a中国大部分地区雾日呈明显减少的变化趋势,在A1B,A2和B1情景下,雾日减少的平均幅度分别为16.2%,13.4%和12.9%。未来50 a中国雾日预估结果的空间分布显示:3种情景下未来中国大部分雾区雾日数都将减少,个别地区雾日数有增加趋势,其中A1B情景下雾日减少区的减少趋势最明显,而B1情景下雾日增加区的增加趋势最明显。  相似文献   
998.
文章利用2010年1月1日—2013年12月31日逐日NCEP再分析资料(1°×1°)和大同地区地面常规观测资料,采用BP人工神经网络法建立大同市分站点、分季节日极大风速人工神经网络预报模型并且在对T639数值预报产品和EC细网格数值预报产品释用基础上建立了台站日极大风速的客观预报系统,对2015年9月1日—2016年7月31日进行了24h预报,试用结果显示,各季模式平均绝对误差在3.2~5.7m·s^-1之间,因此,该系统可以为预报员快速做出日极大风速的预报提供客观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999.
对闽东干旱的成因和干旱的环流形势进行了探讨,着重分析了夏旱期间人工增雨作业的天气形势以及不同形势、不同云型下的降水情况。结果表明:闽东干旱的形成与大型环流形势、地理因素、土壤植被等有关,平均而言,沿海干旱明显多于内陆山区;夏季发生干旱的机率最大而且强度级别高,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是致旱的主要天气系统;在夏季,台风型(T)、弱流场型(R)是进行人工增雨作业的优势天气型,Cb、Cu、Sc云是开展人工增雨作业比较适合的作业云。这些结果为夏旱期间开展人工增雨作业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000.
ENSO事件对我国季节降水和温度的影响   总被引:82,自引:11,他引:82  
刘永强  丁一汇 《大气科学》1995,19(2):200-208
对近40年来ENSO当年和次年我国季节降水和温度异常进行了合成分析和信度检验。结果表明,ENSO当年我国以少雨、低温为主,次年则相反。降水和温度异常季节变化也基本呈相反趋势。长江中下游地区显著降水异常并不发生在夏季,而在ENSO当年春、秋季和次年春季;东北地区最显著的低温也不在夏季,而在ENSO当年秋季至次年春季。根据本文结果对目前ENSO影响研究中的有关问题提出了看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