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5645篇 |
免费 | 1017篇 |
国内免费 | 1321篇 |
专业分类
测绘学 | 331篇 |
大气科学 | 1180篇 |
地球物理 | 1553篇 |
地质学 | 2731篇 |
海洋学 | 699篇 |
天文学 | 298篇 |
综合类 | 645篇 |
自然地理 | 546篇 |
出版年
2024年 | 36篇 |
2023年 | 107篇 |
2022年 | 253篇 |
2021年 | 294篇 |
2020年 | 235篇 |
2019年 | 264篇 |
2018年 | 292篇 |
2017年 | 266篇 |
2016年 | 335篇 |
2015年 | 291篇 |
2014年 | 347篇 |
2013年 | 303篇 |
2012年 | 283篇 |
2011年 | 319篇 |
2010年 | 295篇 |
2009年 | 355篇 |
2008年 | 324篇 |
2007年 | 300篇 |
2006年 | 219篇 |
2005年 | 241篇 |
2004年 | 171篇 |
2003年 | 166篇 |
2002年 | 182篇 |
2001年 | 181篇 |
2000年 | 180篇 |
1999年 | 250篇 |
1998年 | 226篇 |
1997年 | 181篇 |
1996年 | 200篇 |
1995年 | 146篇 |
1994年 | 146篇 |
1993年 | 152篇 |
1992年 | 123篇 |
1991年 | 68篇 |
1990年 | 56篇 |
1989年 | 48篇 |
1988年 | 41篇 |
1987年 | 21篇 |
1986年 | 26篇 |
1985年 | 11篇 |
1984年 | 10篇 |
1983年 | 9篇 |
1982年 | 9篇 |
1981年 | 8篇 |
1980年 | 4篇 |
1979年 | 1篇 |
1978年 | 2篇 |
1977年 | 1篇 |
1975年 | 1篇 |
1958年 | 4篇 |
排序方式: 共有798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41.
1 INTRODUCTION Pit connection is an important feature in Rhodophyta and significant in algal phylogeny. Various documents have illustrated the existence of pit-connection in red alga previously (Migita, 1967; Ramus 1969a, b; Bourne et al., 1970; Lee and F… 相似文献
42.
利用我国基本和基准气象台站1956—2005年的一日4次风向和风速资料, 对近50年我国风向变化做了尝试性分析。分析发现:我国大部分地区年最大风向频率呈减小趋势, 其中西北、华南和西南地区最大风向频率减小趋势最为显著, 只有西部个别地区略有增加; 全国大部分地区年最大风向频率对应的风速均呈明显的减小趋势。同时, 年最大风向频率对应的风速减小趋势比年平均风速的减小趋势更为显著, 最大风向频率对应的风速减小是平均风速减小的主导因素; 我国冬季主要盛行的偏北风和夏季主要盛行的偏南风都呈明显的减小趋势。偏北风(冬季)和偏南风(夏季)的减小主要是亚洲冬季风和夏季风减弱造成的。 相似文献
43.
青藏高原地区地表温度及其取值对大气长波辐射冷却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针对辐射传输模式在青藏高原地区的应用问题,使用Liou-Ou一维辐射传输模式及1982年8月 ̄1983年7月青藏高原热源观测实验期间青藏高原地面、高空与卫星观测资料,在高原辐射传输模式中区分了下垫面温度与地表空气温度的作用,并利用卫星观测资料对模式改进后的实际效果进行了验证;分析了地表温度的日变化和季节变化硬度,得到了下垫面温度的简单参数化方法。 相似文献
44.
Diagnostics of subseasonal prediction biases of the Asian summer monsoon by the NCEP climate forecast system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Xiangwen Liu Song Yang Arun Kumar Scott Weaver Xingwen Jiang 《Climate Dynamics》2013,41(5-6):1453-1474
Biases of subseasonal prediction of the Asian summer monsoon are diagnosed using daily data from the hindcasts of 45-day integrations by the National Centers for Environmental Prediction Climate Forecast System version 2. The retrospective forecasts often show apparent systematic biases, which are mostly represented by the underestimation of the whole Asian monsoon. Biases depend not only on lead time, but also on the stage of monsoon evolution. An abrupt turning point of bias development appears around late June and early July, when ensemble spread and bias growth of winds and precipitation show a significant change over the northwestern Pacific (NWP) and the South Asian summer monsoon (SASM) region. The abrupt turning of bias development of winds, precipitation, and surface temperature is also captured by the first two modes of multivariate empirical orthogonal function analysis. Several features appear associated with the abrupt change in bias development: the western Pacific subtropical high (WPSH) begins its first northward jump and the surface temperature over the Tibetan Plateau commences a transition from warm bias to cold bias, and a reversal of surface temperature biases occurs in the eastern tropical Indian Ocean and the SASM region. The shift of WPSH position and the transition of surface thermal bias show close relationships with the formation of bias centers in winds and precipitation. The rapid growth in bias due to the strong internal atmospheric variability during short leads seems to mainly account for the weak WPSH and SASM in the model. However, at certain stages, particularly for longer-lead predictions, the biases of slowly varying components may also play an important role in bias development of winds and precipitation. 相似文献
45.
46.
选取云南省区域台网46个地震台从2007年11月—2009年10月的宽频带噪声数据, 通过互相关方法获得经验格林函数, 采用自适应时频分析方法获取相速度频散曲线, 并且反演得到8—40 s的相速度分布图. 研究结果表明: 云南地区短周期相速度低速异常与地表断裂带分布和沉积层厚度密切相关; 在短周期相速度分布图上, 红河断裂南北段呈现差异, 表明红河断裂南北段周边介质存在物性差异, 这可能是造成地震活动南北差异的主要原因; 长周期相速度分布图显示, 红河断裂和小江断裂带存在低速异常, 可能是切穿地壳的超壳断裂, 该低速异常可能与深部热作用有关; 红河断裂和小江断裂带交汇地区存在高速异常, 该高速异常体对川滇块体深部介质向南运动可能起到了阻挡的作用. 本文结果为下一步反演云南地区的三维剪切波速度结构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47.
48.
三门组的内涵及其意义 总被引:4,自引:2,他引:4
黄河三门峡水库北岸的山西省平陆县黄底沟剖面,较完整地保存着古三门湖湖相沉积记录。经磁性地层研究结果表明,古三门湖沉积起始于吉尔伯特负极性时中期,大约在5MaB.P.;结束于布容正极性时晚期,结合热释光年龄,大约在150kaB.P.。鉴于这套地层均属古三门湖沉积地层,按照岩石地层学的命名原则,依然称之为三门组,并根据岩性特征自上而下划分为三段:上段以砂层为主;中段以粘土层为主;下段为底砾石层。黄底沟剖面是已知的记录古三门湖发育起始时间最早、结束年代最晚的地层剖面 相似文献
49.
采用正交试验等方法对淮山提取液(DB-Ext)代替羧甲基纤维素钠(CMC)作为调配型酸奶稳定剂的效果进行了初步探讨。结果表明以原料的6.0倍水量在110℃的温度条件下,提取40min,所得的淮山提取液的粘度为3500mPa 相似文献
50.
介绍了近年来河外H2O超脉泽的主要观测结果。H2O超脉泽通常起源于活动星系核中央的拱核盘。它们主要寄生在 Serfert 2星系或低电离核区。至今为止,已有20个星系探测到H2O超脉泽。脉泽辐射的各向同性光度为10~6000L⊙。所有超脉泽星系显示出核的活动,显然,脉泽是由核活动所产生的射电和X射线光子或激波来抽运的。H2O超脉泽倾向存在于高倾斜度的星系,这使得沿视线上的分子柱密度增高,产生足够大的放大光深。最有可能产生H2O超脉泽辐射的星系应有一个包含着射电源的侧向的分子盘以及一个适当的抽运机制。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