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8135篇
  免费   1378篇
  国内免费   2154篇
测绘学   836篇
大气科学   1679篇
地球物理   1657篇
地质学   3850篇
海洋学   1496篇
天文学   400篇
综合类   735篇
自然地理   1014篇
  2024年   68篇
  2023年   166篇
  2022年   396篇
  2021年   435篇
  2020年   425篇
  2019年   413篇
  2018年   437篇
  2017年   387篇
  2016年   465篇
  2015年   439篇
  2014年   492篇
  2013年   548篇
  2012年   548篇
  2011年   565篇
  2010年   493篇
  2009年   481篇
  2008年   435篇
  2007年   419篇
  2006年   362篇
  2005年   342篇
  2004年   270篇
  2003年   207篇
  2002年   225篇
  2001年   240篇
  2000年   237篇
  1999年   272篇
  1998年   231篇
  1997年   219篇
  1996年   210篇
  1995年   184篇
  1994年   176篇
  1993年   150篇
  1992年   139篇
  1991年   121篇
  1990年   84篇
  1989年   80篇
  1988年   63篇
  1987年   50篇
  1986年   30篇
  1985年   26篇
  1984年   23篇
  1983年   18篇
  1982年   28篇
  1981年   14篇
  1980年   7篇
  1979年   9篇
  1977年   5篇
  1976年   8篇
  1973年   4篇
  1958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31.
以无锡西部地区为研究区,利用虚拟GIS技术建立仿真地裂缝的虚拟平台,在数字高程模型的基础上,结合锡西地区地裂缝的分布特征以及野外采集的数据,对延伸地面和房屋的地裂缝分别采用几何建模法和动态纹理建模法,从而实现小尺度范围内动态仿真研究区地裂缝及其对房屋产生的影响作用。此外,在大尺度范围内对比产生裂缝的房屋、基岩起伏以及地面累计沉降量的三维空间分布,对比地裂缝与引发因素间的相互关系。选择开发环境良好的VC++作为虚拟开发平台,利用OpenGL(open graphic library)作为可视化开发工具包。研究成果能够为研究者清晰直观地探究地裂缝灾害的发生过程、引发因素以及产生的后果,提供一个强有力的工具。  相似文献   
132.
刘军  林皋  钟红 《中国海洋工程》2013,27(2):169-182
An elastoplastic damage constitutive model to simulate nonlinear behavior of concrete is presented. Similar to traditional plastic theory, the irreversible deformation is modeled in effective stress space. In order to better describe different stiffness degradation mechanisms of concrete under tensile and compressive loading conditions, two damage variables, i.e., tension and compression are introduced, to quantitatively evaluate the degree of deterioration of concrete structure. The rate dependent behavior is taken into account, and this model is derived firmly in the framework of irreversible thermodynamics. Fully implicit backward-Euler algorithm is suggested to perform constitutive integration. Numerical results of the model accord well with the test results for specimens under uniaxial tension and compression, biaxial loading and triaxial loading. Failure processes of double-edge-notched (DEN) specimen are also simulated to further validate the proposed model.  相似文献   
133.
基于MSA特征的遥感图像多目标关联算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遥感图像中多目标关联存在以下两个问题:一是低时间分辨率观测使得目标状态信息无法准确估计,基于Kalman滤波的多目标关联算法不再适用;二是基于图像特征的目标关联算法又无法处理大场景观测中多个目标关联引起的模糊性.针对上述问题,提出一种基于多尺度自卷积特征匹配和关联代价矩阵最优化的多目标关联算法.实验表明该算法对遥感图像中多目标关联问题具有一定的适用性.  相似文献   
134.
人工回灌对地下水水质影响的室内模拟实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人工回灌过程中的水岩相互作用机制较为复杂,目前有关评价人工回灌过程对地下水化学场影响范围和影响程度的研究还十分缺乏。以上海市某人工回灌试验场为例,采用室内模拟实验手段,对人工回灌过程中地下水主要溶质组分的变化趋势及其相关水岩反应进行分析。实验结果表明:回灌过程中,地下水的主要离子成分主要受混合作用、阳离子交换吸附作用及含水层矿物相(方解石、白云石、钾长石)溶解作用的影响;受回灌过程中地下厌氧环境向好氧环境发展的影响,含水介质中的As、Cr、Fe等元素存在溶出趋势,回灌后As-Fe元素的变化量表现出较好的相关性;随着回灌时间的增加,地下水水质的影响范围逐渐扩大,其水化学类型由初始的Cl-HCO3-Na型逐步向Cl-HCO3-Na-Ca型转变。  相似文献   
135.
通过对西南天山阿克雅孜和木扎尔特地区高压-超高压变质带构造几何学和岩石变形相关运动学的详细剖析,厘定出高压-超高压变质岩石及其相关围岩的构造单元。详细研究表明,研究区可划分为三个构造单元:北部单元、中部单元和南部单元。确定了每个构造单元的构造几何学特征及各个构造单元之间的相互关系。通过分析岩石变形特征和叠加关系,确定了岩石所记录多期变形的运动学特征。根据研究区的多期构造变形特点,建立了阿克雅孜和木扎尔特河地区构造演化序列。共划分出四期构造可识别的事件(E1-E4),分别代表了E1:高压-超高压岩石折返过程;E2:高压-超高压岩石造山带的早期改造过程;E3:北部构造事件对高压-超高压造山带影响;E4:走滑构造对高压-超高压造山带的叠加。沿造山带系列构造分析表明,西南天山高压-超高压带中发育的四期构造事件沿中天山北缘具有很好的一致性,各期构造事件也有一定的横向可对比性。在此基础上通过对多期变形事件的构造背景的探讨,建立了整个天山在古生代的构造拼合过程,揭示我国西部洋壳相关的深俯冲造山带形成过程和参与深俯冲作用(超)高压变质岩的变形变质历史。  相似文献   
136.
岩溶水流方式与成矿作用关系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通过论述管道流与扩散流两种主要岩溶水流方式的水动力、水化学特征与成矿的关系,论证水流方式在岩溶成矿作用中的重要作用。此外,通过分析两种水流的运移特点与矿床特征的关系,指出具浸染状、脉状的矿石结构构造和呈似层状、透镜状、脉状产出的矿体多与扩散流有关,具含砾纹层状、角砾状的矿石结构构造、和呈不规则状、囊状产出的矿体多与管道流有关;具不同形态矿体和不同结构构造矿石共存的矿体,则可由不同岩溶水流方式共同作用造成。   相似文献   
137.
基于第三代海浪数值模式WAVEWATCHⅢ(v3.14),在WRF模式提供模式风场驱动下,对1109号台风"梅花"的风浪场、涌浪场和混合浪场进行了数值模拟,并在我国东部沿海选取了3个关注站点,探讨涌浪和风浪波高随时间变化与台风中心位置的关系以及台风影响下海浪二维谱、风浪场和涌浪场分布和变化特征。结果表明,新版的海浪模式能较好表现福建和浙江沿海、长江口附近、山东半岛南端的3个关注区域的台风涌浪先于风浪到达的事实;距台风中心不同距离,混合浪波高的组成和波高变化不同;台风的外围区涌浪场的高值区对应着风浪场的低值区,台风的大风区风浪场的高值区对应着涌浪场的低值区,台风眼区则为涌浪区。涌浪多分布在台风风浪影响范围之外,波向由台风中心向外辐射。  相似文献   
138.
营口地震台是全国钻孔应变观测台站中极少数同时拥有两台套分量钻孔应变同时运行的台站,两台仪器同时运行已4年多,观测资料基本完整。我们要以台站使用的预处理系统为基础,依据现有的观测资料进行对比观测分析,通过中国地震台网前兆管理系统和预处理系统对观测数据进行处理、分析和提取,并使用MAPSIS对观测数据进行进一步分析数据的自检和异常特性,查找一致性和区别,利用数学方法识别和提取,总结两种仪器的观测特征和异常信号区别,分析两套仪器的观测差异,从而提高观测质量和钻孔应变在地震监测中的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39.
陈娟  赵骏峰  刘文元  邢波  肖政  周小深  卢林 《矿床地质》2022,41(6):1142-1163
福建泰宁李家坊金矿床位于武夷山成矿带中段,为闽西北何宝山矿田内新发现的一个中型金矿床,成因类型尚未明确。磁铁矿是该矿床中常见的氧化物,文章应用磁铁矿微量元素特征对李家坊金矿床成矿过程与成因类型进行约束。基于野外地质踏勘和钻孔岩芯编录,结合室内详细的岩相学观察,依据磁铁矿的结构和矿物共生组合,文章将其分为4种类型(Mt1a、Mt1b、Mt2和Mt3)。其中,Mt1a位于铜金矿脉边缘,呈板柱状,与绿泥石共生; Mt1b位于铜金矿脉边缘,呈自形-半自形粒状,与绿泥石-赤铁矿共生; Mt2位于铜金矿脉中,呈脉状产出,穿插早阶段的石英-黄铁矿脉,与绿泥石-绿帘石共生; Mt3位于铜金矿脉中,呈半自形-他形粒状,与绿帘石-赤铁矿共生,被后阶段黄铜矿包裹、交代。金主要以自然金和银金矿的形式赋存于Mt3中。原位微区分析结果表明,李家坊金矿不同类型磁铁矿均属于热液型磁铁矿。此外,从Mt1a型到Mt3型磁铁矿,w(Ti)呈逐渐降低的趋势,指示热液流体逐渐向低温条件演化; w(V)表现出先降低后升高再降低的变化规律,暗示热液流体的氧逸度有明显波动,但总体呈升高趋势。磁铁矿的显微结构和化学组成具矽卡岩型矿化特征,是判断矿床成因类型的证据。其中,Mt3型磁铁矿与Au矿化密切相关,其矿物组合与微量元素特征可指示金在低温高氧逸度的环境下沉淀。  相似文献   
140.
钙华不仅具有重要的景观旅游价值,而且对确定区内碳酸盐沉积特征、环境演化规律及同期环境生物的作用与贡献有重要的研究意义。本文在对比国内外典型钙华特征的基础上,以黄龙和九寨沟为例,对雪宝顶区块流域内钙华的沉积特征、环境化学与生物作用进行阐述,指出了雪宝顶区块流域冷水型钙华的形成与演化是化学沉积-溶解作用、生物沉积与溶蚀作用等共同作用的结果,并受非生物、生物因素影响。在雪宝顶冷水型钙华的形成过程中,微生物协同参与了钙华的沉积与溶蚀过程,通过自身新陈代谢促活动促使使钙离子结晶,并诱导晶型变化;其他生物体如植物、藻类等或以间接的方式促进或加快了钙华形成,或为钙华生长提供模板和体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