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5631篇 |
免费 | 2083篇 |
国内免费 | 1199篇 |
专业分类
测绘学 | 818篇 |
大气科学 | 987篇 |
地球物理 | 1298篇 |
地质学 | 3486篇 |
海洋学 | 1029篇 |
天文学 | 178篇 |
综合类 | 519篇 |
自然地理 | 598篇 |
出版年
2025年 | 17篇 |
2024年 | 193篇 |
2023年 | 262篇 |
2022年 | 411篇 |
2021年 | 474篇 |
2020年 | 439篇 |
2019年 | 433篇 |
2018年 | 404篇 |
2017年 | 409篇 |
2016年 | 413篇 |
2015年 | 389篇 |
2014年 | 468篇 |
2013年 | 451篇 |
2012年 | 443篇 |
2011年 | 390篇 |
2010年 | 379篇 |
2009年 | 336篇 |
2008年 | 295篇 |
2007年 | 341篇 |
2006年 | 266篇 |
2005年 | 202篇 |
2004年 | 122篇 |
2003年 | 111篇 |
2002年 | 145篇 |
2001年 | 111篇 |
2000年 | 107篇 |
1999年 | 130篇 |
1998年 | 134篇 |
1997年 | 88篇 |
1996年 | 81篇 |
1995年 | 95篇 |
1994年 | 74篇 |
1993年 | 54篇 |
1992年 | 47篇 |
1991年 | 38篇 |
1990年 | 31篇 |
1989年 | 31篇 |
1988年 | 28篇 |
1987年 | 18篇 |
1986年 | 15篇 |
1985年 | 12篇 |
1984年 | 3篇 |
1983年 | 7篇 |
1982年 | 5篇 |
1981年 | 1篇 |
1978年 | 3篇 |
1977年 | 3篇 |
1975年 | 1篇 |
1958年 | 2篇 |
1957年 | 1篇 |
排序方式: 共有891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31.
132.
石笋氧同位素和微量元素记录的陕南地区4200~2000a B.P.高分辨率季风降雨变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基于陕南祥龙洞石笋XL2的19个230Th年龄、218个氧同位素分析以及896个Sr/Ca分析数据,高分辨率重建了4200~1972a B.P.期间陕南地区季风降雨变化.重建结果显示陕南地区这一时期季风降雨有显著的127~105a和57a周期,可能分别受控于太阳活动、PDO和/或AMO的变化.重建时段有3次百年尺度的干旱事件,分别发生于2200~2100a B.P.,2900~2700a B.P.和3600~3400a B.P.,其中2900~2700a B.P.干旱事件对应于北大西洋地区2.8ka冷事件.对比研究显示,尽管祥龙洞石笋和董哥洞石笋δ18O记录整体一致,但除了2900~ 2700aB.P.干旱事件之外,其他两次干旱事件在董哥洞石笋记录中并不明显.而尽管总体上祥龙洞和和尚洞石笋δ18O记录的差异要大,但XL2的3次干旱事件在和尚洞记录都有明显体现.有精确年代控制的祥龙洞、董哥洞及和尚洞石笋氧同位素记录的差异,揭示晚全新世我国季风降雨在十一百年尺度存在区域差异. 相似文献
133.
本文概述了地震系统文献资源的现状及其发展对策,内容包括地震文献资源概况、地震文献资源的调查分析、地震系统文献资源建设中存在的主要问题以及地震文献资源建设发展对策。 相似文献
134.
黄土剖面中赤铁矿和针铁矿的定量分析与气候干湿变化研究 总被引:2,自引:6,他引:2
为了了解黄土剖面中赤铁矿和针铁矿的分布特征,文章采用对铁氧化物矿物灵敏的漫反射光谱法(DRS),开展了赤铁矿和针铁矿的鉴定和测定研究,提出了定量分析赤铁矿和针铁矿含量的DRS新方法.选择天然典型黄土和古土壤样品,首先采用柠檬酸盐-重碳酸盐-连二亚硫酸盐(CBD)方法去除其中成壤成因的铁氧化物矿物,以其为基体配制含不同赤铁矿和针铁矿的系列标样,然后进行DRS测试和多元逐步回归分析,分别建立测定赤铁矿和针铁矿含量的校准方程并加以检验.利用DRS方法,分析了多个黄土剖面的赤铁矿和针铁矿含量,发现黄土-古土壤剖面的赤铁矿/针铁矿比值可作为东亚季风干/湿变化的敏感指标.该比值较高时反映了干燥土壤环境,而较低时指示了潮湿土壤环境.对灵台和洛川剖面中赤铁矿/针铁矿比值的分析,初步揭示了2.6Ma年以来黄土高原东亚季风阶段性变强的特征. 相似文献
135.
136.
龙门山飞仙关断层传播褶皱磁组构特征及构造意义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沿龙门山南段冲断前锋带飞仙关断层传播褶铍剖面钻取了270个磁组构定向岩芯样品,对其进行了磁性矿物与磁组构分析。通过等温剩磁和三轴热退磁实验确定了样品中的主要载磁矿物为赤铁矿。磁组构测试结果显示27个采样点的磁组构为中间组构与构造组构两种类型。通过对各点磁组构特征及各项磁组构参数进行详细分析,再结合断层传播褶皱运动学模型,得出断层传播褶皱形成过程中岩石应变及磁组构演化:断层扩展前的平行层缩短作用把原始的沉积组构改造成为中问组构;在断层扩展过程中,两翼地层的旋转抬升产生的简单剪切作用对地层磁化率各向异性产生影响,使得校正的磁化率各向异性度Pj值局部升高,以及在剪切变形强烈的区域形成构造磁组构。 相似文献
137.
138.
松辽盆地徐家围子断陷深层异常高孔带分布特征与成因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了解松辽盆地低孔低渗背景下优质储集层的形成和分布,文中应用岩心实测孔隙度、测井孔隙
度以及铸体薄片等资料,研究了松辽盆地徐家围子断陷异常高孔带的分布特征及其成因。结果表明,松辽盆地
北部纵向上发育3个异常高孔带(ⅰ-ⅲ), 其深度分布范围分别为600~2350m、2500~3500m、3600~4400m,对应的孔隙度分别为12%~35%,6%~28%,5%~20%。第ⅰ高孔带主要发育在中浅层, 主要由Ⅰ、
Ⅱ型干酪根形成的有机酸溶蚀砂岩储集层形成;第ⅱ、ⅲ异常高孔带发育在深层,主要由Ⅲ型干酪根产生的大
量有机酸溶蚀砂砾岩储集层和火山岩储集层形成,大气水淋滤作用也有一定贡献。此外,裂缝和岩相对徐家围
子断陷深层异常高孔带的形成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40.
鄱阳盆地是发育在江南—九岭和怀玉—官帽基底拆离造山带上的白垩-古近纪张扭性断陷盆地,明显受近南北走向的赣江走滑断裂系和前白垩系逆冲断裂系晚期反转的双重因素控制,呈“两坳夹一隆”的区域构造格局。受赣江、进贤—石门街走滑断裂夹持的南昌凹陷,呈近南北向凹凸相间展布格局。进贤—石门街走滑断裂以东地区,“南断北超”型断陷自南而北由北东走向渐转为北北东向展布,其源于晚印支-燕山期北东向逆冲断裂在晚期的反转作用,西缘和北部受赣江断裂系东枝走滑断裂影响明显而发生转向。鄱阳盆地经历了早白垩世晚期(冷水坞组沉积期)拉分盆地、晚白垩世早-中期(周家店组—南雄组沉积早期)走滑张扭断(坳)陷盆地、晚白垩世晚期(南雄组沉积中-晚期)走滑伸展盆地和古近纪坳陷盆地等演化阶段,东南部断陷区(江埠—二甲村凹陷)由于喜马拉雅期的隆升剥蚀而只残存周家店组早期坳陷和周家店组中期—南雄组中期断陷两个发育阶段的沉积。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