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5748篇 |
免费 | 1115篇 |
国内免费 | 1677篇 |
专业分类
测绘学 | 766篇 |
大气科学 | 969篇 |
地球物理 | 1296篇 |
地质学 | 3266篇 |
海洋学 | 966篇 |
天文学 | 170篇 |
综合类 | 509篇 |
自然地理 | 598篇 |
出版年
2024年 | 52篇 |
2023年 | 198篇 |
2022年 | 388篇 |
2021年 | 450篇 |
2020年 | 382篇 |
2019年 | 416篇 |
2018年 | 386篇 |
2017年 | 393篇 |
2016年 | 399篇 |
2015年 | 386篇 |
2014年 | 457篇 |
2013年 | 453篇 |
2012年 | 443篇 |
2011年 | 391篇 |
2010年 | 383篇 |
2009年 | 340篇 |
2008年 | 298篇 |
2007年 | 343篇 |
2006年 | 270篇 |
2005年 | 203篇 |
2004年 | 122篇 |
2003年 | 111篇 |
2002年 | 147篇 |
2001年 | 111篇 |
2000年 | 112篇 |
1999年 | 131篇 |
1998年 | 138篇 |
1997年 | 88篇 |
1996年 | 83篇 |
1995年 | 98篇 |
1994年 | 77篇 |
1993年 | 54篇 |
1992年 | 48篇 |
1991年 | 39篇 |
1990年 | 30篇 |
1989年 | 28篇 |
1988年 | 24篇 |
1987年 | 16篇 |
1986年 | 14篇 |
1985年 | 12篇 |
1984年 | 3篇 |
1983年 | 7篇 |
1982年 | 5篇 |
1981年 | 1篇 |
1978年 | 3篇 |
1977年 | 3篇 |
1975年 | 1篇 |
1958年 | 2篇 |
1957年 | 1篇 |
排序方式: 共有854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61.
歧深地区双超压系统发育特征及油气成藏效应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钻井实测储层压力(DST)、计算泥岩压力及地震资料解释的基础上,对歧深地区超压体系发育特征、分布规律和成藏效应进行了深入分析,认为歧深地区具有"三层压力结构,两个超压系统"特征。压力结构在纵向上可以划分为常压系统、上部弱超压系统和下部超压系统。超压从东营组开始出现,歧口凹陷中心超压最强,北大港东翼、歧口凹陷及板桥凹陷超压次之。双超压结构对歧深地区油气聚集有明显的控制作用,从而形成了"上油下气"分布格局,由此建立了"双压控藏"模式。 相似文献
62.
Evaluation of Hydraulic Properties of Aquitards Using Earthquake‐Triggered Groundwater Variation 下载免费PDF全文
Shih‐Jung Wang Kuo‐Chin Hsu Chein‐Lee Wang Wen‐Chi Lai Liang‐Tzu Hsu 《Ground water》2017,55(5):747-756
The hydraulic properties of aquitards are not easily obtained because monitoring wells are usually installed in aquifers for groundwater resources management. Earthquake‐induced crust stress (strain) triggers groundwater level variations over a short period of time in a large area. These groundwater anomalies can be used to investigate aquifer systems. This study uses a poroelastic model to fit the postseismic variations of groundwater level triggered by the Chi‐Chi earthquake to evaluate the hydraulic properties of aquitards in the Jhoushuei River alluvial fan (JRAF), Taiwan. Six of the adopted eight wells with depths of 70 to 130 m showed good agreement with the recovery theory. The mean hydraulic conductivities (K) of the aquifers for the eight wells are 1.62 × 10?4 to 9.06 × 10?4 m/s, and the thicknesses are 18.8 to 46.1 m. The thicknesses of the aquitards are 11.3 to 42.0 m. Under the isotropic assumption for K, the estimated values of K for the aquitards are 3.0 × 10?8 to 2.1 × 10?6 m/s, corresponding to a silty medium. The results match the values obtained for the geological material of the drilling core and those reported in previous studies. The estimated values were combined with those given in previous studies to determine the distribution of K in the first two aquitards in the JRAF. The distribution patterns of the aquitards reflect the sedimentary environments and fit the geological material. The proposed technique can be used to evaluate the K value of aquitards using inverse methods. The inversion results can be used in hydrogeological analyses, contaminant modeling, and subsidence evaluation. 相似文献
63.
自然水体生物膜、悬浮颗粒物和沉积物吸附铅、镉的热力学参数比较 总被引:7,自引:5,他引:7
采用实验室模拟的方法研究了松花江自然水体生物膜、悬浮颗粒物和沉积物吸附铅、镉的热力学规律。根据吸附热力学参数(Γmax、k和Kd)综合比较3种固相物质的吸附能力,并讨论吸附能力存在差异的原因。结果表明:Langmuir型及Freundlich等温式可以很好地描述3种固相物质吸附热力学规律,三者吸附铅、镉的能力为生物膜>悬浮颗粒物>沉积物,生物膜、悬浮颗粒物和沉积物对铅的吸附能力均明显高于对镉的吸附能力。 相似文献
64.
毛乌素沙地处于中国季风边缘的半干旱区,对气候变化响应敏感,是研究过去全球气候变化的理想场所。对沙地东南缘锦界剖面全新统砂质黄土-古风成砂-古土壤互层沉积序列进行研究,在OSL测年基础上,通过沉积物常量元素氧化物含量及其比值分析,结合粒度、磁化率特征,探讨了毛乌素沙地东南缘7.9ka BP以来气候变化。结果表明:(1)地层常量元素氧化物以SiO2和Al2O3为主,其他元素含量依次为Na2O、K2O、Fe2O3、CaO、MgO。各种元素活动性不同,K、Na活动性较强,易淋失;Si活动性较稳定,风成砂中易富集;Ca、Mg、Al、Fe活动性较弱,古土壤中富集。(2)7.9ka BP以来气候变化分为6个阶段。7.9~7.3 ka最温暖湿润时段;7.3~6.8 ka,气候转冷干;6.8~4.3 ka,整体上温暖湿润,期间存在2次由暖湿变冷干的波动,并出现过6次风沙活动,即6.6~6.3、6.1、5.9、5.7~5.5、5.3~5.0、4.7~4.4 ka;4.3~2.5ka BP,气候转冷干;2.5~1.8ka BP出现过短暂湿润期,但暖湿程度不及全新世中期;1.8ka BP以来气候渐趋干旱并接近现代气候。(3)全新世气候变化与毗邻的萨拉乌苏河流域、浑善达克沙地等记录的气候变化具有很好的一致性,这是通过东亚冬夏季风强弱消长变化对全球变化的区域响应。 相似文献
65.
66.
大兴安岭中段扎赉特旗西北部分布大面积的晚二叠世林西组沉积地层,该沉积地层主要为长石砂岩、粉砂岩、长石岩屑砂岩夹不同规模的含砾砂岩及灰岩,中部含有较为丰富的双壳类、植物化石。本次研究针对林西组下部的长石岩屑砂岩进行LA-ICP-MS碎屑锆石U-Pb测年工作,共获得98个有效年龄,年龄分布范围为(2 552.3±22.5)~(227.6±5.4)Ma,大部分年龄位于谐和曲线上,部分结果偏离曲线,根据测试数据按年龄值和频率分布特征大致分为以下几组:上泥盆世—晚二叠世(380.0~246.1 Ma)、志留纪—寒武纪晚期(489.0~413.8 Ma)、中元古代—新元古代(1 239.5~808.1 Ma)、古元古代(2 554.0~1 784.3 Ma)。上述年龄与区域上的岩浆事件基本吻合。综合研究表明研究区内林西组沉积下限为(253.4±1.5) Ma,林西组的物源主体应来自于西拉木伦河—延吉一线,其余锆石来源主要为兴蒙造山带内部、华北板块北缘和东北各地块,1.8和2.5 Ga的碎屑锆石更有可能来自华北板块北缘,华北板块和西伯利亚板块在(253.4±1.5) Ma之前已经完成碰撞、拼合,古亚洲洋已经闭合,兴蒙海槽形成。林西组海相核形石的发现表明晚二叠世大兴安岭中段地区应以海相环境为主,直到三叠纪早期才逐渐转变为陆相沉积环境。 相似文献
67.
相比于传统水深测量方法, 结合主动激光卫星ICESat-2数据与被动光学遥感影像的主被动融合水深反演方法具有低成本、覆盖面积广、不受地域限制、无需地面实测数据等优点.研究选取澳大利亚大堡礁中部的John Brewer Reef和南部的Fitzroy Reef为实验区, 开展主被动融合水深反演实验.针对ICESat-2光子点群信噪比低、光子点水深信息提取和改正难的问题, 本文提出基于光子点群高斯分布特征的海面光子点群提取方法和基于深度自适应DBSCAN的海底光子点群提取方法, 并顾及海面倾斜引起的入射角偏移, 改进了Parrish水体折射改正几何模型.实验表明, 基于光子点群高斯分布特征的海面光子点群提取方法和基于深度自适应DBSCAN的海底光子点群提取方法可以高效准确地提取出有效的海面、海底光子点群; 经过地球物理改正和基于改进模型的水体折射改正后, 水深变浅, 且改正项与改正前水深呈线性关系, 线性系数约为-0.2550.实验将提取并改正后的ICESat-2光子点水深与经大气校正、耀斑校正、空间域滤波等预处理后的Sentinel-2影像进行空间匹配构建水深反演样本集, 并利用单波段模型(SB)、比值模型(BR)、Lyzenga多项式模型(LP)、二次多项式模型(QP)、三次多项式模型(CP)、支持向量回归模型(SVR)、多层感知器模型(MLP)、随机森林回归模型(RF)等水深反演模型对实验区全域水深进行反演.通过对比分析多种水深反演模型在不同地理区域和ICESat-2水深样本分布条件下的表现, 研究为不同场景下的主被动融合水深反演策略提供了一定的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68.
69.
70.
通过对2010―2011年在广西防城港海域表层沉积物所取样品进行粒度实验,并利用二维沉积物粒径趋势分析模型进行了粒径输运趋势分析。结果表明,研究区海域底质沉积物类型主要为砂、粉砂质砂、砾石质砂、砂-粉砂-黏土、黏土质粉砂和砂质粉砂等6种。粒度参数在空间分布上,沿岸和西部海域中值粒径较粗,分选中等或较好,偏态呈正偏或极正偏,在海湾口处呈负偏或极负偏;东南部海域粒径较细,分选系数差,偏态呈负偏或近对称。根据沉积物输运趋势方向不同,将研究海域分为3个区:沿岸海域主要离岸输送,方向由北向南;东南部海域的沉积物输运趋势向中间汇聚,形成一个沉积中心;西南部海域,沉积物输运方向偏北。 相似文献